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呈现,解读关键特征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属性的抽象与概括,是地理知识系统构成的最基本要素。地理概念是学生辨识地理事象的重要抓手,理应作为情境化设计与学生认知的天然起点。在概念呈现中,深入解读地理概念表述中的关键特征,并根据情境提供的丰富表象洞察其本质属性。

(一)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概念表象

由于现在大部分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感知不深、缺乏生活阅历,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和具体化,帮助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在引出概念时,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作为学习载体,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例,创设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动机。

在“土壤养分”的教学中,以南澳大利亚洲农业的耕作方式为例,通过导入问题“为什么当地农场的土地要进行小麦和牧草的轮作”“轮作改变了什么要素”等,使学生形成追寻答案的思维倾向,并联系已有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唤醒前概念。

(二)呈现概念,挖掘概念的本质特征

在学生有了表象认知的基础上,教师进而提供专业的概念表述,引导学生逐句逐词解读,深入提取概念中的关键词,挖掘地理事象的本质属性。如何提供相关概念:土壤养分是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指能直接或经转化后被植物根系吸收的矿质营养成分(氮、磷、钾、钙等)。通过提取关键词“根系吸收”“矿质营养成分”等,引导学生理解能被植物根系直接吸收的是土壤中的无机养分(矿物质)。

再配以问题“土壤中是不是只有矿物质”“是不是所有矿物质都是养分”,引起学生思考土壤的结构组成,并结合南澳大利亚洲农场的小麦和牧草轮作制案例,通过轮作和单作的对比,使学生明白不同植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是不同的,轮作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基于以上对概念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矿物质中能够被植物根系吸收(对植物有用的)的是土壤中的无机养分。

二、概念图示,体验建构过程

基于初步的概念认知,根据地理事象的本质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事象的成因、过程等,构建相关概念的体系框架。在此过程中,应用情境可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解决相关问题,形成基于现象的地理问题解决思路,助推其综合思维的形成。

(一)设置问题,探究事象的影响因素

地理事象的形成往往是多要素相互联系作用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较零散的知识要素串联成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反映地理复杂因果关系的认知图式。形成概念是一个认知结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中依托情境设置问题,可使学生在充分理解情境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思维加工,对概念展开层层剖析,建立科学的概念认知。

(二)图示过程,建构概念的知识框架

形象化的图示策略主要是指教师运用图表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地理概念的一种教学策略,一幅图表有时可以把一个抽象、复杂的概念表现得简明易懂,所以它在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把地理概念直观地用示意图展现,进行可视化表达,结合思维导图建构地理概念体系框架,这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概念。

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探究,总结得出土壤养分的影响因素,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情境问题的剖析将推导出的相关结论逐个在示意图中体现(见图1),实现图文转化。通过教学情境化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地理概念构建的真实体验,由学生自主探究形成概念:(1)土壤养分包含了有机质和无机养分两部分,能够被植物根系直接吸收的是无机养分,但有机质可以通过微生物分解源源不断地补充土壤中的无机盐,因此可见有机质在土壤养分中的重要作用。虽然有机质在土壤结构中占比不高,却是衡量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之一;(2)从“收入”和“支出”角度对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土壤养分的收入可来自于生物残体的分解、岩石的风化作用、外力搬运堆积作用和人工施肥等,养分的支出则可通过植物根系吸收、外力侵蚀作用和淋溶作用等;(3)养分在土壤和生物之间形成生物循环。

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地理教学情境化设计(1)

图1 土壤养分及其影响因素

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应发掘能够支持概念学习的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地理概念构建的真实体验。通过深入解读概念,引领学生在现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体验概念的提炼历程,在图示中理解概念,在构建中精致概念,在辨析中巩固概念,在迁移中应用概念,有效地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更深层次的认知,助推综合思维素养的形成与进阶,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激发其创新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