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知识区最in的rapper,阿Test ,今天聊秦始皇。

始皇原名嬴政,AKA(也被称为)祖龙,网上人称政哥,史上霸道总裁第一人,是火了2000多年的流量担当。

秦始皇眼中千古一帝(秦始皇-千古一帝)(1)

堪称历史第一大IP,不仅受人喜爱,也挨了2000多年的批。

他创下了“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但也因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遭一星差评,“天下苦秦久矣”。

嬴政从出生起就在敌国做人质,亲爹身份不明、亲妈风流成性。13岁即位,21岁亲政,遭人背叛,又顺利平叛,接着用8年统筹备战,用10年一统江山。

称帝17年间大搞基建百姓怨声载道、爱上巫术迷信祈求长生不老。

修阿房宫嫌自己的宫殿太小,也玩过焚书坑儒的思想洗脑。

秦始皇眼中千古一帝(秦始皇-千古一帝)(2)

不管秦始皇怎么饱受争议,不可否认的是他终究是千古一帝,实属牛逼,连打个王者想玩他都只能花人民币。

秦始皇如何从亡命天涯到统一天下?

如何历经坎坷走向人生巅峰?

如何霸道总裁手刃同母弟兄?

实现书同文、车同轨、兴建直道、驰道和万里城墙,基建狂魔的背后到底是超越时代的眼光还是不顾百姓的存亡?

他是不是暴君?

够不够努力?

为何后人对他褒贬不一?

秦始皇到底有多牛逼?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又有哪些重要意义?

(一)大赚:吕不韦的风险投资

用现在的视角来看,秦始皇堪称爽文小说的男主角,有着高贵的出生,和不幸的童年,家庭破碎、经历离奇,然后一步步逆袭。

秦始皇眼中千古一帝(秦始皇-千古一帝)(3)

故事要从商人吕不韦的一次投机说起。

吕不韦年轻时游走于列国之间经商,偶然结识了在赵国作为政治人质的子异。

出于商人的直觉,吕不韦敏锐地察觉到了子异的价值。也就是纯正的王室血统,认为他“奇货可居”,适合配种。

秦始皇眼中千古一帝(秦始皇-千古一帝)(4)

于是决定做子异的天使投资人,把自己能歌善舞的小妾赵姬送给了子异,换了个未来官位的期权,博子异二代发展可期。

也是因为这样,嬴政生父是谁就成了一个谜题。

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所以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

但根据《史记·吕不韦列传》的集解:“期,十二月也”,按照这种解释,也就是赵姬嫁给子异这个冤大头12个月后才生下娃来,现代医学认定妊娠 44 周是人类的极限,要不就是赵姬怀了一个哪吒。

所以针对秦始皇的身世,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是《史记》不误就是《史记》有误。

秦始皇眼中千古一帝(秦始皇-千古一帝)(5)

在嬴政九个月大的时候,秦赵两国开战,异人也是个渣男,抛妻弃子趁乱跑回了秦国,于是赵国便开始了对嬴政赵姬母子二人长达六年的追杀。

所以嬴政的童年是在追杀中度过的。

当然他肯定也想不到,被追杀的童年阴影会伴随他一生,多年以后一个名叫荆轲的刺客会因绕柱而走而名留青史。

九岁那年,历尽千辛万苦的嬴政终于回到秦国,四年后,在吕不韦扶植下成为庄襄王的子异去世,嬴政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秦王,那年他13岁。

秦始皇眼中千古一帝(秦始皇-千古一帝)(6)

然后嬴政遇到了人生第二次危机,也就是继父的叛乱。

嬴政继位时,赵姬也才三十出头,身为太后,但孤身一人,难免寂寞,自然想起了老情人吕不韦。

如今的吕不韦已为相父,也占有秦国不少股份,当初的天使投资价值一路飙升。

秦始皇眼中千古一帝(秦始皇-千古一帝)(7)

吕不韦很清醒,现在的赵姬已不是当初只会跳舞要打赏的女主播了,如果出了幺蛾子,自己的前途就毁了。于是给太后找了一个身怀特长(史料记载JJ特长)的男宠嫪毐。

嫪毐进宫后不仅和太后生了两个小孩,而且傍富婆傍出幻象来了,逢人便说自己是嬴政继父,之后又假借太后名义造反。

但嫪毐实力有限毕竟经营范围不一样,嬴政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定叛乱,然后将嫪毐车裂,五马分尸,嗯..六马吧。

秦始皇眼中千古一帝(秦始皇-千古一帝)(8)

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也被秦始皇亲手摔死,接着软禁赵姬、流放吕不韦一气呵成,顺手还把秦国股权分散的问题给解决了,一举扫平了自己执政道路上所有的障碍。而此时亲政的嬴政不过21岁。

(二)自律:21岁的秦国CEO

在21岁这个我们即将大学毕业,还没有经历社会的毒打,也没体会到生活的残酷的年龄,秦始皇已经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平乱拨正,究其原因是其9个月就出道,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学到的基本生存技巧。

当然亲政也不算啥,秦国历来国君都有一个统一天下的梦,秦始皇也有,并且是个行动派,他不到十年就横扫了六国,效率极高。

秦始皇眼中千古一帝(秦始皇-千古一帝)(9)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军事实力大幅提升,六国的统一必然基于先王为秦国打下的强大基础,但也离不开秦始皇个人的管理才能。

一个CEO可能自己在某些方面并不牛逼,例如乔布斯不会写代码。

但一个牛逼的CEO必备的能力就是能让牛逼的人心甘情愿地为你打工。

秦国打算出兵灭楚时,老将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而少将李信则说:“不过用二十万人。”

李信年纪小,也想冲点绩效。嬴政一算,李信比王翦少了足足两倍预算,于是决定给新人一个机会。

结果李信大败而归,但秦始皇也没有对李信严厉惩罚,而是给了个戴罪立功的机会。然后又亲自请回王翦。两年后,王翦攻楚,楚国灭亡。而李信也在后来帮助秦始皇消灭了燕国和齐国。

历史上不少皇帝为了除后患都会杀掉功臣,比如刘邦和朱元璋。而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没有杀过一个功臣。

秦始皇眼中千古一帝(秦始皇-千古一帝)(10)

王翦攻楚的时候嬴政也并不是不担心60万大军跟着王翦跑了,王翦也害怕秦王不放心自己把自己给灭了,所以王翦天天找秦王索要金钱和土地以表忠诚,秦王看到王翦要钱也就放心了,至少不是权。

秦始皇能统一天下,在人才管理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除了用人,秦始皇自己也是个工作狂魔,并且非常自律。

虽然麾下有一众得力人手,但在统一天下创业成功之后,也没有想着天天KTV、打高尔夫球,还是天天996。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道:“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秦始皇眼中千古一帝(秦始皇-千古一帝)(11)

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也就是说秦始皇要求自己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堪称秦国第一劳模,比牛仔还忙。

(三)朕:中国第一位皇帝

当然工作是工作,秦始皇也不是不喜欢享受和虚荣,打下天下后,第一个大问题就是自己的名号叫什么?再叫“XX王”就太没逼格了。

后来秦始皇自己给自己想了个牛逼的名号叫——“皇帝”

所谓“德兼三皇,功高五帝”。

而且秦始皇叛逆又大胆地以黑色为尊,身穿一袭黑袍在身。

因为从风水学角度上来说,秦朝本性是五行中的水德,对应黑色,所以不像其他帝王都喜欢黄色。

秦始皇眼中千古一帝(秦始皇-千古一帝)(12)

除此以外,秦始皇还把“朕”这个自称变成了自己的私人专享。

在此之前,“朕”还只是一个比较正式的自称,跟吾一样,谁都可以自称朕,俺也一样。然后因为秦始皇的原因朕开始变得高贵,要是用错了就明显不是内味儿,比如:

“大胆竟敢忤逆俺!”

“朕等不敢朕不敢啊~”

所以从秦朝开始,谁再乱用朕就是会掉脑袋的事。

秦始皇也是通过种种方式,让世人明白,时代变了,已经不是过去的王道旧制,皇帝在上最重要。皇帝的生活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秦始皇眼中千古一帝(秦始皇-千古一帝)(13)

如果尽想着怎么装逼,那秦始皇的统一梦想可能就此窒息了,而秦始皇并不是要为梦想窒息,他要让梦想落地。他想做的也不仅只是创新,而是比创新更进一步,他要做的是颠覆。首先下手的就是废分封,行郡县的制度。

(四)统一:千古一帝的战略眼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如今这种中央统一地方的制度可能是理所当然的,但当时的人是不理解的,毕竟周朝的制度用了800多年。

周朝的分封制度建立于宗法血缘上,简单来说几个儿子各管一国,一片祥和。

但无论天子还是公卿大夫士,500年前咱都是亲戚,500年后还不如隔壁邻居。

因为血缘会越撇越远,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财力、人力和武力,因为利益产生的家庭内斗也只是时间问题。

秦始皇眼中千古一帝(秦始皇-千古一帝)(14)

当时的欧洲也实行分封制,虽然是建立在契约之上,但古代欧洲也一直很乱。

在某种程度上分封制是一种文明的必然,郡县制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

孔子一生的梦想就是恢复周礼,也就是分封制度。

大多数统治者也都信奉圣人的真理,而秦始皇在两千多年前就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颠覆过去。

如果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可能存在6国博弈的偶然,那郡县制的推出则让统一的持续成为必然。

不管统治者是谁,后世各朝的制国框架也都是在秦始皇制定的框架里修改,即使朝代更迭,分分合合,但打来打去都是中国,这是秦始皇为什么牛逼。

不像差不多同时和秦始皇进入历史舞台的凯撒大帝,退场时只留下一个称号散落在欧洲各地。

或许如果以前非、欧大陆上有帝王和秦始皇一样,那世界上的主权国家可能只有现在的一半。

秦始皇眼中千古一帝(秦始皇-千古一帝)(15)

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里是这样评价的:“秦始皇统一中国,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何不让人仰慕。”

另一方面秦始皇除了制度方面的顶层设计,还实现了经济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

古代世界上不乏很多庞大的帝国,但真正做到文字统一的其实没有几个,而秦始皇做到了车同轨书同文。

我们之所以有强大的民族认同感,也是因为我们说同一种语言,写同一种文字。语言不通则是啥也干不了。

当一个非魁北克的加拿大人在魁北克讲英语时,魁北克人会用法语回复。

纸币上印有17种语言的印度,也只是貌合神离的人一起住在一个区域叫印度。

而将6国文化进行统一是秦始皇真正统一中国的第二步。

比如楚国吃素祭祖的日子可能是齐国大鱼大肉的时间,赵国的审美标准是乔碧螺,韩国人则偏爱韩美娟。

如果没有在文化在实现统一,这样的一个集体哪怕聚在一起也只是表面兄弟。

秦始皇眼中千古一帝(秦始皇-千古一帝)(16)

与之类似的还有度量衡。

它不仅有利于经济还有利于联姻,假如度量衡没有统一,网恋一个一百斤的妹子面基,见了面她娇羞着跟你说我们一斤等于你们五斤,吓得知识区最in的rapper再也不in。

正是有了这些统一,我们才有了对彼此真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觉得自己属于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不像隔壁的印度至今没有统一度量衡和语言文字,每年都会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冲突死伤无数,给孩子量体重还得用板砖。

(五)争议:被误解千年的秦始皇

再说下秦始皇备受争议的事情。

秦始皇是中华大地上的基建狂魔初代目。

那时候他就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富先修路。

秦直道横穿今天的陕西、内蒙和甘肃,长 700 多公里,是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比罗马大道早 200 余年)。最快只要3天就能从咸阳出兵蒙古,四通八达的驰道,能以最快的速度抵御匈奴。

秦始皇眼中千古一帝(秦始皇-千古一帝)(17)

而道路的开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秦国的方法也是简单粗暴,逢山开路遇水填桥,硬生生地开辟出了秦直道。

一方面道路在后世裨益众生,无论是军事上快速支援,马踏匈奴,还是连接西域和中原形成草原丝绸之路。

另一方面,工具和技术的落后也让修路变得无比残酷。大兴基建的选择往往是功不在当代而利在千秋。

修路是一个投入大见效慢的工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基建的属性,修地铁满城挖路,必然造成短期拥堵。

而在2000年前,付出的代价则更为痛苦。

与修路一样的还有修建长城,为了抵御北方匈奴侵略,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镇守国界。

秦始皇的争议之一就在于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小时候我奶奶就老听《孟姜女哭长城》,年幼的我耳濡目染也觉得秦始皇就是个强抢民男的暴君。

后来才知道孟姜女的故事跟秦始皇没有半毛钱关系,那会儿秦始皇甚至还没出生。

经过古人的脑洞大开和不懈努力,故事从春秋战国变到了秦朝,到了明朝征民兵修长城,百姓苦不堪言,就开始找秦始皇背锅。

《左传》中齐庄公到临淄杞梁妻家里吊唁的故事便彻底变成了孟姜女哭长城。

但是故事能这么编也确实反应了一个事实,就是修长城确实劳民伤财。

从战争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看,投入军事是一个经济账,修长城劳民伤财、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不修长城,匈奴入侵,百姓还是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跟俄罗斯发展军事一样,要么牺牲经济、要么被人入侵。

而且在古代交通极为不发达的情况之下,想要运送一石粮食到前线,最起码要消耗几十石,人要吃饭,马也要吃饭,成本实在太高。

秦始皇认为修筑长城是最经济的选择,抵抗匈奴的入侵也减少边境的其他军事投入。并不是像川普一样脑子一热:“Let's build a wall.”。

只不过匈奴的铁骑远没有孟姜女哭长城来得生动,秦二世亡后,历史只能交给后人书写,后人往往会批判前朝来借古讽今,所以秦始皇的风评也就差了,但这件事儿也确实是劳民伤财了,至少是去服徭役的人。

然后除了大搞基建,还有一个争议是“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同样出自《史记》,记载秦始皇在两年间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被后世评判为任刑罚以为治,任意刑法,搞思想专制。

在这点上鲁迅先生认为:“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关于这一点,其实涉及儒家和法家的核心矛盾,鲁迅批判儒家批判得最多,在批评秦始皇的著名人物里,多数又都是儒生。

而秦始皇崇尚法家,强调的是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秦朝十八律》中的秦律非常详细系统,对秦朝公务员公车私用、民间放高利贷、男女婚外情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这也是秦始皇当时全面构建法制社会的一种超前眼光。

焚书坑儒的具体分析,见下一期《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

(六)用今天的眼光再看秦始皇

秦始皇是个有争议的人,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他们看见更多的是秦王朝的苛政,或许他们离历史太近。

两千多年后我们再去回看秦始皇,或许会看得更清晰一些。

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近现代社会,对应的是不同的生产力现状,人所追求的自我意义和能够实现的自我价值都是有极限的。

虽然秦始皇有超越时代的眼光,但也逃脱不了时代局限性的束缚,没有实现所有的理想与抱负,何尝不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孤独。

但无论历史如何书写,统一中国是秦始皇的前无古人的牛逼之处。

秦王朝对于凝聚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贡献,穿越了无数个历史变迁,历经千年,将我们深深地绑定在一起,直至现世。

车同轨书同文让我们统一经济和文化,就像统一货币普及普通话,秦直道秦驰道,让高速公路的诞生先于200年后的古罗马,军事和经济的崛起取决于交通发达。

无论是罗马帝国的凯撒,还是想统一欧洲的拿破仑波拿巴,都没有在真正意义实现民族和国家的强大。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国家的开放,世界充斥着经济的博弈和军事的角力,其他国家的分裂和民族的矛盾也在对比之下让我们意识到国家统一的来之不易。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写的是国破家亡的苦楚。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写的是抵御外敌精忠报国的热血。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华文明得以保护、传承,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延续。

欧洲人几经努力也从未达到长时间的统一,而中国却能将一个文明延续至今。

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能够走向世界,统一始终是前提。一个强大、完整、统一的国家,是每个国人最大的底气。

所以我们面对灾难可以无所畏惧,面对挑战可以携手共进。这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伟大,也是我们共同认同的中华文化。

《秦时明月之君临天下》中对秦始皇的评价:

卫庄:嬴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盖聂:他是一个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人。

卫庄:这算什么结论?

盖聂:他是一个自古从来不曾出现过,未来可能也不会再出现的人。

盖聂:嬴政和他的帝国会失败。

卫庄:为什么?

盖聂:因为他只是一个人,却做超越了人的事情。

感谢大家支持,视频版请前往主页观看,全网同名“阿Test正经比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