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贝贝

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改革和革命构成几代国人救亡图存的两条主要线索。不论改革还是革命,都是以救亡图存为终途,就此而言,改革与革命实谓殊途同归。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脉络中,启蒙正是救亡图存的思想铺垫,不论改革还是革命都不可能是蒙昧的产儿。然而,改革与革命这一启蒙的孪生子,志虽同,却因道不合,最终只能分道扬镳,渐行渐远。问题与主义之争便是此种意象之呈现。

早期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主义(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各色)(1)

1919 年 6 月 3 日,北京城内的基督教青年会学生正在向民众发表讲演,由美国社会学家甘博(S

中国自19世纪以来渐渐落后于西方,并成为西方掠夺的对象。鸦片战争后,中国先后在器物和制度上学习西方,但似乎丝毫无助于“救亡图存”,却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以新文化运动为内容的思想启蒙,构成20世纪中国史的重要转折点。

五四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高潮。经过60年的中西碰撞,以1900年的庚子年为界限,20世纪的中国已经融为世界的一部分。在世界大潮流中,中国处处在被动中挨打,挨打后更为被动。统治者的裹足不前,更加剧了中国的落后与被动。改革成为中国文化字典里的悲剧性概念,最终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中。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清末以来的乱局,反而形成了军阀割据的乱象,北洋政府羸弱无力,内交外困。国内外的困局和中西的碰撞,为中国思想界的争鸣与活跃提供了空间——新文化运动成为这一时代的结晶。

国内的一批思想精英把东西方文明和文化的差异视为东西方的差距,认为东方文化中有太多的奴隶哲学和愚昧思想。没有思想的启蒙和解放,就不可能建立起新的制度和社会。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树起“民主”“科学”的大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帷幕。新文化运动为一批具备现代民主思想的新型知识分子提供了历史舞台。以思想自由和兼容并包为理念的北京大学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浓郁的氛围。“思想启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输入学理” 是实现路径中最主要的方面,引进近代西方各种有影响的思想学说也就成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特征。

早期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主义(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各色)(2)

《每周评论》,该刊由陈独秀及李大钊于 1918年 12 月在北京创刊,从第 26 期起由胡适主编

思想激发行动,新文化运动激发了1919年5月4日的学生爱国运动。行动深化思想,并加速思想的碰撞,五四学生运动提升了新文化运动的政治影响力,多种政治思潮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在思想启蒙的深度、广度均有大幅拓展。各种思潮蓬勃发展,形形色色的“主义”纷纷登场。“主义”被提高到空前的地位。当时的北大青年学生傅斯年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没主义的人,不能做事,也不配发议论。傅斯年甚至发表文章声言“没主义的不是人”。不管是信奉什么主义,总比没有主义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