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所有(杨宪益与戴乃迭)(1)

杨宪益与戴乃迭

第一次知道杨宪益先生是在念大学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英国作家肖伯纳《卖花女》的译本,甚是喜欢,被译者的文学功底深深折服,这才知道了杨宪益先生,后来又知道了他的妻子戴乃迭。

我曾有段时间特别迷译本,比如傅雷、朱生豪的很多翻译作品我都是在同一个时间段看的,很有意思,看完这些作品我才慢慢去翻了许多故事,比如傅雷与朱梅馥、朱生豪与宋清如、包括现在写的杨宪益和戴乃迭,透过他们的人生轨迹,那些不知人知的隐秘之处会在作品中呈现出来,这是有趣的事情。

杨宪益一九一五年一月十二日出生于天津日租界花园街八号的大公馆内,杨宪益家境优越,他的父亲杨毓璋当过天津中国银行行长,这在当时是上层家庭了,从小杨宪益在私塾里就开始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他也沉迷其中乐此不疲。

杨宪益

一九三四年,十九岁的杨宪益因学习优异,燕京大学的考试他通过了,但他并不想去,他想去清华,正当踌躇的时候,他中学时的老师郎曼希望能在假期带他去伦敦,去看看欧美国家的文学现状和人们的生活。

这样,杨宪益才有了出国的机会,家里就准备他的留学事宜。当时还有一个小原因,是杨宪益和他的曾经的家庭女教师徐剑生两人关系有点危险,说白了就是有师生恋的苗头,家里为了断绝他们两人的这种暧昧关系,才决定让杨宪益出国留学,师生之间的确很容易产生恋情,比如徐悲鸿与孙多慈、徐恵民与林淑华。

一九三四年,杨宪益到英国游学,两年后考入牛津大学莫顿学院,这一年杨宪益二十一岁,这就这么有实力。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杨宪益虽身在伦敦但心系祖国,他在学校组织各种爱国主义活动,号召大家募捐,再把这些款项寄回国内支援抗战,一片赤子之心。

杨宪益当时是牛津大学中国学生会主席,当时学生会的秘书就是戴乃迭,这样两人才有了相识的机会。这位戴乃迭出生于一位传教士之家,她的父母也非常热爱中国,她与中国颇有渊源,因为她出生在北京,七岁才回到英国。

对于正陷入水深火热的这个东方古老国度,戴乃迭也高举反战的旗帜坚定的与那些中国青年站在一起,杨宪益与戴乃迭的革命友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升华。

杨宪益所有(杨宪益与戴乃迭)(2)

戴乃迭

戴乃迭在牛津大学第一次见到杨宪益时,见他眼睛很细,举止斯文彬彬有礼,人也比较和善,最打动戴乃迭是当时杨宪益身上那种爱国主义情怀,随着更深的接触,戴乃迭发现眼前这个男子不简单,活跃、调皮但也知识渊博,崇尚自由,喜欢书画,还异常聪明,简直了。

戴乃迭在杨宪益的身上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自然心生爱慕,晚年戴乃迭自己就开玩笑说,她爱的不是杨宪益,而是中国传统文化。这点确实没说错,好玩的是杨宪益晚年说自己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学方面有更深的探索。

杨宪益少年立志要做一名学者,日后成为翻译家是误打误撞,因为戴乃迭喜欢翻译,所以杨宪益也只好陪她一起,就这样,夫妇俩双宿双飞地翻译了一辈子。

一九四零年,杨宪益从牛津大学毕业,尽管当时哈佛大学给他抛出橄榄枝希望能去任教,薪资待遇都是极为丰厚。但此时,杨宪益明白,祖国更需要他,当时杨宪益收到了西南联大的聘书,是因为沈从文和吴宓向西南联大推荐了杨宪益,希望能聘请他来教希腊文和拉丁文。

杨宪益决定回国,这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与戴乃迭分别的痛苦,杨宪益很明确的告诉她自己无法给她安稳和幸福,希望能和平分手,趁着年轻,找一个好男人嫁了。

“ 我们不是一块到美国去,而是到中国内地。我是预备回去受苦的,你受不受得了?”

戴乃迭说愿意陪着他一起,当时戴乃迭的母亲劝她留在伦敦,还说和杨宪益的感情终究是要破裂的,劝她不要任性。戴乃迭什么都没说,带着仅有的积蓄和杨宪益一同来到了中国。

“ 母亲见到过不少不幸的婚姻,因此她坚决反对我嫁给杨宪益,尽管我父亲认为,如果我们精神和谐,我们的婚姻就可能美满。”

“ 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肯定会后悔的。要是你有了孩子,他会自杀的。”

没想到戴乃迭母亲的这番话,在几十后得到了印证,一语成谶。

这还没完,当杨宪益的母亲知道儿子带回来的媳妇是个外国女人也崩溃了,直接就病倒了,家里的亲戚朋友更是极力反对,他们无法接受这个碧眼金发的女人。

然而,两人并不在意旁人的眼光,杨宪益感激戴乃迭的勇敢,此刻他必须包容保护戴乃迭不受到伤害,任凭天下人指点,此生挚爱永不变。

一九四一年二月十六日,经历过战火洗礼的两人终结秦晋之好,迈向婚姻殿堂,那天一起迈向婚姻殿堂的还有杨宪益的妹妹杨敏如。婚礼上杨宪益与戴乃迭身着唐装,优雅出场,一时羡煞旁人。

尽管此前有反对,但戴乃迭的父母也来参加了婚礼,还穿上了中国特有的旗袍,引得旁人不禁侧目。虽然婚礼简单朴素,但两位证婚人却是大有来头,一位是当时中央大学的校长罗家伦,另一位是南开大学的校长张伯苓。

杨宪益所有(杨宪益与戴乃迭)(3)

杨宪益与戴乃迭

当时重庆国立编译馆的负责人梁实秋正犯愁,因为过去都是英文名著翻译到中国来,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鲜少有翻译成英文的,这让欧美主流国家对中国极度陌生,这让他很是难过。

梁实秋下定决心希望能找到把中国古典名著翻译成英文的学者,一番打听之后发觉,杨宪益夫妇正是最好的人选,于是在梁实秋的主导下,夫妇两人翻译了《资治通鉴》,但这些手稿随着解放战争的到来遗失了不少,甚是可惜。

但这件事打开了他们翻译的大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夫妇二人几乎翻遍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这是非常大的贡献,因为这让外国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一九四九年,夫妇二人进入北京外文出版社,开始了合译中外名著生涯,在整个过程中两人都保持着很好的默契和分工协作,比如把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英文的时候,杨宪益翻译完成后再给戴乃迭审阅,润色。经过戴乃迭之手的定稿就显得韵味很足,她可以把中文与英文中各种情绪拿捏的很好,自成一派实属难得。

杨宪益与戴乃迭在翻译事业中与另外两对夫妇傅雷和朱梅馥、朱生豪与宋清如不一样,后两位都是凭一己之力来完成翻译事业,两位妻子都是在生活上帮助的多,打理家里的一切,不让对方分心。

而杨宪益与戴乃迭是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都保持良好的互动,偶尔有观点的碰撞,但大多数时候是心平气和相互协作的,生活上更是如此,基本没有为小事争吵过,潜心翻译彼此心意相通,对方一个眼神一句话语就足以明白意境。

两人可谓是珠联璧合,翻译了《红楼梦》之后更是名声大噪,有一次毛泽东看到杨宪益就问他,《离骚》也能翻译吗?当时杨宪益就回答,能。他敢于肯定的回答,很大原因是他有戴乃迭配合,他知道有戴乃迭,天下皆能翻。两人是一个整体才有巨大的能量。杨宪益自己就说翻译这事其实简单,就是一种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只要你看懂了,就翻译起来很顺。

杨宪益所有(杨宪益与戴乃迭)(4)

杨宪益与戴乃迭

随着各种运动的到来,杨宪益与戴乃迭也未能幸免,因为杨宪益早年留学英国的经历,被怀疑是英国特务,被捕,接着戴乃迭也被捕,夫妇二人被关在同一所监狱,但无法相见,时间一长,杨宪益就担心戴乃迭受不了自杀,他经常向监狱的工作人员打探消息:

“ 不知道老婆怎么样。这两年我挨斗,她情绪不好,我怕她出什么事,会不会自杀。”

“ 没有自杀。”

得到这个答复,杨宪益不安的心才渐渐平静下来,经过了四年的牢狱之灾,夫妇二人才回到家,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三个孩子也回到了他们身边,当回到陌生的家,只见耗子遍地跑,留下的东西都已经生锈不能使用了,但有人就有世界,一切都可以重头再来。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那个十年的到来,更大的灾难降临在他们身上,这对夫妇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杨宪益也被安排去打扫厕所,他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他还自嘲说自己打扫厕所的活,干的很好,是当时全单位最干净的厕所。

杨宪益说这话语气和沈从文当年打扫厕所时一样,苦中作乐,哪怕眼前再黑暗,心中也要保持光明,这是他们都能撑过去的唯一信念。

杨宪益所有(杨宪益与戴乃迭)(5)

杨宪益与戴乃迭

杨宪益与戴乃迭的儿子杨烨被污蔑成英国特务,受到周围人的嘲笑和批斗,导致精神分裂,后来夫妇二人把他送往英国的姨妈家,希望能让他的情绪变得好起来,可因精神实在不堪重负,杨烨最终选择了自杀,年仅三十八岁。

“ 母亲的预言有的变成了悲惨现实。但我从不后悔嫁给了一个中国人,也不后悔在中国度过一生。”

这是一个母亲,唯一的坚强。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古老的国度,但这个国家欠她一个道歉。

关于失去儿子的事情,杨宪益的外甥女赵蘅回忆道:

“ 他和舅母在家,老来丧子,不甚其哀,对着彼此唱起了英文歌,唱着唱着,舅舅就哭了。”

儿子自杀这件事情对戴乃迭打击非常大,她无法想象在一个国家会发生这样光怪陆离的事情,无休止的争斗和运动,杨宪益做为一个知识分子心中也是万分感慨,无论前路如何坎坷,他也保持着那份傲骨。

杨宪益所有(杨宪益与戴乃迭)(6)

杨宪益与戴乃迭

经历了那个十年,此后夫妇二人反而看淡了一切,淡薄名利与钱财,把自己收藏的字画著作都送给了身边的亲朋好友,两人相互依偎相互陪伴。晚年戴乃迭饱受老年痴呆的困扰,是杨宪益日夜陪伴在她的身边,照顾她,然而还是未能挽留她离开的脚步。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八日,戴乃迭去世,悲痛欲绝的杨宪益老先生为这位知己、好友、妻子于一身的爱人写下一首缅怀诗。

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

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作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自从妻子戴乃迭去世后,杨宪益老先生深居简出,封笔不动,因为他的屠龙刀失去了倚天剑,便就失去了意义,再也挥不出光亮。作为大学者家里本该著作遍地,但空空如也,唯一引人注目的就是家中挂着当年夫妇二人身着唐装的结婚照,提醒着来往的客人,这是一对幸福的伴侣。卧室里有画家郁风为戴乃迭晚年画的肖像,上面有两行小字。

“ 金头发变银白了,可金子的心是不会变的。”

对,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彼此相爱的心永远都不会变。

杨宪益所有(杨宪益与戴乃迭)(7)

晚年杨宪益

“ 戴乃迭,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这是杨宪益先生晚年时常念叨的一句话,是朋友,是知己,是爱人,是灵魂伴侣,这段异国恋有着深深地时代烙印,这是一段堪称完美的爱恋,犹如钱钟书与杨绛那般,但极少有人知道这段往事,这便是我写下这些字的意义。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杨宪益先生病逝,享年九十五岁。

作者:特立独行的猪先生,悦读专栏作者、简书签约作者,一个勇于直面幻灭的理想主义者。特立独行的猪先生(zhuxiansheng2222),微博:@特立独行的猪先森。

杨宪益所有(杨宪益与戴乃迭)(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