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七言绝句是最能体现诗歌之美的一种诗体,而在许多人看来,七言绝句也是比较难驾驭的一种诗体。

当然,这里所说的“驾驭”是相对而言,是对“高标准”的一种诠释。所以,能够写好言绝句的诗人,他的水平自是毋庸置疑。

而说到七言绝句,就让人不得不想到王昌龄这位诗人,因为他的七绝写得格外地有魅力,是我国诗坛上著名的“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边塞诗句10首(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1)

追逐诗词之脚步,感受王昌龄笔下不一样的七绝魅力;那么在本期,诗巷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出自王昌龄之手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属于七绝中难得的佳篇,也属于边塞诗中难以被超越的作品。

从军行七首(其一)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诗截取了边塞生活的一个片段,以自然流畅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王昌龄之边塞诗作的迥异韵味。

王昌龄的边塞诗句10首(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2)

诗的首句从听觉的角度下笔,将一种边地特有的场面刻画出来:琵琶起舞换新声;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换了新的曲调。

这是一个比较热闹的场景,虽然作者没有对在场的具体人物形象做出描写,但是通过首句的简单内容,我们不但能够想象到这一特殊场景的热闹程度,还能从中感受到琵琶之声的婉转与悠扬。

“舞”字引领着读者的视觉,“换新声”则冲击着读者的听觉。看到首句的描写,让人突然想起王翰的那两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边地将士们苦中作乐的生活,以及他们豪放狂野的形象皆尽显其中。

所以王昌龄此诗的首句看似热闹,实则又隐藏着几分苦涩与悲凉,而这样的描写也为后面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在首句的铺垫下,承句很自然地将笔锋引向情感的抒发:总是关山旧别情;虽然琵琶弹奏的曲调换新了,但是听来却依然能让人涌起那不变的忧伤之情。

有了首句的“热闹”,才能体现出承句的伤感,有了首句“换新声”的刻意,才能体现出承句“旧别情”的自然。所以从写作手法来看,作者特意使得前两句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把诗中悲凉与伤感的色彩奠定下来。

王昌龄的边塞诗句10首(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3)

诗的后两句继前两句中的“换新声”与“旧别情”再推进一步,以更加浓郁的情感色彩将诗的主旨表达出来: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作者从琵琶声中,听到的是无穷无尽的“边愁”,带着这种愁绪,他看到一轮秋月在广袤的夜空中静静地照着整个长城。

当琵琶起新声的时候,作者于心底首先涌现出的是离愁,是思念家乡的普通愁绪;但随着琵琶之声的迂回萦绕,随之涌现而来的,则是更多的“边愁”。

那么此处的“边愁”又具体指什么呢?它不仅指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还指他心中不曾改变的忧国之情。

作者身处边塞,他想到边境地区的安全隐患还未消除,国家还处于敌人的侵扰之下的时候,他内心深处的“愁”也就不由而生了。由此可见,“琵琶新声”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线而已,而“边愁”于作者心中,则是实实在在、无时无刻不存在的。

所以在尾句中,作者才特拉“秋月”“长城”入诗,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这两个物象之上进行了表达。“秋月照长城”的画面何等空旷,又何等寂寥、苍凉,在这样的画面之后,隐藏着的是作者平定边境的雄心,是他那颗热爱祖国之河山、渴望美好生活的赤心。有了这一情感的支撑,尾句就多了几分铿锵之力,读来让人倍受感染。

王昌龄的边塞诗句10首(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4)

以最静美的景语写最苍劲的志气,在给读者视觉享受的同时,也给予读者精神上的鼓舞,这就是王昌龄诗作的特点。

这首融景语与情语为一体,不即不离、表达丰富,堪称边塞诗中的上品。当然,它也被诗家评为七绝中的佳篇。

琵琶一曲冷秋月,无数边愁入夜来;各位看官,当读完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后,不知你有何特别的感想?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畅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