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带着孩子和朋友聚餐时,孩子却尖叫不止、乱跑乱闹,你会怎么做?

每天早上去上学时,孩子总爱磨磨唧唧,不是一根鞋带系上十分钟,就是走路慢慢吞吞、左顾右盼,你又该怎么做?

每个家长都避免不了孩子赖在商品柜台前撒泼耍赖的尴尬经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应对这种状况?

和孩子相处了这几年后,你真的完全了解他吗?你真的知道他在想什么吗?

相信我抛出的这一连串问题会让许多家长想起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令人窒息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许多家长都避免不了对着孩子厉声训斥,甚至大打出手。可是每次吼完、打过孩子以后,你是不是也在心里默默后悔、偷偷心疼?

如果能有一些好的方法,让我们开开心心、轻轻松松地解决这些让人头疼的育儿问题,你愿意去了解、尝试一下吗?

在《孩子,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这本书里,就有许多“对付”熊孩子的小妙招。

孩子不听话教你九招(有可能是家长做错了)(1)

这本书的作者T老师是日本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他日常分享育儿经验的社交媒体账号粉丝量超过50万人,他所传授的育儿技巧也得到了众多家长的普遍认可,许多家长都在说视频下留言,表示运用T老师传授的育儿小技巧后,让自己头疼的育儿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

T老师的方法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能够帮助数十万的家长有效解决各式各样的育儿困扰?其实归根到底只有一个诀窍:“让孩子自动自发”。

T老师把自己作为幼儿园老师的十多年丰富经验,结合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将最常见的育儿困扰分为独立性养成、好习惯养成、性格养成、情商培养和沟通能力扩展几大板块,一共总结了133个常见的育儿问题,并且在每个问题后面都给出了具体好操作的解决方法。

如果你正在烦恼应该如何“对付”家里的熊孩子,那么不妨翻开这本书,到T老师的百宝箱里找到消除烦恼的答案吧。

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育儿类的营销账号上看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这句话,这简直成了一个口号,好像只要喊响这句话,我们就立刻变身成了一个温柔体贴的“好父母”,可是真正站在孩子角度去看世界应该是从哪里出发呢?具体如何操作呢?这却很少有人说的清楚。

曾经就有一位很用心的父亲,他把自己的手机摄像头打开,调整到自己三岁儿子的视线水平位置,想要看看儿子眼中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原来孩子出门后看到的是路边装饰的鹅卵石,旁边的排水口;一路走到小区外的早教中心,途中看到的都是过路人不停晃动的腿;进入早教中心后,门一打开看到的是接待台的桌板,还有很多储物柜的钥匙……

家长眼中熙熙攘攘的人群、阳光明媚的景色,还有早教中心接待人员热情洋溢的微笑,原来孩子都看不到。

最后这位父亲把他所录下的这段视频发到了社交平台上,他在视频的最后说:现在他终于懂了,为什么孩子出门就喜欢踢石子、拣石子、抠地上的洞洞……屡劝不听,因为这是他们眼中神奇的世界。

孩子不听话教你九招(有可能是家长做错了)(2)

孩子看到的世界和成人的大不一样,同样,他们的感触感知也和成人大不一样,而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们,却常常会忽略这一点。

在《孩子,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这本书中,T老师就从孩子的生理角度和心理角度进行了剖析,让家长能够明白孩子许多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以及家长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和应对孩子的这些行为。

T老师在书中提醒我们:在追求心理的平等之前,先从生理上开始做起吧

比如我们常常催促孩子“快点”、“弄干净”、“利索点”,可是你知道吗?我们需要套上两副橡胶手套,才能体会到孩子的手指灵活度。当你为了孩子穿衣服慢、系鞋带慢、吃饭夹菜总是掉到桌子上而着急上火的时候,不妨自己戴上两副手套,再把孩子做的动作从头到尾做一遍看看吧,究竟是我们性子太急,对孩子要求太高,还是孩子真的做不好呢?

同理类推,孩子总是学不会自己穿衣服,有没有可能是家长的角度不对呢?从站在孩子的面前教,换到站在孩子的身后教他如何穿衣服,或许效果会更好呢。

再比如“排队轮流拿”这个概念,你的孩子真的明白吗?或许有时候他并不是故意不遵守秩序,而是还不知道“等待”意味着什么,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能够耐心陪在他们身边,并且做出一些事情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相信孩子们的“犯规”行为就不会发生了。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衡量孩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去要求孩子,却常常忘记了,面前的这个孩子还只是一张白纸,我们所熟知的一切经验他们都还未曾经历,我们所掌握的一切知识他们都还未曾翻阅。

与其痛苦焦虑、不停催促指责,不如俯下身子和孩子一起放慢脚步,再跟着他们从空白开始重新体会一遍这个世界吧。这不仅是他们的成长,也应该是我们的成长,和本心的寻回。

二、用容错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家长怎么落笔,孩子就会长成什么样子”这种说法。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这种说法深信不疑,生怕自己一笔落错就毁了孩子的一生。可是真的有必要这么焦虑吗?用“白纸”来比喻孩子真的对吗?

白纸就是白纸,是毫无自主思想,完全摊开给你的一个物品而已;可孩子却是一个有感受、有想法的个体,他不是像白纸一样毫无所觉、毫无反应地去接收你所有倾注的死物,而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会给出相应反馈的“活物”。

更重要的是,孩子不是白纸,不是画上了一笔就再也擦不掉了,他们更像是一颗种子,具有自己独特的天性和需求,只有适合他们个性的种植方式才是正确的种植方式,才能帮助他们成才。

所以更多时候家长需要做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懂”孩子。就像我们在上一个部分说的那样,先去体会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再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

孩子不听话教你九招(有可能是家长做错了)(3)

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就是把一只小白鼠放进笼子里,小白鼠按到某一个按钮,触发机关才会掉下食物,小白鼠逐渐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就学习到了如何通过按按钮来获取食物。

孩子的成长也是这样的过程。他们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犯错误,最后获得对事物的认知,获得对正确行为方式的认知。试错是基础,顿悟是质变,试错实际上就是增长生活经验的过程,这是他们一切学习的基础。

所以,我们更要抱着“容错态度”去解决这些育儿问题,解除我们自己的育儿焦虑。

而在《孩子,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这本书中,许多解决育儿难题的技巧都是来自于对家长“容错态度”的强调和培养。

比如当孩子乱扔东西时,他们的本意就是想要破坏物品破坏秩序吗?还是单纯对“扔”这个动作感兴趣、对物品怎样落地感到好奇呢?如果抱着容错态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冷静下来,把一顿狂吼乱叫变成满足孩子科学好奇心的好机会呢?

再比如有些孩子总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好出门准备,家长们常常等到忍不住发起火来,其实如果你能抱着容错的态度,心平气和的去观察孩子,就会发现或许他们不是慢,而是太认真了,想要把鞋带系成完美的蝴蝶结形状,或者袜子一定要包好裤腿。

这时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责骂,孩子一定会觉得非常委屈,也很难明白家长生气的点在哪里,但是如果先去肯定孩子的认真态度,然后再教会他们快速系好鞋带或塞好裤腿的技巧,是不是既培养了孩子的生活技能,又轻松愉快地提高了出门速度呢?

更重要的是,家长如果从一开始就能用容错的态度去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那么孩子将会在父母这里得到巨大的安全感,将来如论他犯了什么样的错误、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欺辱,都会主动找父母倾诉,这样许多严重的问题在刚出现苗头时就能被及时发现、扼杀。

永远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不摔跤就能学会走路的小孩,同样,也没有不犯错就能成长的孩子。

三、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孩子

“我为了能专心照顾孩子,月薪两万的工作都辞了。”

“孩子出生以后,我已经很久没有逛过街了,同学聚会一次也没去过。”

“每天睁开眼就开始围着孩子转,我自己想做的事情一件也做不成。”

……

只要稍微留心一下,我们就能发现几乎所有的新手妈妈都曾发出过类似的抱怨。这是中国家庭的一个通病,也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一种“道德绑架”,好像有了孩子以后,作为父母就必须抛开自我,一切都要以孩子为中心。

如果你的工作影响你全身心地照顾孩子,只要经济允许就必须辞职才算合格;如果你的爱好不适合孩子一起参与,那在孩子长大之前你都不应该再进行这项活动;如果你爱吃的东西正好孩子也爱吃,那就应该先让孩子吃,如果有剩下的你才能吃……

在孩子到来以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自我需求被压缩到了最低值,即便如此,或许也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反而是稍微有些不周到,就会遭到家庭和外界的批判、指责。

然而作为一个独立的、有血有肉的个体,我们也有自己各种各样的需求和欲望,也会在照顾孩子的时候产生各种难以言说的压力和情绪,只有自身的需求被看见被满足,我们才能拥有饱满、稳定的情感和情绪。

而父母的情绪状态,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孩子不听话教你九招(有可能是家长做错了)(4)

大家都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都是问题频发的,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他们可能会挑食、赖床、磨蹭,还有可能会抗拒幼儿园、有社交恐惧或者喜欢攻击小朋友,抵抗力差一些的还会频繁生病。

在这种时候,情绪稳定的父母和情绪压抑的父母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所能给出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

情绪稳定的父母往往能够很快找到事情的症结,或者很好地和孩子产生共情,及时给予孩子所需的帮助;而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则往往会把这次出现的问题当作一个发泄口,把孩子当作发泄对象,将自己压抑许久的负面情绪全部倾倒到孩子身上。

请你仔细想一想,有没有哪些时候,其实孩子的行为问题并不大,但是你就是难以抑制的爆发了很激烈的情绪,控制不住地打骂了孩子?就是这样,当我们自己的状态不好时,是很难有好心情好脾气来对待孩子的。

所以在这本书的结尾,T老师特地为新手父母们留了一个章节的篇幅,就是为了提醒和帮助这些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朋友:你们做了爸爸妈妈,但仍然是你们自己,在全力去爱孩子时,也千万别忘了爱自己、爱伴侣。

结语: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和性格,我们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帮助,就是认真去了解他,然后跟着他的节奏一起成长。

从《孩子,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这本书里,我们能够得到的不仅仅是解决孩子养育问题的各种方法,还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知道的各种生理、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如何做一个放松、快乐的父母。

就像T老师在书里写的那样:“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及格的父母,只要那天对孩子竭尽全力,那天就是100分的一天。”

孩子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所以不要被身边或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育儿论”所绑架、所影响,学会放松自己、放慢脚步,不做焦虑的父母,才能更好地和孩子相处。

相信自己,你已经是很棒的父亲,很棒的母亲了。

孩子不听话教你九招(有可能是家长做错了)(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