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1)

1996年4月7日,范曾先生为在病榻上的梁崎先生写真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2)

天留大师,余其深祷。丙子年写梁崎大师榻上。十翼范曾于沽上

崎以惊世 砺笔不平——范曾题识梁崎书画

林德谦

堪称津门大隐的梁崎先生的一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崎岖坎坷,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艰辛和磨难,他信念守一而终,以清贫为伴,甘居寂寞;以深睿之感悟,苦学力成;以忘我的辛勤耕耘,铸就了梁崎的风,砺平的骨,此乃不朽的灵石风骨。

先生祖籍金陵,落籍燕南。生于名门望族的书香门弟,家中世袭收藏金石书画珍品颇丰。韶龀之年耳濡目染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受到良好艺术熏陶,自幼至今手不释卷,以鸡窗灯火孜孜不倦,养成过目成诵的读书习惯,通略经史,浏览百家(他常用闲章“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好书悟后三更月”即为写照)。

先生用毕生的心血和精力追求着寓哲理、诗文、书画融为一体的中国文人画形式。他把儒家的“致广大而尽精微”与老子的“道法自然”哲理为自己追求的境界,从中可窥其作为传统文人画家儒道合一的本色。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3)

梁崎先生指导林德谦作画 (1992年)

从先生高古、深邃的大写意画风中,可以读出他始终以化古为今,写天、写地、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激情和笔墨随时代而进化的科学态度,从而成为继石涛、八大、青藤、白阳、吴昌硕、齐白石之后的当代文人画的艺术大师。

读先生沉雄逸迈的画,宛若东坡之词的旷和稼轩之词的豪。然而谁也不会相信,如此精彩动人的作品,竟是在不足十平米的斗室中伴着昏灯创作出来的,就是从这间斗室,先生用不平之笔,向社会推出了大量气势磅礴,章法奇峭,笔力苍雄,墨渖淋漓,意蕴深邃,气韵生动,淡雅冷艳,极具高古书卷气的文人画佳作来。

先生的诗文颇见功底,其古文深受宋代三苏父子文风的影响,尤喜苏辙和明代李贽,评述历史人物的著作(我曾多次陪先生去书店购书,先生始终想买《焚书》《藏书》就连1986年3月去京办个人展览期间,去中国书店也未购得。直至1989年我在旧书店里发现此书买来送与先生,此时老人已卧病于榻,看到此书兴奋不已)。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言简意赅,典雅含蓄的个人风格。其古体诗词创作多见于题画和书信之中,以五言、七言诗居多,诗风受孟郊、贾岛等人影响,多写沧桑之感,思念之情和清寂之境,均给人以淡泊、疏旷的感觉。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4)

范曾为梁崎先生题词:崎艺惊世,砺笔不平

先生精于鉴赏,由于先生浩劫前家藏甚富,徜徉流览其间,这于鉴赏打下深厚的基础。先生所喜文物皆自汉上溯三代之间。先生之“守研庐”所藏数方汉代砖砚既是一例。先生见识渊博善辨古文化真伪,盖民族艺术难得之全才。

先生为人宽容谦和,性格孤寂而不入世,对生活需求淡泊简约,虽然过着清贫困窘的生活,却不从俗沉浮。先生曾命我为其刻一枚“菜根芋头是平生”的闲章聊以自慰。他淡味饮食,却用省下的钱去购书籍、画册。先生晚年欣逢盛世,他广泛接触社会,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可是毕竟年迈,已积劳成疾了,可是先生仍壮心不已,以顽强的毅力,笔耕不辍,默默地为社会奉献出大量的艺术瑰宝。

地山山人于翠雨轩灯下

范曾题识梁崎书画作品选刊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5)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6)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7)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8)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9)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10)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11)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12)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13)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14)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15)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16)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17)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18)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19)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20)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21)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22)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23)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24)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25)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26)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27)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28)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29)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30)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31)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32)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33)

范曾谈绘画(崎艺惊世砺笔不平)(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