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的恒久魅力和历史价值(浅谈中华古典诗词文化)(1)

中国的古典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诗人总有一种能力,能将生活图景和情感融为一体,炼造出绝妙的诗句,读这些诗句时,如饮甘泉般清洌,让人久久回味。

恰好山水诗又是抒情诗之一种。主要描绘山水景物,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常与记行、送别等题材结合,又分为“山水记行诗”、“山水送别诗”等。南朝宋谢灵运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开启山水诗派。至唐,山水诗进一步与田园诗结合,又称“山水田园诗”

对我个人来说,诗词之美,主要在于它流芳千年,不知你可曾遇到那种一眼倾心,直击心灵的句子?比如;一壶酒,一窗风月,又值此夏末秋初之际,正宜吟诗赏景。无论你来自何处,皆是志趣相投者。

而古典诗歌又给古典文化添了浓厚的一笔,可以说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家。早在先秦时代就有《诗经》·《楚辞》这样伟大的作品,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出现。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又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诗人和诗歌,其中不乏伟作。古典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要求。在不断向人民的学习中创造了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形式,所有这些流传下来的内容丰富,形式优美的诗歌是我们的宝贵遗产。

古典诗歌最主要的功用在《论语》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学‘诗’迩可事父,远可事君。”“多识草木之名”。

诗歌可以观赏,可以唤起同样心灵的感动,可以包含很多内容:忧思难忘的情怀,种种的顾念等等。诗是最精粹的语言,用极少的文字便能表达出最真切、最丰富、最微妙的情感。“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投杯停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一首《行路难》短短几句,寥寥数语,却将心中的茫然、抑郁的感情和心内的豪情壮志,表达的淋漓尽致。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极致的表达了她暮年痛苦绝望的心情,除此词相信再无他言能将主人公的心情表达的如此细微、贴切而臻于极致。

诗情有画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静夜中一幅高士独坐幽深竹林弹琴的画面就出现了。竹林本就是清幽的,而“独”坐竹林之中,这种境界何等静谧。在竹林中弹琴长啸,非但给本是静谧的竹林增添了几分幽邃之气,同时也刻画出主人公的风神散朗的形象,再加之明月的相助表现了主人公的高洁之品行。

诗能助兴,当有一种情感萌生或讨论一个问题时,一句诗兴起,立刻许多废话不要讲,一句诗把你带到一个境界。特别是律诗,其典雅含蓄、声韵优美,可将主体感受表现得意象优美、意境幽深,它比其他语言更耐人吟诵玩味,具有特殊的魅力。“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声韵之优美,意境之幽深,耐人吟诵玩味。这就是美之所在,经典之所在。同样诗歌能净化、感化和激励人的心灵。得益自在其中。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文化自信的提出,使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愿望更加强烈。我们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大作家、大诗人,也多留下了许许多的千古流传古典文学。其中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无穷的魅力,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令人自豪与骄傲的精华部分。

这几年来,随着《中华好诗词》等关于诗词的综艺节目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们被诗词所吸引,唐诗宋词又展现出熠熠生辉的强大魅力,一时间无数的人们被它圈粉。中华诗词的魅力在于作者表达自己感情的细腻的手法和言简意赅的推敲,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缕灵魂的清风,显露出一位高手的深厚功力。

我认为诗词魅力的探索分三步,知言,明象,见义。知言就是会读会翻译每一句话,先解决字义上的障碍。明象就是要知道词里面的意象,见义就是知道作者表达的深层次的意思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最喜欢的一首词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它的魅力之处是感情是那么的真挚、细腻,感人肺腑。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大异其趣.大胆地歌颂着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夸张成份;既像蜂蜜一样的甜,又像泉水一样的清澈,它和那些卿卿我我的爱情,大相径庭。

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给我树立了一个真正的爱情观,让我对爱情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中华诗词的魅力无穷无尽,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着我们这些后人们来探索。

意境的理论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特有的一种理论,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用来抒发情怀的一种方式。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尤其注重意境美在自己作品中的展现,以及通过文字给其他人带来的情感上的满足感和愉悦。这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大标志,更是作者在作品当中把主观思想和客观思想进行的一种更好地融合。

意境的概念;意境,是指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更深层的艺术理解,是对作品产生的一种令人感悟、虚无缥缈的艺术境界,也是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将主观情感和客观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使二者能够更好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将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显露出来,也能够使读者在情感的高度上与作者产生共鸣,给读者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意境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只是在作品中蕴含了很多种作者表达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来更好地创造出一个更加具有生命力和生动的思维情感世界。

意境的形成,意境的形成可以看成是一个通过结合文学的形象和文学中表达的作者情感描绘出的一个思维空间。意境理论在我国古代的应用也是源远流长,在很多著作当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周易》和《庄子》对意与象、言与意的观点就有所阐述。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言再高妙也还是需要有意的随和才能真正体现作品中真正的情感。

意境特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一种作者将情感画面和眼前的景物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来引起作者的思绪进而感染读者。

在一些文学作品当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也有很多,比如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抬头就可以见到南山,显得那样的怡然自得,将作者内心的闲适心情也直接表露了出来。还有一些情感是间接性的,将作者的情感蕴藏在描写的景物当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别自己的好友孟浩然,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看着友人的船只慢慢的消失在长江的尽头,浩瀚的长江和友人的船只作为背景来渲染孤独、荒凉的气氛,构造出了一幅凄惨的送别画面,这里作者并没有将情感直接抒发出来,而是通过对孤帆、远影和长江的描写将内心的情感蕴含其中,诗中藏情。

有些作者也会将情感和景物融合在一起,情景相融,使作者在景物和情感的融合中得到互通,就是所谓的情景并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作者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中将“月落、乌啼、晚霜、江边的枫树、渔火以及船上的客人”六种景物进行了描写,将这几种景物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来表达出自己内心浓浓的的乡愁。后半句中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在船上卧听钟声时的夜不能寐,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虚实结合,虚实结合也是很多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通过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来展现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一个主要特征。

叶绍翁在诗句“春色满园关不尽,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中,很好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前两句描写了作者访友不遇,无法观赏园子里的景物,正在很扫兴之际却发现有一枝红杏从墙内伸出来,这就使作者对园内的景物产生了很多联想,“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景中含情,虚实结合,只通过一枝红杏的描写就使作者联想到园子里更加茂盛的景象。

又如贾岛在《剑客》一诗中,“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表面的意思是作者磨了十年的宝剑一直都没有试过,今日便把宝剑拿出来看看可否派上用场,然而这只是作者表述的实际景象,而其实内心真正表达的确实作者十年寒窗苦读终不得重用,表达内心期望得到重用的远大抱负。这层意思作者并没有在诗句中表达出来,而是通过“磨一剑”的实际情景联想到自身表现出来的。

总的来说,意境理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在古代就被很多诗人们所重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意境的表达特征也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意境特征表达方式的研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有着很大的意义。

中华古诗词经历了《诗经》,《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中华古诗词里就可窥见一二。诗,一句可诉衷情,可话离别,可表思念,可叹遗憾,可寄希望,可绘山水......中华古诗词之魅力是无人能挡的,无数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千古绝唱。

一睹诗仙的豪迈情怀“李白”,李白一个酒仙,诗仙,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经为他作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从杜甫的诗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洒脱与豪情,李白曾做过一句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其实无论是从他人的诗中还是李白自己的诗中,我们都能仔细的感受的李白的豪情壮志,李白不止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还是一位充满豪情,不被世俗所约束的自由主义诗人。

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陆游一首《示儿》表现出了无限的家国情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陆游临去世之前,都在想着大宋能够收复中原,都想要看到国家的统一,在自己将要死去时最后的愿望就是如果祖国统一,在家祭时一定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一首诗一生家国情;文天祥有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杜甫有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辛弃疾有诗“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诗词诉衷情“李清照”,著名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千古第一才女,以诗诉请,李清照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所以她的词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她的诗是清新脱俗的,秀丽温婉,诗云“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几首诗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从诗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李清照作为一个闺阁女儿对于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这一切幻想却随着那场战乱灰飞烟灭了,一场靖康之难,让李清照从起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她后期词主要的就描写她的孤独、惆怅和思乡之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一首诗,一生情,一句诗,一句家国,中华文化之大美乃是中华古诗词之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评析】: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春宫曲》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评析】: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评析】: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评析】: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在理。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评析】: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评析】: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评析】: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评析】: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评析】: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寒食》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评析】:这是一首讽刺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诗比讽深远。”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据唐代孟所撰的《本事诗》说:这首诗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为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又以同名同进。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评析】:诗是抒写感受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清新而有情致。这类诗是诗人对外界自然事物、气候加以精细体察而萌发于心的一种敏感、灵感凝成的景象。诗的首二句是写仰望,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干,暗隐时辰流转;后二句是写俯视,大地静谧,夜寒料峭,虫声新透,感知春之信息。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评析】: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宫词》顾况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评析】:这首宫怨诗,与其他宫怨诗的不同处,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前二句写听到玉楼笙歌笑语;后二句写自己锁闭幽宫的孤凄冷落。如此相形比作,即使不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评析】: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评析】:《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题金陵渡》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评析】:诗写偶见的江上清丽夜色。首句点题,次句抒发感慨;三、四句写因怀愁而难眠,推窗远望,斜月朦胧,江潮初落,隔江瓜州,星火闪烁。全诗画面清丽宜人,但却难免有孤寂之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作者至京求官不遂后所作,寄寓怀才不遇落拓失意之情。有人以为是写乡愁情思的。寄愁是真,但什么愁?愁什么?也确实难断。我们暂且欣赏这清美宁静的夜景吧。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评析】:朱庆余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因而朱庆余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张籍在《酬朱庆余》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评析】:诗表达了作者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之情。以登乐游原起兴,以望昭陵戛止。热爱祖国,追怀盛世之情自在,为国捐躯,抱负未能施展之意自见。简炼深刻,沉郁含蓄。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评析】: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评析】: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评析】: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处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遣怀》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评析】:这是作者回忆昔日的放荡生涯,悔恨沉沦的诗。首句追叙扬州生活:寄人篱下。二句写放浪形骸,沉湎于酒色。以“楚王好细腰”和“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两个典故,形容扬州*女之多之美和作者沉沦之深。三句写留连美色太久,十年冶游,于今方才省悟。四句写觉醒后的感伤,一生声名丧失殆尽,仅存青楼薄幸之名。自嘲自责,抑郁诙谐。《全唐诗话》说,吴武陵看了杜牧这首诗,即以他的《阿房宫赋》向崔郾推荐,杜牧于是登第。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评析】: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赠别"其一》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评析】:这两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是,与*女分别之作。第一首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语言精萃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

《赠别"其二》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评析】: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金谷园》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评析】:这是一首即景生情诗。大概写诗人经过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遗址而兴吊古情思。前句写金谷园昔日的繁华,今已不见;二句写人事虽非,风景不殊;三、四两句即景生情,听到啼鸟声声似在哀怨;看到落花满地,想起当年坠楼自尽的石崇爱妾绿珠。句句写景,层层深入,景中有人,景中寓情。写景意味隽永,抒情凄切哀婉。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评析】: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寄令狐郎中》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评析】:这首诗是作者于武宗会昌五年(845)闲居洛阳,寄给长安故友令狐的。令狐这时正任右司郎中。首句写嵩山与秦川远隔,各在一方。以各自所见的“云”和“树”,寄寓思念;二句写收到书信后心中的快感;三、四句写自己的境况。以因病免职闲居茂陵的司马相如自比,倾诉潦倒多病,寂寞无聊的心情。今人刘学锴评此诗:“有感念旧恩故交之意,却无卑屈趋奉之态;有感慨身世落寞之辞,却无乞援望荐之意;情意虽谈不上深厚浓至,却比较直率诚恳。”这个论断颇为中肯。

《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评析】: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评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金陵图》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评析】: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评析】:《陇西行》共四首,这是第二首。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二句写牺牲者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三、四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寄人》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评析】:这是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诗的首句写梦中重聚,难舍难离;二句写依旧当年环境,往日欢情;三句写明月有情,伊人无义;四句写落花有恨,慰藉无人。前二句是表明自己思念之深;后两句是埋怨伊人无情,鱼沉雁杳。以明月有情,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

《杂诗》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评析】:这是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之情的诗。意思是在说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乡,却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大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慨。诗的节奏独特,首两句节拍为“一、二、三”,然而却谐绝句平仄韵,这是绝句中少见的。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望蓟门》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评析】:诗是吊古感今的。开首两句说北望蓟门,触目惊心。起句突兀,暗用典故,说燕自郭隗、乐毅等士去后,即被秦所灭,故客心暗惊。又汉高祖曾身击臧荼,故曰“汉将营”。因而清人方东树说:“岂是时范阳已有萌芽耶?”(《昭昧詹言》卷十六)怀疑这是对安禄山的叛乱有所预感。颔联、颈联写景雄丽。全诗扣紧一个“望”字,以“烽火”承“危旌”,以“雪山”承“积雪”。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为尾联抒发从戎之志做好铺垫,使人读了慷慨非常。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魏万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年间,因慕李白,南下吴越寻访,行程三千余里,为李白所赏识。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却是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故诗的结句含有对后辈叮嘱勉励的意思。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全诗善于炼句,为后人所称道,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鸣。但诗中有“朝、夜、曙、晚”四字重用,却是一疵。胡应麟说:“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瑕,初学首所当戒。”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评析】: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

嗟君此别意如何,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评析】:这首诗是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寓有劝慰鼓励之意。一诗同赠两人,在内容上注意到铢两悉称,实在不容易。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枯。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衡山有回雁峰,鸿雁都飞不过衡山,足见也是人迹罕至之僻地;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最后两句,是劝藉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不悲观,也不消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评析】:诗意在描写积雨后辋川庄的景物,叙述隐退后闲适生活。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炊烟缓升;农家早炊,饷田野食,怡然自乐的农村生活。颔联写自然景色:广漠平畴,白鹭飞行,深山密林,黄鹂和唱,积雨后的辋川,画意盎然。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观木槿,食露葵,避尘世的幽居生活。末联连用两典:一是《庄子"寓言》载的阳子居学道归来后客人不再让座,却与之争座。说明诗人与村夫野老打成一片了。二是《列子"皇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亲近,互不猜疑每日有百来只与他相游。一天,他父亲要他把海鸥抓回家去,他再到海边时,鸥鸟都在天上飞舞、不肯停下。说明心术不正,就破坏了他与鸥鸟的关系。两典正反结合,抒写了诗人淡泊的心志。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评析】: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离呼取尽余杯。

【评析】:这首诗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全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诗好在自大然浑成,一线相接,如话家常。

《野望》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评析】: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末联以出效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评析】: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评析】: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评析】: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评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评析】: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信然。

诗人最重要的品格,在于悲天悯人、忧国忧民。诗人一旦失去了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就等于失去了灵魂,不管他写了多少诗句,都是行尸走肉而已,他的声音,都会如同遭到阉割的太监唱歌般令人厌恶。

一个社会难免会遇到自然灾害,或者其他难以抗拒的灾难。不是每一个诗人都有机会和能力冲到第一线,用血肉之躯去抵御灾害、灾难,但他可以用诗人特殊的眼光发现时代的闪光点,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大地的呼吸、人民的脉搏,用忧国忧民的情怀,写出时代的最强音。

《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战歌曲在抗战时曾经起到过狂飙突进的作用,就是明证。说得远一点,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被尊为“诗圣”,就在于他的博大的忧国忧民情怀。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当代诗歌已经与这一传统渐行渐远,许多所谓“诗人”,别说早已没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其弯曲的脊梁、猥琐的身躯、低垂的头颅,已经撑不起“诗人”的桂冠。

特别是当灾难降临的时候,往往是“群魔乱舞”,失去底线的“灾难诗”大行其道,引发众怒。从汶川大地震时的“纵-做鬼,也-幸福”,到这次的“湖北佬”“九头鸟”和“冠状君”“县委书记眼中血丝,已织成了迎春的花卉”,丑陋之状,简直无以复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似乎难以想象的情况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失去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失去了“悲天悯人”的品格,失去了灵魂。这次最先触犯众怒的是2020年2月2日微信公众号“读一首好诗”发表彝良县文联主席陈衍强的诗歌《仰望天空》。诗很短,这首诗涉嫌侮辱正在遭受疫情折磨的湖北同胞,引发广泛的猛烈批评,被斥为“打破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底线”。这固然是个案,也暴露出当代“诗人”的品格之低下,别说没有“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怀,连起码的人性也已残缺。据说昭通市委宣传部已对陈衍强进行了约谈,彝良市委宣传部对其进行了诫勉谈话,相信当地一定会作出相应的处理。几乎是同时,冒出了一首“感谢,冠状病毒”的邪诗来,浏览了一下,感觉真是邪了门了。说是一位声名赫赫的文坛大佬写的,我至今很难相信他怎么会写出如此糊涂、如此不堪的“诗”了,不管他的出发点是什么,都难以置信,立马引来千夫所指,也就不奇怪了。

更莫名其妙的是,湖北省浠水县政法委的一位干部,写了一首拍县委书记马屁的《我对高山流水说,请你善待人民的公仆初心——此诗献给战斗在抗疫情一线的浠水县的党员干部》,其中的“警句”是:“你看,县委书记、县长眼里的血丝已织成了迎春的花卉”,大敌当前,疫情方兴未艾,居然写出这样的“马屁诗”,这已经不是“拍马屁”,而是赤裸裸的“精神贿赂”,是毫无廉耻。

这三首诗是颇具代表性的,第一首牵涉人性沦丧的问题,第二首、第三首则都属于“忧国忧民”情怀荡然无存,“歌功颂德”走火入魔。其毛病都在骨子里,把一切事物,哪怕是坏事,哪怕是灾害乃至灾难,都要从“歌颂”的角度着眼、落笔。哪怕眼泪滔滔、血流成河,我自莺歌燕舞,只顾颂扬高歌。

纵览当代诗坛,确实乏善可陈。充斥其间的,一类是廉价的歌颂诗,一类是无聊低俗的意淫诗。从本质上,后一类诗和“冠状君”“眼角的血丝”是一样的,只不过作者走的是另一路,这类诗的最大作用,就是表明诗歌已经“走投无路”。期盼着这次全民“抗疫”,能够孕育出一批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动的好诗来!共勉之!

作者;青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