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五一的三天大假,计划带孩子们边走边看,由初期的无锡、苏州园林、上海的东方绿洲、杭州的西湖、常州的恐龙园、南京府邸通通被否决,在临行前2天定下绍兴。
或许是儿时学过鲁迅先生太多的文章,亦或是绍兴有着太多的人文,吸引着一批批游客蜂拥而至。
我是一丁点不了解绍兴的,计划游哪些景点、住宿安排在哪里,怎样的路线最为合理,作为组织者是需要考虑的,那时那刻的我特别感受到我所属的大旅行团团长印仔的不易-带着一帮兄弟姐妹走南闯北十余年,订机票,办护照,搞签证,看攻略,算经费,哪一项工作都耗时很多,所以人需要学会感恩!
第一次在去哪儿网订了4间“乔波国际会议中心”
的房间,竟然没注册成功就买好票了,最后因房满被退款,U妈于是在携程补订4间
本次隆重介绍一下我们的女司机“乐乐妈妈”,亲子群车技最好的妈妈,在爸爸们参与度不高的情况下,驾车带着其他妈妈同行
乌篷船是江南水乡的独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乌篷船是水乡的精灵,更是古镇的风景
鲁迅祖居位于故里东首,坐北朝南,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粉墙黛瓦,砖木结构,是目前绍兴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台门建筑之一。
初到绍兴的远客,几乎都能听到“台门”这个字眼,有的人感到很新鲜,不免要打听一下是什么意思。其实,在绍兴凡是房屋比较象样一些的都称作台门,且往往聚族而居。“台门”起初是对有身份之人住宅的“尊称”。随着历史的变化,就把具有一定规模、封闭独立的院落都称为“台门”。历朝以来,绍兴人凡为官经商、功成名就或家境较为殷实的,都要在老家造屋建宅,以荣宗耀祖,光彩门楣。而绍兴传统民居的格局即以台门为正统,所以绍兴的台门特别多。过去,民谣有“绍兴城里十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足三千零”,可见台门数量之多。
粉墙黛瓦指雪白的墙壁,青黑的瓦,用来描写房屋。
其实宝贝们是可以看得懂地图的,因为地图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知识点在二次亲子活动中均有涉猎
如果有附近的家长朋友需要提前了解鲁迅故里,我留存的地图可以提前给你们做一次详解
一位身残志不残的艺术家
通常宝贝们遇到这样的场景,他们还是会忍不住问妈妈,叔叔的膀子哪里去了。如果你是孩子的母亲,你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翰林出生,这么一说,大家就能够理解为何祖居会有这么多放书的柜子罗,属于书香门弟出生
长条型的柜子也是用来存放书籍的
练习书法绘画的房间
小姐闺房
沐浴的房间
粮仓
当铺存储物
厨房
8位宝贝终于汇合了
鲁迅纪念馆展示的是鲁迅短暂的56年光辉的一生
看到这句熟悉的话语,有一种将我们拉回初中的感觉,“千夫指”代表什么;“孺子牛”又带表什么,哈哈
鲁迅的书法和美术功底也是不容小觑的哦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因科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每为父亲出入于当铺和药店,都会遭人冷眼
因家道中落,故居易主
我们这一代人,是读着鲁迅的文章长大的。
小学时有《少年闰土》;初中有《社戏》、《故乡》、《藤野先生》、《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记念刘和珍君》;高中有《药》、《祝福》、《阿Q正传》等等。
鲁迅的文章,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
《社戏》文章塑造了一个在鲁迅眼中“聪明、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鲁迅先生用“我”和“我”的朋友作对比,突出了闰土的形象。与中年的闰土做了巨大的对比。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zhēng)月里供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工;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xíng)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jiàng)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zhān)帽,颈(jǐng)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quān),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fù)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bó)鸪(gū),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不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它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chù)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一朋友所不知道的。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我在朦胧中,眼前又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鲁迅先生读书是十分认真的,他要求自己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我们的孩子,可以做得到吗?
鲁迅先生博览群书,读史经,读各种名著,所以才能写出激荡中国人心灵的文章
周介孚:鲁迅祖父(1838-1904),本名致福,后改名福清,字震生,号介孚,一号梅仙。翰林出身,曾外放江西金溪县任知县,后因科场案入狱,使得周家开始走向衰落。周介孚“自由读书的主张与实践”为鲁迅“在传统教育的封闭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蒋氏:鲁迅继祖母(1842-1910),周介孚后妻,周伯宜继母,她逝世时鲁迅亲自为她办理丧事,她性幽默,常给鲁迅讲民间故事,给他以民间文化的启迪,同时她隐忍的性格也给鲁迅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潘大凤:鲁迅庶祖母(或称潘姨太),周介孚之妾。
周伯宜:鲁迅父亲(1861—1896),本名周凤仪,字伯宜。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后为病魔所缠,他的病使鲁迅饱尝了生活的困顿艰辛。
何氏:鲁迅外婆,会稽县皋阜镇人,父亲何元杰为翰林院编修。
鲁瑞:鲁迅母亲(1858—1943),她慈祥而刚毅,善良而果敢,思想比较开通,对鲁迅有极大影响。
周作人:鲁迅二弟(1885—1967),原名周遐寿,现代著名散文家。
端姑:鲁迅妹妹,未满一岁即殇,约比周建人大一岁。
周建人:鲁迅三弟(1888—1984),原名周松寿,生物学家。
周椿寿:鲁迅四弟(1892—1898年),6岁时因发热发烧早逝。
朱安:鲁迅的合法妻子(1878—1947),浙江山阴丁家弄(今绍兴市丁向弄)人,1906年28岁时与25岁的鲁迅完婚。她与鲁迅做了二十年的挂名夫妻却完全过着独身生活。鲁迅母亲的生活一直是由她照顾。
许广平:鲁迅的爱人(1898—1968),广东番禺人,曾是鲁迅的学生,她照顾着鲁迅后半生的生活。
周海婴:鲁迅与许广平之子(1929—2011),无线电专家。
鲁迅房族世系图
鲁迅弃医从文的两个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 在小学课文《藤野先生》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鲁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撼,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而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更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即唤醒民众的觉悟。
《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作者通过对留学日本生活时的回忆,以深切怀念之情,热烈赞颂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的友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朱安,她是鲁迅的原配妻子,却苦守了41年活寡,死后无一人送终
1902年,古道长亭,一个清瘦冷淡的少年对一个女子说:“你叫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
这个女子把这句话暗暗记在心里。
4年后,少年和女子成婚。女子贤惠,照顾了少年一辈子;但少年孤傲,辜负了女子此一生。
这个少年,便是鲁迅;而这个女子,便是鲁迅真正意义上的原配夫人,朱安。
1906年,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接到家中电报,电报只有短短四字:“母病速回。”鲁迅以为家中老母发病,而且病情严重,不然也不会如此匆忙让正在日本求学的自己匆匆赶回。便心急火燎地中断学业,奔赴家乡。
等到他赶到绍兴自家门口,却发现家中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全然没有悲伤的氛围。当看到老太太从家里穿着一身大红服装喜乐呵呵地出来时,惊愕之余的鲁迅恍然明白了,这是要结婚。
结婚的对象,便是朱安。
早在鲁迅奔赴日本留学之前,周家人便与朱家人商定了他们俩的婚事,老太太对这个媳妇非常满意:“安顺,内贤,能持家。”
但鲁迅对朱安从一开始便非常反感,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绍兴女人,矮小瘦弱,前额突出,更重要的是,她从四岁就开始裹小脚,不仅谈不上漂亮,几乎连她这个年龄层所应该有的一个少女的活泼,都完全没有。
“典型的封建小脚女人!”
鲁迅对她极其厌恶,结婚当天,他就磨蹭在母亲房间里,不想回去睡觉。后来,他干脆整天整天地躺在书房里看书,对朱安不闻不问。第三天,鲁迅就借口“不能荒废学业”离家去了日本。
这一走,就是5年。
朱安安安心心地在周家待了五年,照顾父老,维持家庭,她觉得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体贴,开枝散叶,打理家产,一定能让鲁迅回心转意。但令她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是,从1906年嫁给鲁迅,到1947年她去世,她竟会活活守了41年的寡。
一辈子独自一人,一辈子无性无爱。
一辈子待在一个人身边,但从未得到过他的心。
1923年夏天,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二人反目成仇。
鲁迅决定搬家。他问朱安:“你是想回娘家,还是跟着我?”朱安坚定地说:“跟着你。”
几个月后,鲁迅买下了北京阜成门一处宅子,周老太太和朱安跟随一起搬了进去。朱安掌管着整个周家的财政支出,是周家的一根重要支柱,但主持家务的她每天却只能和鲁迅有少得可怜的三句日常对话:
“这是今天的支出。”
“这是今天购买的物品。”
“嗯。”
此外,鲁迅尽可能不和朱安出现在同一个场所,就连洗衣服,鲁迅也是先把脏衣服放在一个地方,然后再由朱安去取,洗好之后,再放回原处,鲁迅去拿。鲁迅把与朱安的接触降到最低。
你可想象得到,每一个夜晚,一个女人枯坐闺房,独对孤灯是一种什么滋味?你可想象得到,每一个清晨,一个女人孤坐镜前,看着自己的容颜一天天老去是一种什么滋味。你可想像得到,每一个时刻,一个女人就呆在自己心爱男人的身边,但却被他不闻不问是一种什么滋味。
朱安,从嫁给鲁迅开始,就被打入了深深的冷宫。
但朱安还是心怀希望,她觉得只要哪一天鲁迅哪怕是怀着慈悲之心和她共度一夜,她抱着封建时代明显的“母以子贵”的思想,希望凭借着育有一子,在周家真正扎下根。但到后来,她彻底绝望了,她跟周老太太不无悲凉地说:
“大先生一天连句话都不和她说,她怎么又会有自己的孩子呢?”
后来,鲁迅和自己的学生许广平结婚,不久后,许广平即有了身孕,怀上了周海婴。
这一下,连平日里颇为照顾自己的周老太太似乎也对自己冷淡了下来。朱安此刻的心境可想而知。
当时房东的妹妹俞芳问她日后打算怎么办。朱安凄凉地说:“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儿一点儿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后来学者吴小东读到这句话,不禁潸然泪下,“朱安把自己比喻成‘一只蜗牛’,多么准确的定位。”
也许你会觉得鲁迅竟刻薄无情至此,娶了人家,却让人家收一世孤寂。
其实鲁迅不是没有想过离婚,只是在那个年代,按照绍兴的习俗,一个嫁过去的女人被休回家,是一种莫大的耻辱,歧视、责骂都会让朱安难以招架,所以朱安不想走,鲁迅也不忍休,他们就这样,有名无实地度过此一生。
鲁迅在《随感录四十》中谈到这段婚姻:“在女性一方面,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我们既然自觉着人类的道德……又不能责备异性,于是只好陪着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
归根结底,鲁迅也好,朱安也好,其实都是在演戏,配合那个风云激荡,新旧观点冲撞的时代演戏,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小人物,无法左右世俗,便只能安安分分地演好自己的戏份。
守完了活寡,就开始真正守寡。
1936年,鲁迅去世。守了30年活寡的朱安,此刻,终于要开始真正的守寡了。
朱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安安分分地守在家里,服侍着周老太太,她是个裹小脚的弱女子,也干不了什么粗活。经济上主要靠着许广平和周作人的援助。
但后来周老太太去世之后,朱安就断然拒绝了周作人的经济援助,因为她深刻地记得,大先生和周作人不和,她不会背叛大先生的。
由于社会动荡,物价飞涨,弱小的朱安就只能靠着小米窝头和一些自制的咸菜度日,即使如此,也很难维持。
后来,朱安生计困难的消息传到社会上,很多文坛人士表示要慷慨解囊,但要求朱安交出鲁迅的遗作。有一次,一个艺术团体的“理事长”送给朱安一笔钱,要朱安把鲁迅的遗作交给他,朱安当场拒绝,表示“逊谢不收。”朱安说自己“虽感竭蹶,为顾念汝父(大先生)名誉,故宁自苦,不愿苟取。”
好一个铁骨铮铮的女子。她宁可继续过着清贫的生活,也不愿意拿着鲁迅的名头去到处招摇挣钱。正是由于朱安的悉心照料,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和遗物才得以完善保存。
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逝世,孤独终老。
鲁迅死时,朱安在北京的宅院里设置灵堂,一身孝服,为鲁迅守灵7天7夜。朱安去世时,她身边没有一个人。
朱安在遗嘱中说:“灵柩回南,葬于大先生之旁。”但她被葬在了北京西直门外保福寺村,与鲁迅远隔千里,没有墓碑,没有名字,更没有人来祭奠。
吴小东在《鲁迅后院的蜗牛》中写道:
“想起朱安,眼前就浮现一口井。那深深的院落,高高的围墙,阴晦的天气,一个又一个孤寂的上午、下午,夜里颤抖的星星,无不使人联想起“心似枯井”这个词语。即使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在那八道湾胡同或砖塔胡同,这口井仍一如既往地空旷、孤寂,几乎令人害怕。 ”
我仿佛看到一个女子,年复一年地一人对月,身影如此单薄,眼神如此凄凉。岁月在她脸上留到刀刀皱纹,但她也只能自己独自承受。
朱安的婚姻无疑是一个悲剧,但酿就这个悲剧的是谁?是鲁迅?不,他也是这个悲剧的承受者,他被迫和一个自己完全不爱的女人结婚,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是自己?不,她也想爱上一个男人,她也想过正常女人的一生,有性有爱,有自己的孩子。
如果非要追溯,我想,是造化弄人,是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让一个彻头彻尾的封建女人嫁给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反封建男人,真是莫名其妙。但,这又是他们无法抗拒的。
正如李梦霁在《朱安:一生欠安》中写的那样:“我们这些时代波涛中的小角色,大人物身边的小人物,生存便已是一种枉然。”所以,他们只能承受。
《彷徨》收录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呐喊》和《彷徨》都是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纪念刘和珍君》
许广平(1898~1968),广州人。1917年就读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担任天津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主编,并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了“五四”运动。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成为鲁迅的学生。1927年1月,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许任助教和广州话翻译,与鲁迅在白云路租房同居;10月与鲁迅到上海正式同居。1929年,生子周海婴。1932年12月,与鲁迅的通信集《两地书》编辑出版。1949年后历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等职务。1968年3月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正面评价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竹内好(Takeuchi Yoshimi,日本文学评论家):“鲁迅是现代中国国民文化之母。”
中性评价
胡适(现代思想启蒙家):“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王蒙(共和国前任文化部长,当代著名作家):“我们的作家都像鲁迅一样就太好了么?完全不见得。文坛上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如果有五十个鲁迅呢?我的天!”
夏志清(美籍华人,著名文学史家):“大体上来说,鲁迅为其时代所摆布,而不能算是他那个时代的导师和讽刺家。”
负面评价
成仿吾(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中国人有一种通病,小说流行的时候,便什么文字都叫小说,这是很容易使人误会的事情。作者是万人崇仰的,他对于一般青年的影响是很大的,像这样鱼目混珠,我是对于他特别不满意的。”
蒋梦麟(北京大学前任校长,现代教育家):“我所知道他的早年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都只为了好玩,舞文弄墨,对旧礼教和社会现状挖苦讽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
王朔(当代作家):“我从来没有觉得鲁迅的小说写的好,他的小说写的过于沉闷。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
苏雪林(现代作家):“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外,简直连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但他的党羽和左派文人竟将他夸张成为空前绝后的圣人,好像孔子、释迦、基督都比他不上。青年信以为真,读其书而慕其人,受他的病态心理的陶冶,卑污人格的感化,个个都变成鲁迅,那还了得?
绍兴酿酒,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早在吴越之战时,越王勾践出师伐吴前,以酒赏士,留下“一壶解遣三军醉”的千古美谈。在南北朝时期,黄酒已被列为贡品。“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
绍兴的地方风俗,家里生了儿子,要酿一坛酒,放进酒窑封存,等到儿子长大一举高中时,拿出招待宾客,称之为状元红。
家里生了女儿,也要酿一坛酒,等到女儿出嫁时,拿出来招待宾客,这个酒就称为女儿红。
如果女儿比较年长,还没出嫁,那此酒就叫花雕
如果到很老了,还没嫁出的,此酒就叫太雕
所以在绍兴想喝老酒或者买老酒,从不同的名字,就知道酒的年龄了
百草园,周家的菜园,鲁迅幼时经常在此游戏玩耍,成年时曾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专文回忆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若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便是小半天就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德语,再见的意思,可读作a dei),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 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 到哪里去了 !”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手工艺人,1小时3个作品产出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
据说,当年鲁迅为久病的父亲去寻找一种药,延误了上学时间,迟到后,他被老师严厉的责备了一顿。少年鲁迅为此,心里一直很难过,就悄悄地用小刀,在书桌右下角刻了一个"早"字。从此发奋图强
三味书屋的三味有三种说法:
1、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
2、“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
3、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
鲁迅笔下的《风情园》
社戏,顾名思义,社戏即在社中进行的一种有关宗教和风俗的戏艺活动。它在中国民间广泛流行。 社戏源于古代官社或私社的祭祀、庆祝活动,随着戏艺形式的多样化,社戏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因各种戏艺形式细分化和专业化,诸如杂技、戏曲等戏艺形式逐渐独立并成熟,然后这些专业的戏艺团队又以合作或受邀聘请的形式融入各地社戏表演中。
街头一景-梅干菜兜卖
沈园和故里隔着一条马路,路程5分钟
沈园是国家5A级景区,位于绍兴市越城区春波弄,宋代著名园林,沈园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沈园,又名“沈氏园”,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始建于宋代,初成时规模很大,占地七十亩之多。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江南景色。沈园为国家5A级景区,是绍兴历代众多古典园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式园林
沈园分为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大部分,有孤鹤亭、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宋井、射圃、问梅槛、钗头凤碑、琴台和广耜斋等景观。1963年被确定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陆游曾在此留下著名诗篇《钗头凤》。词于壁间,极言"离索"之痛。唐琬见而和之,情意凄绝,不久抑郁而逝。晚年陆游数度访沈园,赋诗述怀。
20岁的陆游与唐琬成婚,一对才子佳人令人艳羡。但是无论陆游和唐琬是多么的情深义重,也抵挡不过封建礼教的父母之命,陆游离开了唐琬,从此浪迹天涯。数年后的游园相遇,那份不能相守的落絮伤怀触发陆游在题词壁上写下了千古名句:“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一年后,唐琬再次游园,看到了陆游留下的字迹,默念数遍,无限伤感的回到家中和了一首“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不久便郁郁而终。“曾经惊鸿一现,如梦似幻;此生相携一场,无悔无憾......”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两首钗头凤,一段凄美的爱情,成为了绍兴沈园几百年的爱情悲歌。 浙江绍兴沈园原本一个普通的江南私家园林,就是因为南宋家国诗人陆游与表妹唐琬凄美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人们寻觅历史真像和寄托坚贞爱情的重要地方
沈园分为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大部分,有孤鹤亭、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宋井、射圃、问梅槛、钗头凤碑、琴台和广耜斋等景观。1963年被确定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双桂园听戏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两句词出自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一词中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金庸武侠名著《神雕侠侣》中,为情所困的李莫愁常常会引用此句而被广为流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引喻做事是从最基本开始,经过逐步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
小儿情谊
寻宝记,值得等待,性价比不错
乔波国际会议酒店,295元一间,五一期间很是不错
一起入住酒店的孩子们兴奋极了
同床共眠
国际会议中心酒店身高超过90cm的孩子早饭要额外收费的哦,25元每位
“乔波冰雪世界”是由前速滑世界冠军叶乔波女士倡导,清华科技园(启迪控股)投资建设,为我国唯一一家以室内滑雪为主、酒店(住宿、会议、餐饮、娱乐)为辅的综合性高档运动休闲场所。公司目标是成为我国运动与休闲产业的行业巨人。“绍兴乔波冰雪世界”是“乔波冰雪世界”在全国范围内的连锁企业之一,于2009年10月初隆重开业。 公司坐落于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绍兴市柯桥区鉴湖-柯岩风景区”内,南傍山北依水。
滑雪板
穿上滑雪衣和鞋的孩子们
女子4人组合
母子组
乐乐
翔翔
大禹
UU
萱萱
航航
欣欣
翔妈
滑了1小时,宝贝们冷的直流鼻涕,晒晒太阳去去寒气吧
疲惫的孩子们
七人组合照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U妈坐镇儿童桌,阮氏酒店,口味,服务不咋地,不推荐哦
其实绍兴还有很多值得赏玩的地方
比如鲁镇,比如柯岩风景区,兰亭镇,大禹陵。太多的人文,太多的典故,或许这就是他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
很多资料搜索来自于百度百科,对绍兴的认知从无到有,已经很好了,知足常乐
兰亭镇
鲁镇
柯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