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IY的20年中涌现出过太多经典的品牌和产品,但伴随着产业的变革,它们之间也历经无数次的洗牌、并购与重组。至今仍能被消费者熟知的,则是真正的标杆。

CPU 红蓝两强争霸

CPU的进化其实就是整个DIY产业进化的缩影,半导体巨头Intel(英特尔)和AMD(超微)在这20年之间从未停止过竞争。得益于这场旷日持久的争斗,DIY行业不断前行。

蓝色巨人Intel

20年前的1993年3月22日,Intel正式发布了第五代宏内核x86架构微处理器Pentium,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奔腾处理器。由于之前80286、386和486的叫法深入人心,初代奔腾处理器还有一个别名叫做586。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1)

1993年一颗80486就是强力的象征

尽管Intel已经推出了奔腾,但1993年在中国大多数人用的都是386或者486这一代处理器。直到1995年左右奔腾处理器才真正普及,逐渐取代了前辈们的位置。奔腾采用的P5架构横跨Socket 4、5、7三种接口,制作工艺从0.8μm进化至0.25μm,核心更是从1993年直到1999年经历了五代。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2)

一颗Intel Pentium Pro微处理器

之后类似Pentium Pro、II、III、4、M、D纷纷出炉,奔腾这个名字随着一代又一代处理器不断进化,代表着Intel家用处理器的最强性能。这种趋势在2006年桌面平台王者更换为Core 2(酷睿2)之后依然没有停止,直到2013年的今天Intel依旧有多种奔腾处理器供用户选购。Intel Inside(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也成为了迄今为止最为经典的IT业广告语。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3)

Pentium II使用罕见的插槽式设计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4)

奔腾4和奔腾D的高频低能给了对手机会

永远的红色对手AMD

有对手的比赛才真正精彩,如果没有一个不断追赶你的对手,怎么能够不断超越自己而前行呢?1982年2月,AMD与Intel签约,成为得到许可的8086与8088制造业者和第二货源生产商。但是在1986年,Intel撤回了这个协定,拒绝传达i386的技术详情。AMD告Intel毁约,旷日持久的官司之后仲裁判AMD胜诉。1993年Intel推出奔腾处理器时,AMD的主力产品还是AM486,足足比竞争对手晚了四年。AMD用更低的价格销售来吸引客户,但长期依靠Intel的策略令AMD越来越难继续生存下去。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技术将一直落在Intel的后头。因此,他们开始开发他们自己的微处理器。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积累,AMD在1999年推出了K7系列处理器。K7浮点运算能力不错,受到不少DIY用户的欢迎。相对于Intel,AMD对于CPU的倍频锁定限制较松,因此广受许多超频用户的欢迎。但也由于缺乏过热保护,超频过度的K7系列CPU有较高的烧毁风险,导致部分消费者对其稳定度的信心偏低。之后的K8系列率先于Intel之前优先投入64位CPU的市场,此阶段的AMD产品使用IBM开发的SOI技术,使得K8相较同期Intel公司的P4处理器相同性能上有较低的功耗,AMD处理器最为扬眉吐气的也就是这一阶段。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5)

K8架构是AMD首次超越对手的时期

酷睿之后的战争

老旧的奔腾被对手的K8系列严重打压,蓝色巨人已经坐不住了。2006年Core 2(酷睿2)系列横空出世,这种全新的架构实现了低主频下的高性能,性能与功耗在酷睿2架构上得到了完美的平衡。之后的酷睿分为i3、i5和i7三大系列并沿用至今,如今我们看到的Haswell处理器已经是第四代酷睿处理器了。

面对Intel强力的酷睿处理器,AMD开始用硬碰硬的方式用K10系列与之对抗并失败,直到今天AMD处理器的性能对位酷睿仍处下风。但AMD也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从此不与Intel进行正面对抗,只采取一种类似“田忌赛马”一样的策略,通过产品的较低定价实现错位竞争。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6)

2006年的Intel的Core 2是近代DIY的开端

有不少硬件发烧友认为正是AMD这种类似绥靖政策的态度,导致了整个DIY行业的停滞不前。由于对手始终没有超越自己的势头,半导体巨人Intel也开始逐渐放慢步伐,以至于在Sandy Bridge之后处理器性能始终没有像样的提升。也有声音认为追逐处理器绝对性能已经过时,如今应该把目光放在处理器内部集成的显卡性能上面。不过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包括微软在内。在Windows 7操作系统的评分当中,CPU项目评分依然是最难达到7.9满分的一项。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7)

就算是顶级配置处理器一项也很难满分

主板 更强的功能和更小的身材

主板在DIY配件当中极为特殊,本身不能带来任何性能提升,但没有一块优质的主板你的系统连最低的稳定需求都难以达到。主板一般随着CPU一同升级换代,但与CPU不同我们绝大多数人所用的主板都是第三方厂商设计生产的。

有人统计过在这20年间中国市场共有多达140多个主板品牌,可到今天仅仅剩下了10来个。既有华硕、技嘉、微星这样的老牌劲旅,也有索泰、华擎、昂达这样的后起之秀,而我们记忆中的升技、硕泰克、QDI等经典品牌已经消失在主板业20年长河之中。

以前的主板接口相对固定,例如Intel经典的LGA 775接口沿用数年,有厂家优秀的做工和强大的后期研发实力做保障,我们通过更新BIOS就能使其不断与最新的处理器兼容。而如今的主板接口一年一变,去年还是LGA 1155接口到了今年就变为LGA 1150。这样一来传统PC的升级已经成为空谈,想用新平台连CPU带主板全部都要更换。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8)

技嘉GA-965P-DS3率先在2006年掀起用料革命

近几年主板界最值得记录的一共有三件事。其一就是2006年伴随酷睿2处理器,技嘉科技掀起了一股主板用料革命,用全板固态电容取代了旧式电解液电容以强化主板耐久力,至今已经成为主板业界标准。第二就是在堆料风潮愈演愈烈之时,华硕通过丰富的产品系列和软硬件结合的独家功能,打响了主板业差异化战略,风格独特的ROG和特种部队系列纷纷被其他品牌效仿。之后就是响应PC小型化口号,传统的主板越大性能越强的理论被彻底颠覆,Micro-ATX和Mini-ITX空前流行。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9)

如今趋势已经向小型化尖端化过渡

内存 风雨中的DRAM业

现代PC系统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就是内存,内存也是PC系统中性能最过剩的一个。PC中的内存从DRAM、SDRAM、DDR、DDR2到DDR3一步步走来,看起来好像是按部就班,其实真正是暗潮汹涌。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10)

HyperX Beast内存代表了DDR3的最高水准

如果要评选一个价格波动最大的PC配件,内存绝对首当其冲。年初价格还是白菜价,到了第三季度价格翻上数倍甚至十倍的例子在这20年间至少发生了两三次。DRAM业界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波动,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2009年初那场DRAM业海啸为例,2008年整个业界错误估计了市场需求,多家厂商盲目的扩充产能导致供需关系进一步失衡,只好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清除库存来获得更多订单,这种恶性循环加重了DRAM泡沫。2009年初是DRAM业的凛冬,许多品牌内存不到百元的售价说明了DRAM业产能有多过剩。直到当时的世界第三大DRAM厂奇梦达轰然而倒,才如同一语惊醒梦中人般力挽狂澜,骤然缩减的产能产生的连锁反应,让内存价格翻了数倍。有不少投资人士认为股票期货都“弱爆了”,看准时间炒内存才是王道。

就在截稿数天前,无锡海力士DRAM工厂的一场大火再次引发内存暴涨,已经买了的朋友欢欣鼓舞,入手晚的用户顿足捶胸。买内存,玩的就是心跳。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11)

龟速进化的台式机内存

显卡 为了游戏而生

显卡其实应该特指进行2D和3D加速的图形处理器。早期的图形加速功能由CPU负责,最早的显卡只负责信号转换。之后随着PC游戏的兴起,显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群雄逐鹿

20年前CPU已经难以满足不断进化的游戏要求,一些带有2D图形加速能力的显卡开始出现。1993年之后,越来越多的3D游戏出现在PC或者家用电视游戏机平台上,大众对于硬件加速的3D图像要求增加。

那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S3 Graphics、3dfx、Matrox和ATI纷纷推出自己的产品,而现在大名鼎鼎的NVIDIA(英伟达)也与1993年成立。经过1993年到1999年近7年的厮杀,最后NVIDIA凭借GeForce 256几乎统一了天下。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12)

3dfx的Voodoo 2显卡是当年的经典之一

这是NVIDIA第一块以GeForce命名的显卡,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对于整个业界这款产品也有绝对重要的意义,NVIDIA在产品宣传中,称GeForce 256为世界上第一个GPU,这是NVIDIA首创的词汇,GPU即是Graphics Processing Unit的缩写。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13)

NVIDIA的GeForce 256拥有划时代的意义

NVIDIA的成功,使3dfx、Matrox和S3 Graphics都成了牺牲品。Matrox几乎销声匿迹,S3 Graphics后期没有什么作为,凭借Voodoo系列显卡红极一时的3dfx也由于错误的决策最终被NVIDIA收购,只有ATI通过大量的OEM订单存活了下来。

红绿双雄

进入新世纪后ATI为了对抗NVIDIA开始销售GPU给显卡厂商,这也是现代非公版显卡的起源。2002年对于ATI是决定性的一年,ATI突如其来发布了新的Radeon结构。第三代Radeon是从新研发的DirectX 9显示核心,Radeon 9700(R300)是历史中其中一个最创新的产品,而之后的Radeon 9500系列也常被称为是ATI时代最卖座的A卡。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14)

Radeon 9550的辉煌被资深用户津津乐道

在2005年10月,ATI终于推出90纳米制程的Radeon X1000系列显卡。但由于一个回路上的故障,最终令大规模生产延迟了数个月。这个关键性的的延迟令NVIDIA的7800系列显卡抢尽了高端市场。这也最终导致了AMD以54亿美元收购ATI的这单大生意。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15)

Radeon X1000系列中的高端产品X1950 PRO

NVIDIA在经历过GeForce 256的成功之后陆续推出后继产品,而且每代对比对手都不落下风。但在GeForce 5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间接构成了Radeon 9000的成功。不过NVIDIA对待问题产品的态度是大刀阔斧,在GeForce 6上直接力挽狂澜,之后在GeForce 8时凭借G92这颗神奇的核心实现了全面压制。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16)

大红大紫的索泰(Zotac)从8800GT年代腾飞

分久必合

AMD收购ATI之后NVIDIA和AMD显卡基本是均势,在桌面平台红绿势力如同跷跷板一般难分高下,但NVIDIA逐渐获得了笔记本电脑平台上的优势。但是这种平衡被一个蓝色的家伙打破,他就是Intel。Intel虽然最终也没有推出独立显卡,但是凭借酷睿处理器集成的核芯显卡抢占了整个显卡市场的半壁江山。越来越强的集成显卡大幅挤压了入门级别显卡的份额,AMD也推出了APU平台,来抢占集成显卡的市场。显卡虽然起源于CPU,但20年前自立门户并发扬光大,没想到最终又有回归CPU怀抱的趋势。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17)

显卡最终是否会回归CPU的怀抱呢?

显示器 二十年成果乏善可陈

一个游戏玩家让你推荐显卡,你一定要让他把显示器分辨率和所玩的游戏一起告诉你。显示设备中,显卡和显示器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开的。但比起显卡,显示器这二十年的发展真心让人着急。不信?我们来对比一下电视机便知。

1993年我们只有CRT球面显示器可选,当时家用电视的主流也是同类产品。然后经过漫长的10年时间之后纯平显示器得到普及,液晶显示器还是天价,而此时液晶电视已经开始进入国内的千家万户了。之后不论是CCFL背光源向LED背光源的进化、3D显示效果的液晶面板的实用以及广视角面板的广泛采用均是液晶电视领先,PC显示器的发展速度真是让人着急。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18)

从CRT过渡到液晶显示器是20年来唯一一次剧变

现在已经推出了OLED液晶面板电视,分辨率达到3840×2160分辨率的电视产品也已经入市,有需要的用户不到万年就可以体验。可显示器呢?千篇一律的1920×1080分辨率、OLED遥遥无期、4K分辨率显示器更是天价。低素质的E-IPS遍地都是,大多数品牌除了显示器外观之外对于产品没有多少升级的欲望。关注过显示器新品的用户会发现,如果你想用2000元左右买一台稍微高端一些的产品根本是不可能的,市场上只有两种产品:其中一类品质都差不多,而另一类都贵得要死,这真是悲哀。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19)

所有尖端技术都会先被液晶电视行业采用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20)

显示器比例经过了从5:4到16:10再到16:9的过渡,目前AOC全新的高端LV291HQM使用了21:9比例

硬盘 整装再出发

硬盘的关键词之一就是慢,硬盘被誉为整个PC系统最短的那块木板是有原因的。最早的硬盘采用一种常被称为IDE的接口,学名ATA接口。40-pin宽数据线,数据传输性能和抗干扰能力在20年前就属于最差的。在2006年初逐渐过渡到今天的SATA接口,线材变小有利于走线,抗干扰能力反而上升,数据传速速率也逐渐提升。

但这依然不能改变硬盘瓶颈,因为HDD的物理结构决定了它性能会存在一个上限。HDD主要由存储数据的盘片、读写数据的磁头和驱动电路板三大部件决定,在茫茫数据海洋中寻找一个文件,盘片需要不断转动让磁头“找到”数据。盘片的转速几乎成了决定硬盘性能的唯一因素,可家用硬盘在7200rpm这个转速下停滞多年。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21)

HDD读写数据示意图

SSD的出现完全扭转了局面,这种基于闪存颗粒的硬盘机制与HDD完全不同,性能提升的速度也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从普及家用开始到现在短短两三年间,已经达到了最新SATA 6Gb/s接口速度上限。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22)

金士顿是SSD风潮中的PC存储界新贵

硬盘发展这20年内另一个关键词就是并购,硬盘业的收购合并重组比其他领域要频繁得多。1996年希捷收购了康诺;之后2000年迈拓收购了著名的昆腾;2003年日立用20.5亿美元的大手笔收购IBM硬盘事业部;2005年迈拓自己也被希捷收购;2011年西部数据用43亿美元天价收购日立存储;2011年希捷收购三星旗下硬盘业务。20年间由群雄并起到两强争霸,无数个陪伴我们成长的硬盘品牌已经消逝。

但在S SD领域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随着SSD逐渐走入千家万户,无数个新贵品牌的诞生就好比雨后春笋。SSD不同于HDD有苛刻的入行门槛,只要拥有不错的闪存技术就能够生产优质产品。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内存品牌金士顿,存储领域代表闪迪就在近几年推出了一系列SSD新品,性能高售价合理很受用户推崇。

机箱 科技与美学的双重进化

1993年我们装电脑时,对机箱的唯一要求就是结实。而2013年再购买机箱,预算宽裕一些的用户会从外观、结构、散热、接口、空间和防辐射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机箱在20年前真的只能称为铁盒子,而如今的优质机箱已经是高科技与美学的结合体。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23)

早期的电影机箱基本都十分简陋

机箱在整个硬件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几次变革,基本上每次变革都是为了适应Intel新的架构和日新月异发展着的主要硬件。从AT架构到ATX架构、后来被人诟病的38度机箱以及现代机箱都是Intel的规范。众多机箱品牌在规范下自由发挥,近几年这个铁盒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最先发力的是台系品牌,这其中包括联力、银欣、酷冷至尊、TT等优质品牌;之后海外品牌也逐渐推出优质产品,比如海盗船、ANTEC和一些日系高端品牌。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24)

对比海盗船600T有没有恍若隔世之感?

大陆品牌在机箱发展的美好时代得到了迅速的成长,以航嘉、金河田和多彩等为代表的品牌逐渐推出了自己的拳头产品,并用更低的价格吸引国内用户。特别是以航嘉的暗夜公爵系列吸收各家优点,暗夜公爵III也被称为国产机箱当中脱胎换骨的一部作品。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25)

暗夜公爵III是国产机箱脱胎换骨之作

电源 向着稳定高效前进

1993年时装机没人会在乎电源,那时候大多数电源和机箱成套出售,能够点亮你的电脑就算是一台好电源。随着核心部件的发展Intel数次更新电源规范,一台电源是否能够点亮电脑也早已不是一台好电源的评价标准。

2000年之后电源逐渐从机箱内部脱离,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配件销售,我们熟悉的航嘉、长城等电源也在此时兴起。为了应付功耗越来越大的CPU和显卡等配件,电源的功率一路走高。当时大家对电源品质的认识比较有限,电源功率是否够大又成了新的标准。此时电源市场鱼龙混杂,不少品牌虚标功率,或者将“最大功率”这一根本不存在的标准当做额定功率标注,坑害了不少消费者电脑的健康。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26)

通过80plus认证说明电源性能不错

近几年,电源产品命名上和最大功率等猫腻被广大消费者所熟知。用户已经大概知道了自己的配置需要一台多大功率的电源,但依然需要一个可靠的标准来判断所选电源产品的品质与效率。此时国外的80plus标准适时出现,这个标准不以功率大小论英雄,而是看电源在一定程度负载下的稳定性如何,这恰恰代表了广大用户的真实使用环境。一台能够通过80plus测试的电源,其内部做工用料和实际表现明显超过普通电源,直接将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清除出了市场。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27)

可自由搭配线材的全模组电源是如今的趋势

后记

PC领域的DIY产业这20年其实就是一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历史,无数个曾经光芒四射的品牌和产品已经消逝,而能存活至今的则是真正的强者。在当下这个主张“融合”的时代,愿DIY产业不死,愿DIY精神永存。

键盘&鼠标 连接人与PC之间的桥梁

鼠标键盘,这种最最基础的输入设备,在20年的变迁中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改写着我们的输入体验。每个关键的技术节点总有一些引领技术潮流的品牌的身影,而它们至今仍在影响着外设领域的下一个十年。

从薄膜到全机械

笔者第一次见到键盘鼠标时恰好在20年前,那时候还不能上网,大家多用电脑来进行游戏。对于只接触过任天堂FC的手柄和街机摇杆按键的笔者来说,电脑键盘十分难以上手。电脑键盘起源于打字机,早在一百年前这种标准的“QWERTY”式按键排列方式就已经确立,在电脑诞生初期就成为了标准输入设备。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28)

罗技K310防水键盘采用分离式设计

键盘在这么多年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薄膜键盘的结构也决定了不同产品之间拥有类似的手感。不过近几年一种被称为机械键盘的新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与薄膜键盘不同这类产品通过一种名为“轴”的独立结构支撑着每一个按键,不同颜色的轴还能提供截然不同的手感。只不过目前这类键盘价格还略高,相信随着性价比逐渐提高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29)

机械键盘采用轴作为按键结构

从机械到光电鼠标

鼠标的发明就是为了代替键盘繁琐的指令输入方式,在Windows 95之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信使用电脑比较久的老读者都会记得最早的机械鼠标,就是那种鼠标背面能见到一个圆形滚球的鼠标。工作原理是通过移动鼠标带动里面的滚球,内部的X方向和Y方转杆传递鼠标移动,与我们现在使用的鼠标有截然不同。这种鼠标的特点是能够在绝大多数物质表面工作,即便在光电鼠标无法工作的透明玻璃表面也没问题。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内部的方向转杆十分容易沾染油泥污渍,不定期清理的话会变得难以使用。

当时也有光电鼠标,不过需要使用在一些印有特定条纹(含xy坐标)的鼠标垫上使用,其中还有不少是金属鼠标垫。离开这块鼠标垫,鼠标便完全没法定位自己的移动。第一个成功并被商业化的光电鼠标是微软的Intellimouse。它在1999年发布,几乎可以在任何物体表面上工作,并且不需要经常地来拆开以清理污垢,光标跟踪也更稳定。其他制造商很快跟进,机械鼠标在几年之后便成为了过时产品。

从有线到无线

自从有键盘鼠标开始,键鼠上面的线材就一直困扰着不少人。键盘不需要移动还好,经常要前后左右移动的鼠标一直受着线缆的束缚。让鼠标变为无线是长久以来许多游戏玩家的愿望,许多厂商也在不断做出努力,但产品却始终没有真正成功。

进入21世纪之后,罗技、雷柏等厂商逐渐发布一些基于蓝牙或者2.4GHz的无线光电鼠标,比起普通这些鼠标确实去掉了线缆,但是在电脑端需要一个很大体积的收发器。并且比起普通鼠标的电脑供电来说,无线鼠标需要使用电池并且比较费电,经常需要更换电池的特性让很多玩家不能接受。此外,此时的无线鼠标相比有线产品手感较差,信号准确度也存在一定问题,并不是非常适合玩游戏。

此后通过光学定位技术的发展,厂商不断改进无线鼠标的精准性。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接受无线鼠标,甚至有一些用户已经开始使用无线鼠标来进行游戏。很多类似罗技G700这样的重量级旗舰产品,提供了有线或无线两种连接方式供用户选择。

随着无线设备越来越多,标准的2.4GHz频段已经拥挤不堪。这在办公环境下会显得尤为明显,无数个无线键盘鼠标网络信号会密集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降低我们鼠标的精准度。以雷柏为代表的国产品牌率先打响频率升级战,从2.4GHz到5GHz的过渡已经走在了Wi-Fi信号的前面。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30)

雷柏率先开启无线鼠标的5GHz时代

人体工学的进化

最早的鼠标外观都千篇一律,总体来看采用了左右对称式的设计。这种设计思路延续了非常久,甚至大红大紫的罗技MX300到罗技G1都采用了这种设计。不过随着大家使用电脑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发现这种左右对称的设计并不很适合长时间使用。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31)

罗技经典的MX300和G1均是左右对称设计

从经典的微软IE 3.0开始,在市场上能够大红大紫的鼠标均采用不对称设计,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大拇指和小拇指有地方可以放,便于长时间使用的舒适度。多彩更是开发了业内独家专利技术的立·健鼠标M618,将长时间扭曲的鼠标操控手立起来,便于血液疏通和筋骨顺畅,有不少用户至今都只把这款鼠标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体工程学鼠标。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32)

多彩立健M618能有效解决“鼠标手”问题

酷炫风潮来袭

在键鼠领域有一个几乎与微软罗技齐名的品牌,就是Razer(雷蛇)。因为其旗下产品多用可见光修饰表面,也常被用户称呼为“灯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酷炫可发光的键盘鼠标成为了竞技游戏的代名词,整个键鼠行业均被这股风潮影响。

有些人并不喜欢这类产品,但其实发光键鼠除了酷炫之外还是有一定实际用处的,在漆黑一片的环境下使用能够起到指引作用。近几年一个国产品牌吸引了很多用户的目光,这就是宜博(E-3LUE)。宜博旗下的产品也多以蛇类命名,辅以酷炫灯光很受时尚人士喜欢。

diy的发展前景(DIY产业的20年)(33)

宜博键鼠产品多采用酷炫灯光设计

后记

从机械鼠到光学鼠,从有线到无线,从蓝牙到2.4G再到5G,从左右对称到人体工学,从薄膜键盘到机械键盘之争,从突出某几个键位颜色到炫彩的键盘背光……它们的每一次改变都令人印象如此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