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坐在办公室上班,明明什么也没干,但就是觉得浑身累。每天下班回到家,总是觉得疲惫不堪,瘫在沙发上,什么也不想做。到了周末,狠狠补了个觉,起来后不仅不精神,反而更累了。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坐着,却依旧感觉很累,怎么休息也休息不过来?如果你在第二天起床后,仍然疲惫不堪,并且这种“起床后很累的”情况持续半年以上,那就要注意一下了,有可能是患上了“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无法解释的、反复发作的疲劳,且这种疲劳会持续6个月以上。

我们也不是心理学专业,这并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重点是现在的年轻人也没做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疲惫不堪的感觉。二舅治疗不好你的精神内耗,更治疗不好你的身体内耗。其实我们觉得疲惫、劳累,我把他分为两个方面:身体内耗和精神内耗,二者的相互叠加。

一、身体内耗

我们先来说身体消耗,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在一天当中对于我们客观的身体条件的消耗,造成的影响是不以我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当然精力狂、工作狂这种除外,这也侧面说明,身体的内耗程度确实是因人而异的。造成年轻人日常最严重的三个身体内耗:睡眠、通勤和运动。

1. 睡眠不足、视觉疲劳

身体内耗首当其冲是睡眠,这就不得不提手机。

年轻时有能力却不懂如何去珍惜(年轻人的一天是如何被消耗殆尽的)(1)

国民睡眠时间统计

睡眠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据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发布的《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显示,44%的19~25岁的年轻人熬夜至零点以后,19~35岁青壮年是睡眠问题高发年龄段,睡不好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普遍问题。

年轻时有能力却不懂如何去珍惜(年轻人的一天是如何被消耗殆尽的)(2)

年轻人的睡眠危机

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年轻人睡得越来越晚,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号召年轻人早睡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但只要社会运行的基本结构保持不变,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恐怕很难改变过来。而造成晚睡的罪魁祸首就是手机:

白天由于要工作,没有大量持续使用手机的条件,一天中,比如用了5小时手机,我相信其中3小时是在晚上睡前或早上醒来使用的;年轻人晚睡的根本原因就是看手机。

如果是看书,你觉得你能熬夜到一两点才睡觉吗?

同时,手机使用造成的视觉疲劳、颈椎前倾等,也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消耗,相信周六日躺床上刷一天手机的朋友也是深有感触吧,请把同感打在公屏上。

2021年我国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0.75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11.44分钟。同时你的身体健康也在受影响,比如低头族们在用手机时,脑袋和身体会前倾,这就导致脊柱顶部的神经受挤压。时间一长,头痛、疲惫在所难免。脖子和肩膀也会变得十分僵硬,酸疼不已,而颈肩区域的伤害一旦造成,就很难逆转。这种不舒适和头疼感会直接影响你的身体状态,疲惫感会更加严重。手机已经无时无刻渗透在我们身边,工作、吃饭、交流、拉屎。。。

年轻时有能力却不懂如何去珍惜(年轻人的一天是如何被消耗殆尽的)(3)

年轻人离不开的手机生活

2. 通勤过长、惰性延续

第二个就是通勤问题,千万不要小看这个身体消耗的部分,就住在单位楼下的小伙伴一定在默默点头。

中规院发布的《2021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中,选取了全国42个重点大型城市,对其核心城区的居民通勤时间做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中国大城市的「打工人」平均每天花72分钟在上下班路上!

年轻时有能力却不懂如何去珍惜(年轻人的一天是如何被消耗殆尽的)(4)

大城市的通勤时间研究

《报告》把城市分为四个层级。通常来说,城市规模越大,通勤距离、时间越长。首都北京,当之无愧成为通勤时间最长的Top1,人均通勤时长超过1个半小时!

年轻时有能力却不懂如何去珍惜(年轻人的一天是如何被消耗殆尽的)(5)

全国城市通勤距离

更难的是,还有超过1/4的北京人、超过1/5的上海人和重庆人,经历着每日上下班超过2小时的「极端通勤」。屏幕前的你是不是就是其中的一员?每天倚靠在地铁的角落,随着列车的波动毫无表情的上班?

长时间的通勤会让人们在到达办公室之前就已经筋疲力尽。

之前有一个研究叫做“通勤悖论”(commuting paradox),其实就是经济学认为,通勤时间增加通常可以由低廉的房价(房租)和高薪酬的工作得到补偿。专家在研究,你会选择加长通勤时间来获取低廉房租还是更短通勤获得高薪酬呢?我觉得问出这种问题的人肯定是对高薪酬有什么误解,说到底加长通勤还不是因为穷吗,高薪酬不可控,但是低房租是可控的呀,关键还是差价这么大。

其实,不管心理有没有得到补偿,但是生理一定是被消耗的,每次重复繁冗的扫码、安检流线,拥挤的地铁环境,再到赶车的集中注意力等等都是对身体很大的消耗。

而更为可怕的是,长通勤带来的惰性延续。尤其是在下班回家途中,这种消耗的疲惫感会将你的惰性身体在安全领域持续性加倍,简单点说就是回家就想躺在沙发上不动,然后倒头就睡,从而形成一种疲惫的恶性循环。

3. 缺乏运动、身体懈怠

如今很多年轻人年纪轻轻就出现了肥胖、糖尿病、上个楼梯气喘吁吁,这说明小伙身体真的是需要锻炼了啊,不然怎么为祖国艰苦奋斗三十年?

生物学家发现,人体中有一种为大脑提供营养物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它能够促进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活跃。大脑神经元变得更活跃了,连接更强了,我们的大脑就会变得更聪明、反应更快。而运动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是让身体产生更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最佳方式。德国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人们在运动后学习词汇的速度,比运动前提高了20%。其实运动不只是说健身房、长短跑,更有利于放松的是有氧运动。运动可以提高大脑内血清素的浓度,平衡脑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各种激素的水平。多巴胺是让人感到快乐的元素,血清素则负责在细胞之间传递精神物质。如果传递顺利,身体就会感觉轻松、情绪平稳,如果缺乏血清素,精神物质无法传递,就会引起抑郁或者暴力倾向。

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利于消除身体的懈怠,上班族们整天朝九晚五,搞得本钱都没了还怎么赚钱?运动能使身体和心理的刺激强度得到变换,起到改善、调节脑功能的重要作用,从而身体的懈怠也会对大大的缓解,尤其是长时间坚持以后,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身体轻盈了许多,内耗的抗压程度都提高了。

二、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这个词出现前,情绪问题诸如焦虑、颓丧、被掏空般的劳累早已成为了城市人的“病”,而这种城市病,在乡下,在二舅的心里,可能就是一种“胡思乱想”。

比起身体内耗,精神内耗其实更为严重,因为这种内耗消耗量更大,时间更为持久,并不是简单的看看二舅的视频就能解决的了的。我把他也归纳为三点:工作、琐事和躺平。

1、工作的本质

首先对于当今年轻人来说,精神内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工作本身的性质。我想说的是,即使你每天都在摸鱼,也会被很大程度的精神消耗掉,只不过比那些高强度“996”的朋友们防御的更好罢了。因为工作的本质就是用自由换取报酬,用时间来换取金钱,你即使防御的再好,自由和时间这两样是跑不掉的。这也就是工作日跟你一个无所事事的周六日无法比拟的。

年轻时有能力却不懂如何去珍惜(年轻人的一天是如何被消耗殆尽的)(6)

大公司工作时长统计

看榜说话,目前互联网企业996的工作时间的确大为改善,但相对于谷歌、英特尔、微软等这些大型外企,我们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996”不仅成为年轻人在职场上求职的默认规矩,为了让员工接受它,甚至还发展出了一整套话语体系,比如“年轻人不接受‘996’就是吃不了苦”,而互联网大佬马云和刘强东等对“996”的回应,基本可以概括为一个公式:“工作时间越长=工作越努力=回报越多”

中国《劳动法》规定,中国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而这显然远远低于“996工作制”中,一些人可能实际工作的72小时。所以,如今如此普遍的工作强度,又有几个人能吃得消呢?那是不是工作没那么辛苦就可以避免精神的内耗了呢?

豆瓣“上班摸鱼小队”里聚集着超过4万的年轻人在分享交流“摸鱼心得”,然而打开小组会发现,每个帖子都在传递着他们的疲倦、焦虑、丧失感:人在上班,心已经想下班了;终于周五了啊,一周最开心的一天;摸鱼到心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其实在工作中,只要坐在工位上,拿着老板的工资,包围着周边的同事,就会有隐形的压力,你很难专心的摸鱼或者干自己的事,即使一天什么都没做,但是依然会被精神内耗,导致自己疲惫不堪。因为本身,工作就是失去自由付出时间的生产活动,只要不自由,被迫营业,精神内耗就在持续,只是程度上会有所差别。

2、琐事的多开内存

精神内耗就像一部手机同时开了多条任务,即使在后台处理,但是也在消耗你的内存空间,并且持续消耗,不断叠加。这也就是你老是感觉一天什么实质性工作没干,但是身心累得不行。

可能今天要淘宝买个东西,可能哥们要结婚了送多少钱,可能之前的健身卡要续期,可能娃生病了等等。这些琐事会最大化的将你的精神、情绪损耗掉,你后台这些未处理完毕的信息,会让你一直担心这件事情做不好怎么办,那件事情什么时候做的焦虑,这些事情单独拿出来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你一直担心这些事情搞不完,会一直让大脑有一种不清爽的感觉。

所以我们需要经常清理大脑后台的应用程序,释放内存空间,琐事占据的内存会极大消耗我们的精神和精力。具体怎么办,还是老规矩,最后做出总结建议。

3、迷茫导致躺平

其实年轻人迷茫,就是因为成就感和获得感的缺失。随着社会阶层的逐步固化,随着就业难度加大,经济发展降速,每年的竞争日趋激烈但是回报却不成正比,年轻人越来越觉得自己看不到希望,对未来越来越迷茫,直接体现就是躺平,根据数据显示,全国只有3%的人完全没有出现“躺平”现象,越是四五线城市越是躺平得厉害,其实原因就是一二线没法躺平啊,高房价高负债高开销想躺?没门!但是小伙子大意了,躺平也难逃精神内耗。

年轻时有能力却不懂如何去珍惜(年轻人的一天是如何被消耗殆尽的)(7)

躺平的现状统计

其实躺平的心态自古就有。陶渊明可以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也发出过躺平的期待:“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年轻时有能力却不懂如何去珍惜(年轻人的一天是如何被消耗殆尽的)(8)

躺平学

躺平并不能解决我们的成就感和获得感缺失的问题。有了成就感,就有了内驱力,你就跟发了疯的牛一样,越干越有劲,有点类似传销。就比如干一年就提拔你去做总监,干半年就涨工资等等,都会让大家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并不会感觉身心俱疲。你就会更加专注的在一个领域和一件事,只想着踏踏实实把它做好。反之,当成就感和获得感缺失,焦虑感会快速的激增,无法获取正向的补给和能量,人这种动物本身,就是需要不断的正向刺激的,也就是俗称的“打鸡血”。

躺平造成的精神内耗也是当下最为严重的,情绪低沉,充满对未来的焦虑,而改变这种的最佳方式,就是找一个可以获得成就感的目标,比如副业做短视频,比如健身塑形,只要是不违法的事情,都可以让自己不断地在成就感中缓解精神的内耗。

最后还是按照惯例进行总结建议,如今的社会节奏非常的快,信息杂乱满天飞,节奏快信息多,身体消耗主要是手机、通勤和缺乏运动,精神消耗主要是工作本质、琐事和躺平焦虑,这里要说明一下,有的小伙伴是真心躺平,那其实精神内耗确实是很小了,但是大多数人只是嘴上躺平,心理焦虑。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缓解这几方面呢?视频太长了,简单说吧:

首先说身体内耗,这个很简单,老生常谈,早睡早起,早睡不了也得至少保证自己的睡眠时间,手机作为杀手一定要在睡前远离,尽可能不把手机带进房间;通勤那就是尽可能缩短和舒适了,每天长时间挤地铁那不还是因为穷吗,其实这个消耗长期以往,真的蛮大的;再者就是多运动多出汗,其实适当运动后并不会让你感觉疲惫和劳累,反而会感到身体更加轻松,精神更加集中。

再说精神内耗,工作的本质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认清本质后去接受本质,因为这是活下去的规则,干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将自由的束缚感降到最低;琐事是我们最容易处理的,就是消除内存,一件事一件事的解决,不要同步干太多的事,列好计划,逐一销项,我们的电量就一直在线了;躺平可能并不是本意,只是目前的无奈之举,所以找到一个成就感、获得感反馈点,每日都打点小鸡血,可能不只是二舅也可以治好自己的精神内耗了,这让我想起当时考研时手机下了个考研app,对于我来说只有一个功能,就是每天早上来一篇鸡汤,有助于起床以及满血杀向图书馆,不得不说,工具是很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