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记者量身打造的行业资讯平台
最快的传媒要闻、最全面的财经舆情、最敏锐的传媒投资风声、最前沿的媒介变革趋势,是资讯门户也是工作平台,近万名财经记者注册、二十万主流财经人群实时关注。
文/蓝鲸传媒 张子龙
这个周五晚上,走去看lalaland(《爱乐之城》)吧,不管你是一个人还是和恋人。
这部神奇的歌舞剧电影,自威尼斯亮相已经斩获105个奖项和179个提名,席卷金球奖最佳音乐及喜剧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电影剧本、最佳配乐、最佳原创歌曲等七个奖项。
《爱乐之城》剧照
某知名音乐网站评价,《爱乐之城》lalaland已成为电影史上最受好评的现象级歌舞电影之一,而在国外的烂番茄专业评分93分,观众打分也高达85分,而一项苛刻的卫报也赞不绝口:
导演沙泽勒大概想模仿马丁斯科塞斯的《纽约!纽约!》里的忧郁情绪,但只会让爱乐之城的欢乐更多一些,正如同歌舞剧本身,这部电影带着永恒的魅力,充满了探索的勇气,完美!
(以下会有少量剧透)
歌舞剧和爵士两大障碍之下,国内的观影共鸣来自何处?
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歌舞剧和爵士,是欣赏西方文化的两个障碍物,虽然早年有《歌剧魅影》、《悲惨世界》、《歌舞青春》的教育,但在这些年中国影院熟悉的画风席卷之下,歌舞剧的拍片,依然是那么突兀,更何况还连续致敬了那么多的爵士乐元素。
从目前国内市场来看,lalaland有迹象成为一匹票房黑马,这一点,你打开朋友圈就会明白了,而根据CBO实时票房平台的数据,截至17日下午爱乐之城的累计票房是1.2亿,票房占比13%,拍片比也达到了10.8%,仅情人节当天,《爱乐之城》就入账7091.93万元。
《爱乐之城》剧照
在贺岁档尚争得你死我活之际,这部歌舞剧在人物选择、场景搭建、情节设计、镜头调度上,都如此独特,成为当下国内票房的一股“二月清流”。
除了一言不合就跳舞,其实电影本身的故事内核很简单,无外乎“从小有个音乐梦和演员梦的男人女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在妥协和坚持中追问自己,最后总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但也留下了致命的遗憾。”
这样的故事文本,说架空是架空,因此也可以嫁接到任何社会文化环境里,如果放在当下北上广的叙事结构里,其实就是《北爱》和《奋斗》,这些日子看多了《欢乐颂》和《蜗居》,其实大家需要这样的鸡汤。
知乎有人在“如何评价爱乐之城这部电影”下回答了这种移情作用:
霍金说,人世间最让人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可能在某个地方的你,听着我喜欢的歌,看着我喜欢的电影,看着我喜欢的书,或许我们不认识,但这遥远的相似性确是存在,这段评价,或许可以回答lalaland票房一路走高的秘诀。
而在微博上,则有人一针见血地总结电影——“男女主角的美国梦战胜了爱情”。
《爱乐之城》剧照
还有另一种声音,认为西洋化的东西,正在进入中产阶级的生活,国内新锐制片人陈骁认为,虽然影视来看国内编剧缺少这样的元素,但年轻人并不排斥这样的艺术形式,这种情况非常类似于二次元产业,未来人们接触的文化,整体调性将会西洋化。
是取悦观众还是坚守内容?
除了在故事文本上的这种相似,《爱乐之城》在各个国家走红,也在于全片反映了全球性的审美趣味的困境,正如同男主人公的黑人朋友、乐队老大说的,“你总说喜欢老一辈的爵士人,但现在不是90年代了,你之所以还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是革命者(revolutionaries),现在是再次革命的时候了”。
于是男主人公脱下西装,戴上墨镜,离开高级饭店的钢琴,弹起了朋克风格的血红色电子琴键盘,演出在众人的欢呼中宣告成功,但男主人公内心的困惑依然在缠绕,“曾经的梦想,或许根本不是梦想?”《入殓师》里小林大悟的那句台词,不由得浮现在笔者脑海。
《爱乐之城》描述的爵士乐、歌舞剧、老式电影院的衰败,广泛存在于当前整个文化和娱乐产业,曾经的爵士酒吧被改造成桑巴餐厅,你是要誓死守卫,还是顺应变化?
百老汇歌舞剧
曾经疯狂热爱正统爵士乐的男主人公找到了1500美元每周的工作后,即将开启商业巡演,在这之前,他和恋人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吵,而这段争吵,在笔者看来,是整部电影传递出的文化思考:
女主人公觉得男主人公不应该去参加巡演,而应该安心做自己的音乐,为开爵士酒吧做准备。
但这是男主角的心意似乎改变了,“人们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谈不上热爱,但或许是对的。”(台词大意)女主角却坚持认为,“根本不需要考虑别人喜不喜欢,自己足够热爱的东西一定会最终被外界接受。”
当下,在整个内容创业领域,都有熟悉的争议:是取悦观众,流量导向?还是坚守内容本身,读者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除非你创作出来?在《爱乐之城》男女主角的这段争吵,似乎看到了这个问题本身的悖论——受众和创作者,谁在创造内容?人们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是源自内心还是基于外界反馈?
电影名字是Demi lovato的一首歌曲,la laland实际上是美国的俚语,表示一种虚幻的地方,通常指醉酒后或吸毒后的那种状况,导演煞费苦心搬上舞台的东西,或许永远属于舞台,未来,文化产业的一切都要拥抱变化。
爵士歌舞,困境与探索
《爱乐之城》致敬了各个时期的经典歌舞片,包括《随我婆娑》、《百老汇旋律1940’》、《锦城春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雨中曲》、《龙国香车》、《红气球》、《甜姐儿》、《西区故事》、《秋水伊人》、《柳媚花娇》、《生命的旋律》、《油脂》、《不羁夜》、《红磨坊》。
《红磨坊》剧照
它们是达米安·沙泽勒导演的这部复兴之作的灵感来源,也让国内看到了好莱坞在重工业电影生产流程之外的歌舞剧传统。
从国内来看,歌舞剧和话剧一样,是不少资本试图引入中国的文化产品,比如上海迪士尼,但目前来看,依然是困难重重。
上海平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一位品牌负责人告诉蓝鲸,可以说“在中国,大家只知道悲惨世界、歌剧魅影”,事实上国外有很多无论是市场票房还是艺术价值都更好的,但在国内就是不卖座。
她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歌剧的成本比话剧贵”(一档音乐剧均价150-220,最贵可能1280元),另外现在的宣传也不到位,她认为为了节约教育观众的时间,未来会出现很多音乐剧会采用国外的电影做翻拍,事实上百老汇就在做这样的事情,除了翻拍电影,CBS还尝试做电视版歌剧并直播,百老汇现在最赚钱的制作人barry未来也会跟几大电影公司合作翻拍音乐剧,或许很多观众不知道,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就是由歌剧翻拍来的。
另一方面,爵士乐在国内也在缓慢但继续发展,爱乐之城让外界看到了中国一线城市对于爵士乐的审美潜力,在早年,国内爵士乐的普及任务主要由电影完成,比如《海上钢琴师》、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等。
近年来,爵士的发源地——酒馆,逐渐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扩散开来,以上海为例,上海是中国最早有爵士氛围的都市,70岁上海老奶奶在早餐时用刀叉向嘴中递鸡蛋的画面,充分说明了上海文化氛围会更容易接受来自海外的爵士乐,因此在上海爵士俱乐部之间的竞争会更激烈一些。
一位在爵士乐酒吧Heyday固定演出的键盘手以色列小伙子Orleg告诉蓝鲸,上海现在大约有四五十个专业爵士音乐人,生意都还不错。但是本土的爵士乐团也有不尽如人意,据知情人士透露,以JZ Club为例,虽然有开展爵士乐的音乐会活动,并获得品牌赞助和政府补贴,但10年来基本没赚钱。
上海的爵士乐酒吧
抛开目前的状况,中国一直有爵士乐的土壤,爵士乐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之前。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就是爵士乐在中国的栖息地,曾出现过相当规模的爵士乐演出和一些颇具水准的爵士乐音乐家。不过那时的爵士乐主要是为舞厅伴舞。但爵士乐在中国几乎销声匿迹,出现了近四十年的断层,这期间正是爵士乐重要的发展阶段。爵士乐早已摆脱了四平八稳的伴舞的音乐形式,融合了丰富的音乐风格、文化特质和演奏技巧,最具音乐自身的魅力、表现力和感染力,早已置身于高雅艺术的行列。
后记
有记者告诉笔者,昨晚看完爱乐之城走回家,像走在棉花糖上,电影毕竟是造梦的机器,与其思考不如沉浸其中,祝观影愉快,欢迎组团二刷。
「 精彩回顾 」
专为记者打造的平台
行业资讯 | 传媒大咖 | 传媒动态
微信勾搭小助理:cailianpress商务合作:
上海:13262550281
北京:185155030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