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紫金山新闻

编者按: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从小小的街巷里,人们获得对整个城市感性的认识。

南京有着近2500年的建城史,老城区每一条街名几乎都有历史的渊源,每一个墙根几乎都有美丽的传说,每一处院落几乎都有动人的故事。

街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藏着几辈人的记忆,藏着我们儿时的欢声笑语,承载着一座城市最为细腻、广阔而深厚的文化。

紫金山新闻“石头记”栏目推出《繁华深处的街巷》系列报道,打捞历史的碎片,一探街巷的时光变迁。

南京明城墙的唯美句子(繁华深处的街巷⑬)(1)

长乐未央,出自《金石索·汉长乐宫瓦》的这个成语,寓意着长久欢乐,永不结束。“长乐”这样的地名,同样饱含着人们对美好和欢乐的追求。长乐路、长乐街、长乐桥、长乐渡……从过去到现在,南京以“长乐”为名的街巷,都延续着这份向往和追求。

南京明城墙的唯美句子(繁华深处的街巷⑬)(2)

从明代到如今,长乐路一直在“长”

如今的长乐路,东起龙蟠中路与龙蟠南路交会处,西经中华路中山南路至新桥,与集庆路相接,长1450米,宽22米,沥青路面,为城南横向主干道之一。历史上,这条路曾几度更名。

南京地名专家薛光告诉记者,据《南京市秦淮区地名志》记载:“此路在明代从武定门经善和坊、武定桥至尚书坊称官街。1930年11月,国民政府第九十六次会决定将原三坊巷、顾楼街、武定桥、大夫第、园门口、新廊街、石将军、染坊巷、小石桥等路段合并成一条路。以路经长乐桥得名。”关于长乐路的来历,《南京地名大全》中也有类似记载。而这里所说的长乐桥,是古长乐渡所在地。《至正金陵新志》中写道:“唐秦淮河上有长乐桥,又曰长乐渡,在县东二里,今桐林湾是其地,隶长乐坊。”如今虽没有“长乐渡”,却有一片叫做长乐渡的楼盘,让这个名字继续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长乐路并非一直叫这地名。薛光介绍,1969年,这里曾更名为长征路,1974年时由复称长乐路。而且,道路也一直在变“长”,2002年2月,原属节制闸路的武定门至龙蟠中路一段也划归长乐路,规模越来越大。路南侧有新华玻璃厂、市立第一医院;北侧有白鹭洲公园、省邮电学校等。

南京明城墙的唯美句子(繁华深处的街巷⑬)(3)

繁华与古韵交织,古色古香的秦状元府见证历史

作为繁华的主干道,长乐路上车来车往,好不热闹。有一处古色古香的故居,白墙青瓦、大红门窗,一秒将时光拉回过去,诉说着这条街巷承载的厚重历史。

秦大士故居,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深入人心的名号是“秦状元府”,是南京唯一保存完好的状元故居,已有300多年历史。秦大士字鲁一,又字鉴泉,号涧泉,又号秋田老人,江宁(今南京)人,是清乾隆时的状元。乾隆二十五年升为侍讲学士,教皇子读书。秦家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均鼎盛,子孙中不泛朝中重臣。秦大士的诗、书、画为三绝,如今的“秦状元府”内还保存着秦大士用正、草、隶、篆四体书写的碑刻,让今人可以领略这位状元的风采。

据《城东志略》记载,秦大士故居原本为明崇祯时期当朝首辅何如宠修建的大夫第,壮观气派。49岁时,秦大士告老还乡,现在的“秦状元府”是他时任陕西巡抚的大儿子秦承恩买下的何如宠故居,回到南京后,秦大士便在此居住,吟诗作画,欢度“退休时光”。

有意思的是,秦大士在这处宅第里辟了一个花园,取名“瞻园”,以欧阳修的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如今这个“瞻园”早已不复存在。人们如今所知的瞻园,是距此不远处的明代中山王徐达府邸——享有“金陵第一园”之称的瞻园。

南京明城墙的唯美句子(繁华深处的街巷⑬)(4)

寓意美好的长乐街,一度竟被称“灭街”

除了长乐路,南京曾经还有一条长乐街,也在附近。这条闹市古巷,曾默默傍依秦淮河几百年,见证金陵风物变迁,历史沧桑过往。

南京明城墙的唯美句子(繁华深处的街巷⑬)(5)

薛光告诉记者,长乐街古名长乐巷、长乐坊,又称篾街。它南接糖坊廊,北接牛市,位于秦淮河北岸,隔河与钓鱼台相对。追溯长乐街的历史,元朝时就有这条街了。元《至正金陵新志》载:“长乐坊在古御街左,镇淮桥东北。”明《万历上元县志》载:长乐巷在军师巷东北,即旧长乐坊。北通古层楼巷。《钟南淮北区域志》载:“南门桥北西转为篾街,一名竹街,又为盐仓街。旧有江东书院,元吴草庐先生澄讲学之地也。”

记者前往实地探访时,这里已经是集庆门大街1号。曾经住在长乐街的老人王增告诉记者,从小,他是听着长乐街的传说长大的。这古名曾叫做篾街,又称“灭街”。篾街,顾名思义,是因古代竹器作坊和竹器手工业工人集中于此。而为什么叫“灭街”,相传产生于明洪武初年,关于这个不吉利的名字,有三种传说流传至今。第一个传说里,明朝时,因为住在这里的一户人家扎了一张大脚女人的彩灯,犯了“大脚皇后”马娘娘的讳,整条街的人,竟然都被杀了,所以叫“灭街”。第二个传说里,这条街曾是元朝官员福寿居住之地,元灭亡时,福寿及其部下誓死不降,合家自尽,整条街的人口几乎灭绝,惨烈无比,故称“灭街”。还有的文献记载说,淸朝末年,王、陈两姓在此开糖坊,人们厌恶“灭街”这个不吉利的名称,于是把他们居住的那段“灭街”改为“糖坊廊”。

薛光告诉记者,长乐街古时有孔子庙,故古代又称它为“孔子巷”。《至正金陵新志》记载:“孔子巷在青溪侧,大仁寺前,古庙在长乐桥东一里。”《舆地志》有写道:“孔子庙在乐游苑东,隔青溪,盖圣嗣侯所奉之庙也。旧在溪南丹阳郡之东南,本东晋所立,中废。宋元嘉十九年,诏复孔子疝,至齐迁于今处。以旧地为浮图,今名孔子寺,一名孔子巷。在城东南五里古长乐桥东。”

总之,“灭街”这个阴鸷的名字,着实为人们所不喜。出于对美好和欢乐的追求,最后这条街又改回为长乐街,这个名字也一直流传至今。

南报融媒体记者 邢虹 王丽华 实习生 林曾霞 曹宇轩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