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关于课本上的哪些文章该被删除的问题,一直都是网友们关注的重点。

很多家长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比如有些家长认为一些爱情诗词不适合孩子们读,所以秦观的《鹊桥仙》有人建议删掉;还有一些知名专家,认为有些古文对孩子们影响不好,比如《水浒传》中的名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有专家认为打斗场面太多,不适合孩子。

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全文(知名教授建议课本删诸葛亮出师表)(1)

《水浒传》剧照

每次看到这些论点,笔者都想问一问这些专家和家长:“为什么你们不问问孩子们的想法呢?”咱们自己就是读着《水浒传》长大的,通过这本书学到的都是一身正气,没听说过谁会因此天天和同学打。

如果说对《水浒传》和一些爱情诗,家长和专家不能接受,咱们还勉强能理解得话,那对于本期要说的《出师表》被建议删除的事,就完全让人无法理解了。

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全文(知名教授建议课本删诸葛亮出师表)(2)

《三国演义》剧照

诸葛亮是很多人的偶像,不只是我们普通人,就连很多名人,都觉得他是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人。康熙一向清高,不太夸人,但是提到诸葛亮,他认为:“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而文人马允刚更是称其为“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就连曾国藩也对他很是欣赏。

诸葛亮一生存世的作品不多,《出师表》是其中最有名气的,目前已经入选课本多年。但是陕西的胡觉照教授,却建议课本删掉《出师表》。至于理由,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会信。他不是说这篇文章写得不好,而是说文章里传递的是一种愚忠的价值观,他认为这种观念孩子不该学。那么胡教授说得有没有道理呢?

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全文(知名教授建议课本删诸葛亮出师表)(3)

《三国演义》剧照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愚忠。这两个字,最开始出自《战国策》,一开始并不是贬义,在后世的使用过程中,才慢慢变了意思。现在一般对它的理解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只知道服从,不计后果,也不懂得衡量事情的利弊。”而在更多人的想法里,一个人愚忠的对象,往往是反面人物。

理解清楚了什么是愚忠,那我们再来看一看,《出师表》有没有体现愚忠呢?公元227年,已是46岁的诸葛亮,决定北上讨魏,目的是夺下长安城,在出发之前他写下了这篇《出师表》。当时他的主子是后主刘禅,这不是刘禅命令他,而是诸葛亮自己的想法。所以对于诸葛亮来说,这不是服从命令,而是完成自己的平生之愿。

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全文(知名教授建议课本删诸葛亮出师表)(4)

纸质笔记和书籍Paper notes and books

那么诸葛亮有没有计算此次北伐的胜算呢?显然是有的。在文中诸葛亮提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这是他对于局势的分析。事实上,当时就算他不出手,魏也不会放过他们。

虽然关于这次北伐是否应该,历史学家们争议不断,但从《出师表》来看,诸葛亮并不是愚忠,而是保持着一贯的清醒和智慧。其实胡教授认为此文是愚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中确实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自己的忠心。比如: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全文(知名教授建议课本删诸葛亮出师表)(5)

《三国演义》剧照

从这段内容来看,诸葛亮确实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都知道诸葛亮不是一个计较个人得失名利的人,但是提到刘备,他却表示自己“恐托付不效”。字面上来看,这确实有点儿过于忠了,没有将帅之才该有的洒脱。但大家别忘记了,诸葛亮在文中的前一段,提到了自己为何会如此忠心于刘备。原因是: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才是诸葛亮忠心的原因。对于他来说,刘备对他有知遇之恩。刘备三顾茅庐的举动,让他深受感动,所以才会如此。对刘备,他并不是屈从于他的权威,而是把他当知己。都说“士为知己者死”,对诸葛亮来说,这不是忠的问题,而是该如何对朋友的问题。

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全文(知名教授建议课本删诸葛亮出师表)(6)

《三国演义》剧照

理解了这些,胡教授给的理由也就不攻自破了。事实上,如果按他的逻辑,一个人若是忠君、为朋友两肋插刀就是愚忠的话,那课本中的古文怕是要删掉的就太多了。辛弃疾的《破阵子》中也曾写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难道也一块儿删了吗?事实上,辛弃疾这首词里的忠君,其实是他家国情怀的体现,我们理解古诗文要站在当时的情况下去理解,他这种想法在当时是没问题的。对于这件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