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见,古人用滴血认亲的方式来判断是不是自己亲生的,我们也知道这个是不科学的,但是在过去人们却很认可这样做,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血缘关系的重要性。这层关系,不管在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被很大一部分人看得很重,当然也包括我本人,因为我觉得血缘关系近了,才是一家人,才更有亲情在。

还有我们也能看见,因血缘关系的一个家族的族谱。还有因血缘关系的一个家族有专门的祠堂,其实这是另外一种文化叫宗族文化,比如我们能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是“言”字辈的然后发现在他的名子中有个言字,这些都是因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现在人来说,这种文化已经淡化了。可能在农村才会偶尔闪现一下。

什么关系才算出了五服(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1)

这种关于血缘关系有没有俗语的存在呢?我来告诉大家肯定是有的,因为俗语文化涉及各行各业,在民间是相当广泛的存在并流传着的。我们今天要说的“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这句俗语就是和血缘关系,一个家族有关的。字面理解其实很简单,就是只要过了“五服”之后的人就可以算是一家人了。那么重点是这个“五服”,它是什么?又代表着什么?又有什么道理?我们接着往下看。

1. “五服”有“五辈”的意思。在民间有一种说法叫“父为亲,母为戚”,所以五辈是指的父系的亲属,所以五辈人都是以父系这边算,至于母系那边虽然血缘关系也很近,但是却是有待遇上的差别对待,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这样看来实属正常。

因此五辈人就是从高祖算起分别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这五辈人是血缘关系上最近的五辈人,单这样看好像家族也不怎么庞大啊,那是现在,放在过去一夫多妻制你在看一下,可不就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了吗 ?所以五辈制度在那个时候是非常重要的。

在过去一夫多妻制的情况,对于一个大家族来说,如果没有族谱的记载,没有五辈制度的限制,就很容易出现五辈内近亲结婚的情况,我们都知道近亲是不能结婚的,近亲结婚会导致人口质量的下降的。当然对于现在的一夫一妻制,这种情况就很难出现了。五辈制度和族谱的记载就慢慢地被人淡忘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不存在了。

2. “五服”是一种服饰,是专门针对有人去世时穿的。民间有“披麻戴孝”的说法指的就是这种服饰,在过去讲究很多的年代,这里是有规定的,什么样辈分的人穿什么样的服饰,这种服饰也是分等级的,根据辈分的不同来划分,超过五辈的人可以不穿。如果是夫妻之间,属于平辈可以不穿,带个黑色袖子即可。

这种服饰属于五辈内的人穿的,自然分五种不同的服饰,从重到轻分别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针对这个服饰的作用,样子就不介绍了有兴趣的可以另外寻找资料了解一下。从服饰的制度划分也能看出过去人也是以父系为主的血缘关系,只有最重要的亲人才能行最重的礼。如果是夫妻之间,那么丈夫只需要一年,而妻子却要三年。当然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没有这么多讲究了。

什么关系才算出了五服(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2)

3.“五服”指的是“区域”,这个历史上有记载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代,最后成形于商周时期,然后一直贯穿了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翻开历史《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大概意思是说尧治水的时候是分十二州的,到了禹治水成功后,重新划分为九州,之后根据不同的地域分为五个等级,来确定朝贡的制度。

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给一个城市划分区域一样,以城市的某个重要城区为中心分一环、二环、三环.....等。那古人就按照以皇帝为中心来划分,分五个等级分别是“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这里的“邦内甸服”很明显就是皇帝统治的区域,然后依次外推。甸服,离皇帝最近,住的都是皇帝最信任,最亲近的人。侯服,这个区域住的都是大臣,也就是当官的,宾服,很明显是发展武装力量区域,也就是我们说得练兵的地方。这就是其他族人住的地方了。荒服指的就是莽荒之地,这个地方一般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然后每个区域根据“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来进行朝贡,就是缴纳物质。这些制度定下来了,是不能随意更改,如果哪个区域如果不听话皇帝就会派兵征讨。皇帝依靠这个五服制度来确定这个统治基础。

什么关系才算出了五服(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3)

当然了现在的人已经没有这些所谓的“五服”概念了,很多东西都已经被摒弃了,一切从简,就包括重男轻女的现象也在慢慢地减弱,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男女都一样的思想也会被人们接受,你们觉得呢?是不是很有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