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吹雪
字数:10974,阅读时间:约22分钟
编者按:韩国古战电影《闲山:龙的出现》上映,再次让明万历朝鲜战争成为了话题,本文就从国际视野的角度说说这场战争对东亚各国的影响。
日本的视野:猴子的野望①
丰臣秀吉早年为织田信长的家臣,外号“猴子”(也有说法,外号是“秃鼠”)。本能寺兵变之后逐渐开始掌握了日本的政权。只不过早在1577年奉信长命他出兵播磨的时候,他已经有出兵朝鲜进而征服明朝的想法。而之所以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自于他个人以及其统治集团的野心。
那么秀吉本人又为何执意要发动这场战争呢?
▲大阪城公园“猴子”雕像
其实这和唐代白江口以及后世甲午战争的目的一样:挑战国际秩序。也就是说秀吉想要改变的是以明朝继汉唐之后重新建立的东亚的朝贡、册封体系。
这在秀吉给东亚各国的“国书”中都有非常明确的记载。
比如说《续善邻国宝记》记载:“1590年2月秀吉给琉球的国书中有这么一段:日本国关白丰臣秀吉……祗今得贵国之奇物……故欲弘政化于异域者……素愿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得到了琉球的朝贡物品之后想要“弘化”其国。
然后朝鲜的《宣祖实录》记录了同年11月秀吉给朝鲜的的国书:“日本国关白丰臣秀吉……既天下大治,抚育百姓……土贡万倍千古矣……予不屑国家之隔山海之远,一朝直入大明国,易吾朝风俗于四百余州,施京都政化于亿万斯年者,在方寸中。”
这段话说得非常狂妄,以为明朝是随便可“直入”。
但狂妄的还在后面,再来看看收录于《异国往复书翰集》中在1591年写给菲律宾的国书:“今也欲征大明国,盖非吾所为,天所授也……某早早到其国……来春可营九州、肥前,不 移时日……若匐匐膝行于迟延者可加征伐者必矣。勿悔。不宣。”
此书信之言语已经将明朝视为掌中之物,而将菲律宾等国视之为随时可伐的弱小蛮夷。
而且即使在第一次双方停战期间,其狂妄更甚。
再来看《文禄二歲星集》里他在1593年11月写给台湾的国书:“异邦暇陬向风者……争先而服从矣。朝鲜国者自往代于本朝有牛耳盟,久背其约,况又予欲征大明之日,有反谋,此故命诸将伐之……大明出数十万援兵,虽及战斗,终依不得 其利……如南蛮、琉球者,年年献土宜,海陆通舟车,而仰予德光……”
此书信日期写于双方停战期间,秀吉却不可思议的将日本比作是比明朝更受人“敬仰”的东亚宗主国。所以朝鲜、琉球、南蛮等国争相来日本朝贡。如此思维简直匪夷所思。
▲央视纪录片《万历朝鲜战争》剧照
而除了秀吉本人之外,经历的战国时代洗礼的各大名出于掠夺的目的,也都跟随秀吉一起踏上了侵略朝鲜的征程。
而这些战国大名之所以愿意跟随秀吉是因为日本的战国时代是在无休无止地抢夺钱粮、人口等各项资源中度过。因而各大名也就养成了用武力抢夺资源的习性。而这种习性也不断扩大着各大名的侵略他国的野心。
所以当日本统一以后在无钱粮可夺,无资源可掠的前提下,以丰臣秀吉为首的统治集团很自然的就把“可掠夺”的地区投向了幅员辽阔的明王朝以及作为附属国的朝鲜。
甚至当丰臣秀吉在得知朝鲜王京被占领以后,马上宣布“将以大唐(明)关白授于丰臣秀次、准备迎天皇于北京城,并以北京城附近的土地作为天皇、秀次之领地。”,到了占领平壤以后,还命出征的将领分领朝鲜土地,一方面抢夺钱粮,一方面强迫朝鲜人只得用日语。
其次还有另一个阶层的人也支持秀吉侵略朝鲜。
也就是商人。
▲丰田秀吉照片
自洪武4年日本开始来明朝贡之后,至永乐年间,朱棣在1403年10月与室町幕府签订可明日勘合贸易。此后明日之间贸易不断地增长。日本从中获得了巨大明朝“回赐”物品的同时,大量的铜钱也流入了日本,这对日本的经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到了战国时代后期,经济发展趋于稳定,大批商人的出现使得国内市场日趋饱和,向“海外发展”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只不过此时的商人不同于后世的财阀,远没有发展成一个可以左右国家政局的阶层。只能依附于各大名之下。而各大名随着领地的扩大,也有利于商人们发展商业,所以他们给予各大名大量的经济援助。
等到秀吉统一日本之后,商人阶层便要求发展中断已久的明日勘合贸易时。但是由于嘉靖年间的倭乱,即便是隆庆开海之后,明廷也禁止对日贸易。这样一来得不到更大商业利益的商人无法缴纳更多的税收给大名,因此秀吉便企图通过使用战争来打开朝、明两国的贸易大门。
所以统治集团在发动对外战争的利益点上与秀吉是一致的。
琉球视野:海商与藩属国的情报②
事实上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战争的调兵规模之庞大,明朝最早曾通过琉球这个朝贡国以及中国沿海地区的海商多少已经获悉了点情报。
▲仲间由纪惠主演的琉球历史剧:《暴风雨》剧照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收到日本出兵朝鲜的国内奏报则是在1591年7月20日,从琉球海商经福建、浙江的官员传入。而福建巡抚的奏报则是在8月初2传到了北京的兵部。另外当月的11日朝鲜派出的使臣也到了北京,并将丰臣秀吉的出兵动向报于了礼部。
也就是说,最晚在8月中旬明朝就从朝鲜确认了7月下旬琉球发来的战争即将到来的情报。那么从琉球发来的情报是怎么传到明朝的?又是谁传出的呢?
这个史料记载于当时的浙江总兵侯继高所撰的《全浙兵制考》之中。该史书的第二卷《近报倭警》。中有一份由中国海商陈申(明史稿·日本传中记为陈甲)所提供的日本情报。当时的陈申于1588年4月自漳州前往琉球经商。到了琉球之后,获悉了丰臣秀吉出兵的军事动向,便马上与琉球中山王府的长史郑迥作了商讨。
郑迥此人祖上为福建人,洪武、永乐年间明廷派闽人三十六姓入了琉球,到了郑迥这一代,曾在嘉靖年间在明朝“留学”。也因此当上了琉球的官。而当陈申向郑迥请求帮助送出日本情报的时候,郑迥立刻汇报给了琉球世子尚宁。而且是在琉球受到了日本威胁的情况下:
1586年秀吉便遣使琉球照大明例向日本朝贡。而在1587年平定九州之后,秀吉通过岛津家(日后的萨摩)再次要求琉球方面遣使朝贡,并指示如果琉球再拖延就直接发兵。琉球的尚宁王只得遣使日本,并在拜见丰臣秀吉时呈上琉球国王的书信。书信中尚宁王使用明朝的年号,而且以汉文书写,此举无疑是想表达琉球为明朝属国。但丰臣秀吉却把琉球的道贺看作是对自己的朝贡。因此到了战争即将爆发的1591年9月秀吉还再次遣使要求琉球断绝与明王朝来往。
但是,琉球世代受明朝恩惠,所以还是趁着朝贡的时候送出了情报。
等陈申和郑迥的报告于1591年4月到达福建后。福建巡抚赵参鲁将这些情报汇总后在7月传到了北京城。紧跟其后的类似情报在稍后经由在日海商的朱均旺、许仪等人之手传入了明朝。而这些情报亦见载于《全浙兵制考》之中。
明朝的视野:万历皇的坚决主战与朝贡体系下的战与和③
战争即将到来的消息传到明朝的时候,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都不信日本胆敢发动对明的战争,甚至怀疑朝鲜和日本“结盟”。因此1591年10月,久不问朝政的万历皇居然亲自接见了朝鲜的陈奏使团。
▲央视纪录片《万历朝鲜战争》剧照
等到1592年4月战争爆发以后,此时的明廷才确信了这场国际战争已经来临。而明廷内部对此也产生了各种不同意见。大部分官员认为朝鲜是最忠实的附属国,理应派援兵,比如说大学士王锡爵表示:“倭寇占朝鲜,实为中国,中国发兵是乃自救”。但时任兵部都给事中许弘纲言则表示:“只闻附属国为宗主国守边,未闻宗主国为附属国守边。”
此时还是万历皇亲自表态发兵救援,并派史儒、祖承训二人作为先头部队前往朝鲜。但没想到两人接连吃了败仗,好在这也更让万历皇觉得日本并不好对付。
所以明廷内主张议和的声音再次响起。比如说7月的时候兵部尚书石星以“宁夏未平”为由派遣沈惟敬前去议和。
只不过在开战初的时候万历皇是坚决主战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地缘安全:朝鲜靠近辽东,而辽东则直接拱卫着北京城的安全。如果让日本完成对日本、朝鲜、中国辽东的地缘整合,那么后果则不堪设想(比如说日后的九一八)
其次则是以明王朝为中心的朝贡、册封体系。
因为自从朝贡体系建立,朝鲜自始至终都是附属国中的“典范”。而明王朝作为东亚的“天朝”,在附属国危难之际,出兵救援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不然朝鲜要是被日本灭了,那也就意味着明继汉唐之后好不容易才重建的“天朝”的朝贡、册封体系的崩塌,到时候“天朝”的脸面往哪儿搁?
因此到了8月,万历皇命宋应昌为朝鲜经略,但朝堂之上依然争吵不休,特别是刚准备启程的宋应昌在此时被言官御史郭实弹劾,于是拒绝领命,万历皇为此居然破例严惩了郭实这个言官,至此,朝堂之上才无人再敢阻挠救援朝鲜之事。而在1593年1月明军攻破平壤之后,万历皇令加发兵饷,并严令荡平倭寇。
由此可见,在救援朝鲜的问题上,万历皇在战争初是个非常坚决的主战派。
但是到了1593年4月,经沈惟敬传达了日本请求朝贡的消息送达了明廷。为此,朝堂之上又掀起了争论。争论持续了两个月,直到6月,兵部官员接连上奏朝鲜战事不可深入。万历皇才在9月同意与日本的和谈。只不过他同时也下诏宋应昌日本只能册封,不能前来朝贡。并且要立刻退兵。
可出乎万历皇意料的是,派去的谈判代表沈惟敬居然篡改了丰臣秀吉的“降表”,并且呈给了明廷。
当接到“降表”后,兵部尚书石星立刻接见了由沈惟敬陪同的小西飞(小西行长儿子),小西飞则满口答应了明廷的全部条件。于是石星将日本愿意“投降”的结果上奏给万历皇,万历皇则非常满意地准备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
但事实上丰臣秀吉的真实意图并不是向明朝“投降”,所以日军始终盘踞在朝鲜南部海岸没有撤回,因此明廷派去的册封使团也一直滞留朝鲜,没有前去日本册封。而后册封使团的正使李宗城在得知真相后居然抛下使团,只身返回并向明廷报告日本根本就没有“投降”。这样一来朝堂上的言官开始对石星发起了弹劾。
▲明军全面碾压日本
面对此等状况,万历皇还是选择了继续完成册封,因为如果能以册封这样的外交手段结束战争,那对于明朝就是个最好的结果。因此下诏使团副使杨方亨升任册封正使,沈惟敬任副使,继续执行册封任务。1596年9月,使团终于到达了日本。此时的沈惟敬和小西行长再也瞒不住实际状况。得知自己要被册封为“日本国王”的丰臣秀吉在大怒之下不仅拒绝了明朝的册封,更是在次年1月再次集结重兵入侵朝鲜。
此举也意味着双方的在朝贡、册封体系下的和谈正式破裂。
而册封使团的杨方亨等人回北京后,朝堂之上又发起了对石星的弹劾,万历皇也在震怒之下诏严班了石星、沈惟敬等人。而之所以严办石星,是因为石星在和谈上受到了蒙蔽,这也使得万历皇对形势做了错误的判断。
于是,明廷不得不第二次救援朝鲜。而万历皇在此次战役中则更加坚决的主战。
因此在第二阶段中,明廷调集了总兵力10万的大军,远超第一阶段的不足5万人。甚至远调四川、广西等地的兵马入朝作战。虽然军饷巨大,甚至超过了明廷的年入税收,但万历皇令官员捐俸。并且加重了国内的税收,也要将军需送往朝鲜。
直到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后,明朝联军取得顺天、露梁两场决定性的胜利后,历时7年的援朝战争终告结束。此时的万历皇写了下气势磅礴的《平倭诏》。
其中的这几句足见万历皇的主战态度:“属者东夷小丑平秀吉……跳梁者虽强必戮。”
而被蹂躏了7年的朝鲜,也展现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
朝鲜的视野:国土上的抗战
战争之中总有贪生怕死的小人,比如说朝鲜君王,不在国土上做抵抗,而是能跑多远跑多远。(真和慈禧有的一比)但也有打到满城被屠,也拒不投降的。本章节就从军事地理的角度介绍下朝军在没有明军参战的情况下取得的三大捷。
1.第一次晋州大捷。④
1592年10月,朝方在第一次晋州城攻防战中的大捷是“壬辰倭乱三大捷”之一。朝方守城的是晋州牧使金时敏、义军的郭再佑、崔庆会等人。
▲韩剧《惩毖录》剧照
晋州则是现在韩国庆尚南道西南部的一座小城市。在百济时代,晋州被称为”居列城”。公元995年,高丽将此地更名为晋州。朝鲜时代开始以后,晋州所在地的行政机构称为晋阳大都护府。最高行政官员则被称为“牧使”(和隋唐的节度使有区别)
从地理环境上来说,晋州城周围高山环绕,沿岸一带是宽阔的平原,而且还是连接全罗、庆尚两道陆路交通的地上要塞,也是洛东江与南海沿岸一带水路相汇的连接点。其地理位置及其重要。
▲韩剧《惩毖录》剧照
而在战争爆发后,朝鲜各地义军四起,尤其是全罗、庆尚两道的义军严重干扰了日军从釜山到朝鲜各处的补给线。最严重的一次则是在毛利辉元为秀吉修建邸宅的时候,遭到了朝鲜义军的顽强抵抗。再加上李舜臣牢牢掌握的制海权始终威胁着朝鲜西南部的日军海上交通线,于是日军中的细川忠兴、木村重兹等人在当年9月底计划对晋州城发起了攻击。希望可以以晋州城为据点镇压全罗、庆尚的义军,顺便从陆地上进攻李舜臣的水师基地。
到了9月23日,日军向晋州进兵,26日已占领晋州附近的咸安城。10月4日,2万日军就包围了晋州城。此时守城的是金时敏率领的3800人的朝鲜军。由此展开了第一次晋州城攻防战:
10月5日,小部分日军来到城东的山地,观察地形。金时敏严令不得出战,只命令城中老幼妇女皆穿男服,以此来震慑日军。
动图1 韩剧《惩毖录》片段:晋州攻城战中朝鲜妇孺参战
10月6日日军开始攻城,并以火绳枪在后排向城楼射击,但是并未奏效,反而是城外的义军在入夜之后,对日军发起了夜袭。
10月7、8、9三日,日军不停的以火绳枪和弓箭等远程武器继续向城内射击,还抓来附近百姓和儿童向城内喊话劝降。并开始堆积土坡,制造云梯等攻城武器。
10月10日,日军发起了总攻击,细川忠兴的弟弟战死。而朝方的主帅金时敏也战死于此战中。
动图2 韩剧《惩毖录》片段:晋州城外围郭再佑义军突袭
10月11日,久攻不下的日军只得撤退,在这场为期6天的战斗中,晋州军民在日军压倒性的优势前面,并未让攻城日军占得便宜,外围的朝鲜义军也不断的在日军后方袭扰,终于以少数兵力取得了陆战中,朝方的第一次大捷。
动图3 韩剧《惩毖录》片段:金时敏被日军火枪击中阵亡
而如果日军第一次晋州城攻防战中获胜,那么下一步日军就可以占领了全罗、庆尚两道,其结果就是平壤以南的朝鲜陆军和李舜臣的水军都会失去根据地。从而使得日军在充分的物资补给下攻略朝鲜北部,到时候明军将迎来更加艰苦的拉锯战。
▲韩剧《惩毖录》剧照
所以日军的这次失败也激怒了秀吉本人。所以在双方还在议和的1593年6月,秀吉亲自下令日军一定要攻下晋州城,为此,日军集结了9万多兵力发起了第二次晋州城攻防战。而领兵的是包括了加藤清正、小西行长、宇喜多秀家、毛利秀元、小早川隆景等人组成的“豪华配置”,由此也可见晋州城的重要性。
令人惋惜的是第二次攻防战中,朝军战败,日军屠城,城中男女老幼6万人被屠杀一空,日军甚至建起了耳塚。
2.闲山岛大捷⑤
当朝鲜国王在国土沦丧之际仓惶北逃的时候。朝鲜南部的海域却是另番景况。因为此时的朝鲜有两支水军主力,一支是庆尚道水军,一支是全罗道水军。而统领全罗道水军的就是李舜臣。
李舜臣,字汝谐,京畿道开丰人,生于1545年。1576年32岁的他在咸镜道武举中榜,后在对女真人战斗中多次立功。倭乱爆发前,47岁的李舜臣已被相臣柳成龙提升为全罗道水军左使。随后的李舜臣对水军做了很多的改良,特别是造出了龟船(
在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战争事典|吹得神乎其神的朝鲜龟船,在壬辰倭乱中没什么卵用?》里,科普了龟船的知识。)
▲央视纪录片《万历朝鲜战争》剧照
而战争爆发后的日军水师经常在朝鲜南方海域中寻找朝鲜的水师。双方最早的接触是在1592年5月4日。当时的李舜臣命前锋鱼泳潭、龟船指挥使申汝良先行,右水使李忆祺率部为后军,自率中军由丽水基地出发,于5月7日来到了玉浦海面,突击了50余艘停泊在此处的日军战船。毫无防备的日军被击沉了了26艘战船。
也就在当天下午,刚撤出战斗的李舜臣舰队正在从巨济岛北上的路上,在永登浦海面又发现了5艘日本战船,于是一举全部击沉。第二天,在行进赤珍浦海面时,再次发现了并击沉了敌船13艘。这就是朝鲜史上著名的“玉浦海战”,三次战斗共击沉敌船44般。
这是丰臣秀吉发起战争后的第一次惨败。
到了5月29日,双方再次展开了“泗川海战”。此时遭到惨败的日军,向泗川海面逼近。李舜臣得知后,带领23艘战船准备迎战。当日军战船驶进泗川港后,就放开海面航路以诱李舜臣进港,准备围歼。但是熟知海面条件的李舜臣发现日军居然让出了航路,就知道日军肯定有伏兵,便故意在进港时调转船头,以此反过来诱日军。
急于求胜的日军果然中计。纷纷弃港而出,等到与李舜臣的舰队相遇时海潮又起了变化:日军处在了逆流。在进退两难之际,遭到了朝鲜战船的猛攻,尤其是在龟船强大的攻击力前,日军战船接连被击沉。战斗中李舜臣的左臂中弹,仍指挥作战。而大败的日军总共被击沉了121艘战船。
紧接着6月4日,李舜臣接到情报,日军战船在唐项浦西海面出现,便决定先发制人。5日晨李舜臣先以4艘龟船为前锋,首先发起了攻击,击沉了4艘日军战船后,发现日本有弃船登陆的迹象,于是决定后撤诱敌,并在6日凌晨率舰队在唐项浦入海处设伏,追击而来的则再次中伏,26艘战船除逃出一搜外,其余都被击沉。7日,连续作战的朝鲜水师在回全罗道的路上在栗浦海面又遇见了7艘日军战船,结果也无一例外的都被击沉。
此次为李舜臣的第二次主动出战,从“泗川海战”开始到“栗浦海战”结束,日军水师接连大败,总共被击沉大小战船150余艘。战死了数千人。
▲韩剧《惩毖录》剧照
也就是在接连的惨败下,7月7日,决定性的“闲山岛”海战爆发。此时李舜臣再次接到情报得知日军70多艘战船正在前往巨济和固城之间的见乃梁,便率军与庆尚道舰队汇合后一起迎战。8日清晨,朝军在乃梁附近发现日军战船后。李舜臣决定再次诱敌,而日军则不出意外的又中计。
▲韩剧《惩毖录》剧照
此时的日军在将领胁坂安治率领下开始了对李舜臣舰队的追击。李舜臣率军边战边退,终于成功的将日军诱入了闲山岛附近海域。
动图4 韩剧《惩毖录》片段:闲山岛海战李舜臣舰队诱敌
闲山岛是朝鲜南端固城和巨济岛之间一个小岛。此处海域深阔,并且在固城和巨济岛之间形成了一个倒八字,是个天然的海战伏击场。所以当日本追击李舜臣进入此海域后,李舜臣立刻下令船队展开鹤翼阵,早就埋伏在此处的朝军战船从两翼包抄了日军。
动图5 韩剧《惩毖录》片段:闲山岛海战李舜臣舰队包围日舰
而被三面包围的日军战船受到被近距离炮火打击后,整整60艘战船被击沉。
动图6 韩剧《惩毖录》片段:闲山岛海战李舜臣舰队围歼日舰
接着,李舜臣又一鼓作气向安骨浦为基地的日军后续舰队发动猛攻,激战一直到7月13日才终止,李舜臣的舰队又连续击沉了日军战船40余艘。此后的日军彻底丧失了朝鲜西南部海域的制海权。
闲山岛海战以后,日军除了釜山港以外,再也没有了补给的基地。进攻势头逐渐减弱,朝鲜也借此终于撑到了明朝的援军。
3.幸州城大捷⑥
在朝鲜壬辰战争期间,一直有海李陆权的说法。所以除了李舜臣之外,权慄也算是朝鲜半岛的民族英雄,而且和李舜臣一样,也是柳成龙举荐的。
▲韩剧《惩毖录》剧照
权慄第一次指挥作战是在梨峙防御战的时候。此战发生在1592年7月1日,小早川隆景亲自率军进攻全罗道。权慄为了阻击日军,在必经之路的梨峙、熊峙两处关隘与其对峙。
梨峙、熊峙的位置是在位芦岭山脉(长白山余脉)的山谷之间。有着易守难攻的天险。也是一道防守湖南平原(韩国南部锦江、万顷江和东津江流域平原)的天然防线。权慄虽然率领的虽然只是义军,但当时的日军苦于后勤补给,所以日军在7月9日攻破熊峙防线后无力再进攻梨峙。
此后权慄的名声传播开来,湖南各地开始响应权慄的募兵。到了当年9月,权慄接到王命:北上“勤王”。
10月,权慄来到京畿道。虽然一路上不断有义兵加入,但其战斗力并不足以收复任何一座失城。所以只能选择在汉城西南附近的秃城驻扎。
秃城(今乌山市)位于汉江以南的平原地带的丘陵上。是汉城出入黄海的关键据点。而在汉城的宇喜多秀家得知权慄到达秃城后,恐其切断日军与汉城南部的联系,便立刻扑向了秃城。
但是秃城其实是座山城。这样的地形让日军以往的火枪发挥不了火力的优势,所以在掌握了制高点的权慄合理的利用了地形打阻击,再加上外围的义军的经常发动夜袭,使得日军围困月余却未能攻破秃城。只得在11月退兵回汉城,但是在退兵的路上遭到了权慄的出击,最后日军大败。
而秃城之战后,朝鲜军队打通了汉城西南部的海上交通线,这也意味着李舜臣的水师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得补给。当然最重要的是为日后收复明军汉城带来了方便。
到了1593年1月,明军入朝,并且收复了平壤。再到2月,权慄进入幸州山城。由此开始了幸州攻防战。
幸州位于汉江下游,如果扼守此处就能在陆地上威胁汉城日军的补给线,同时与明军一起对汉城的日军形成合围。而幸州山城则是在幸州的德阳山上(今高阳)。权慄到此后利用山峦打造了外城防线,然后再在山谷内又打造了内城,并修筑了多条壕沟,以用来屯造兵器和水粮。
而此时日军由于平壤、开成接连丢失,碧蹄馆之战又伤亡惨重,因此只得固守汉城,只不过当各地日军集结在汉城后,其总兵力规模已经非常庞大,所以后勤补给压力非常大。但是又没有勇气进攻明军的防线,最后只得将攻击目标定在了权慄防守的幸州山城。希望借此打开局面。
2月12日,日军主帅宇喜多秀家派出了小西行长、石田三成、大谷吉继、黑田长政、吉川广家、小早川隆景等人前去攻城。
动图7 韩剧《惩毖录》片段:日军顶着朝军火炮与弓箭攻幸州山城片段
面对大军逼近,权慄先下令施放火器,朝军的各种火铳、大炮便居高临下向攻城日军发射。日军尽管伤亡惨重但依然不断攻城。中午时分,朝军火器、弓箭即将用尽。外城被攻破。
攻破外城后日军开始在内城前丢方杂草准备火攻,朝军只能利用储水灭火。但随着被攻破的外城缺口越来越大,权慄只得本人也持刀参与了内城的白刃战。朝军在见到主帅亲自出战后,诸军兵殊死力战。久攻不下的日军最后也只得主动撤离。
但是事实上,日军的主动撤离是明军发动龙山战役所间接造成的。
因为碧蹄馆之战前,李如松除了命杨元守平壤外、大量的兵力都集中到了开城与临津江一线。这样的布置是为了可以随时威胁汉城。
只不过李如松没想到的是汉城方面的日军防守严密。所以碧蹄馆之战,李如松才只率少量骑兵就发起了攻击。而在此战后,李如松也意识到要全歼敌军,此时的明军根本就没有把握,但是要让日军放弃汉城还是做得到的。为此李如松将下一个攻击目标放到了屯放着大量日军粮草的龙山。
▲央视纪录片《万历朝鲜战争》剧照
龙山距离汉城只有5公里,接到李如松攻打龙山命令的则是辽东军的精锐查大受部。而当宇喜多秀家率大批日军攻打幸州山城时,查大受敏锐的发现了战机,于是决定偷袭龙山。当时龙山仓的守将是宗义智(对马岛藩),他认为明军主力远在开城,权慄的朝军又被日军围于幸州城,所以疏于防范。以至于查大受率部来到龙山仓后,很轻易的就把龙山的粮草烧了个精光。
▲韩剧《惩毖录》剧照
此时,在幸州城方面,双方战斗已经白热化,宇喜多秀家接到龙山被偷袭的消息后,以为是明军主力趁日军攻打幸州城时想要对汉城发动总攻,所以才着急下令回撤汉城。
但不管怎么说,权慄还是打出了个“幸州大捷”。而且从战略角度来说,战后的日军怕明朝两军再玩“声东击西”,所以只得呆在汉城,坚守不出。
也就在三大捷之后,双方的和谈开始了。但是尽管在和谈期间,双方的小规模的冲突还是不断。一直到1596年9月丰臣秀吉再次出兵朝鲜后,双方又爆发了多场大规模会战,而朝鲜也始终在明朝的支持下坚持着抗战。只不过明朝不惜国力支持朝鲜抗战的做法也间接造成了辽东的空虚,这也正好让女真人钻了空子。
(在朝军为数不多的独立胜仗中还有一场延安大捷,韩国电影《代立军》拍的就是延安之战,但是延安大捷的日军除了黑田长政部以外,并没有明确的史料可以证明有别部参与,所以战役规模和战略意义也并不大。而且战役地点是在今天的朝鲜境内,因此韩国一般是将晋州、幸州、闲山岛列为三大捷。)
东北亚视野:努尔哈赤的崛起⑦
明军第一次入朝总兵力4万余,其中当辽东军就占了很大的比例:
1592年7月广宁游击史儒、副总兵祖承训率3千辽东军入朝,到了12月正式入朝的征东都督李如松又率7千辽东军入朝。另外在1593年3月,辽东的第三波2千人的援军继续奔赴朝鲜。
而在战争第二阶段的南原之战中,此战虽然战败,但是面对兵力十几倍于己的日军,杨元率领的3千余辽东明军,毫无惧色,最后拼到了只剩十几人。
也由此可见,辽东军是明廷东征的主要兵源之一。
当然,辽东提供的不仅仅是兵力,还有粮草。
朝鲜虽然从开战初就不断求援,可求援的时候却没有备粮。明廷只得自备兵粮。而这一任务的执行无疑又是以辽东为主。
按照《经略复国要编》的记载,在1592年11月,按照十万兵马所需,辽东地区就准备了两月军粮。此外又将防御蒙古的九万石余粮转为征东用。然后在从各地购买粮草,甚至还提前征收了一年的粮赋。仅管如此,李如松还是非常担心粮草的问题。所以东征大军只出动了4万余人。大量的后续兵马都就地停留在了辽东进行操练以及整修军械。
12月25日,李如松起兵东征,不到半月就玫克平壤。但是之后不久,双方就陷入了僵持阶段,即使和谈期间也有大量日军盘踞在朝鲜南部,为此明廷只得在朝鲜留下了万余兵力,而这部分兵力的粮草又只能明朝独立承担,为此明廷只得再从辽东、山东、天津三处各调一部分粮草来维持在朝军队的粮草所需。
但这还不是最绝望。当时的明军粮草在朝鲜的运输也是个问题。因为当时的朝鲜大量青壮年年都在前线与日军对峙,只能让老幼妇女在后方运量,但后方各处又盗贼四起,运粮的人根本不敢在白天走路。所以运粮的任务最终还是要让辽东军民来完成。
在此情况下,辽东军民为运粮可说是动用了一切能动用的力量,同时再加大水运力度。从山东登州等处运送粮草。
由此可见,7年的朝鲜战争很大程度的消耗了辽东地区的战争潜能。
因此,战后的明廷对辽东的统治力的确是受到了非常大的削弱。而发现机遇的努尔哈齐为了继续稳住明朝,分别在1601年、1608年、1611年三次向明朝朝贡,自己则继续进行着统一女真的大业。到了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此时的努尔哈赤终于开始他的“反明大业”。并在其后的萨尔浒之战中,击败了明军。从此辽东的攻守形势发生了逆转,明军只得逐渐退守关宁锦防线。
而且努尔哈赤的崛起还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也是政治上的。
▲努尔哈赤雕像
萨尔浒之战后,对于明廷来说,辽东的边患使得“天朝”的国际地位变得摇摇欲坠。对于朝鲜来说,本来感念明朝的“再造之恩”,但是在努尔哈赤以及后来的皇太极的武力威逼面前,朝鲜只能搞两头够不得罪的“平衡外交”。而别的附属国也开始了有样学样,比如说蒙古也开始了“依附”后金。这样一来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册封体系就慢慢退出了“国际秩序”,直到清初的时候才有所恢复。
结语 对清日关系的影响
女真人最早只是在与朝鲜贸易的时候才知道了日本这个国家。当努尔哈赤听说倭寇侵朝的时候,甚至主动上书明廷,请求随明军入朝抗倭,虽然后来没有成行,但可以肯定的是很多女真人一定都明白明朝的灭亡和明军入朝抗倭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在清王朝建立初,曾试图同日本建立传统的宗藩关系。但由于壬辰战争后中日关系已经降到了冰点,所以之后的清王朝只能试图通过朝鲜“引日来贡”。但是这样的“短视”遭到了朝鲜的坚决抵制。
因为对朝鲜来说,朝鲜是屈服于女真人武力,并非对明朝的那种心悦诚服。而且女真和日本都是仇敌,如果自己主导让两个仇敌变成盟友,其结果无疑是灾难性的。
如此一来,清日两国的关系关系直到同治年间为止都只维持在有限的民间贸易上。再之后双方为了朝鲜又开始一场东北亚的争夺:甲午战争。
参考文献:
①《壬辰战争与十六世纪东亚世界》
②《明史》卷322《外国传·日本》
③《宣祖实录》卷25
④壬辰倭乱--四百年前的朝鲜战争 第七章 晋州城攻防战
⑤火与剑的海洋 第五章 壬辰凯歌
⑥试论壬辰倭乱时期权慄的抗倭活动
⑦明万历年间辽东人民的抗倭援朝斗争论后金兴起与壬辰战争的关系从明代援朝抗倭战争看女真的崛起
⑧壬辰战争的影响论述
1609年萨琉之役及其影响研究
论明神宗与援朝御倭战争
略论丰臣秀吉侵朝战争的原因
明代援朝御倭战争再探析
明末壬辰战争与中国海商
明清之际中日贸易研究
试论丰臣秀吉及其朝鲜政策
万历年间的壬辰倭乱和福建海商提供的日本情报
也论丰臣秀吉侵朝战争的原因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