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茶,幼如芽,清香味,留舌下”,来自普宁的白水磜炒茶“五峰山绿茶”远销省内及日本、东南亚等地。白水磜位于普宁市里湖镇五峰山,因山泉临渊而下,白水成瀑,故而得名。近期,广东财经大学“三下乡”学生团队开展了“里湖镇白水磜石鼻山炒茶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调研活动。

南粤文化三下乡 广财学子三下乡(1)

走进茶乡

拥抱茶香

8月17日傍晚,在当地村民的热情带领下,“三下乡”团队走进古岭村田蟹笼洪伯伯家里。据洪伯伯介绍,白水磜以盛产高山小叶茶(炒茶)而闻名,正是因其拥有独特的环境和气候。待到傍晚夕阳将至,一行人走出屋外,天地清新、山水明媚,不论是茶树茶花,还是山野丘陵,都显得格外清爽洁净。再回屋内,品一杯白水磜炒茶,茶香飘逸、入口清冽、喉底馨香,“都说高山浓雾出好茶,果然不假。”团队成员感慨道。

南粤文化三下乡 广财学子三下乡(2)

南粤文化三下乡 广财学子三下乡(3)

徒步攀登企人石

亲身感悟茶文化

次日清晨,实践队员在洪姨的热心引领下一同前往当地的茶场。清晨的茶山隐没在白雾之中,初升的太阳透过枝叶间隙,映在草间露珠上折射出绚烂的光影。一路上看见了那一涧泉水从高山长流而下,团队听着当地的茶史和地理介绍,感受着茶产业对当地经济的重大作用。

南粤文化三下乡 广财学子三下乡(4)

经过3个多小时的攀爬,团队成员抵达了当地五峰山后寮的茶园种植基地。在茶农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了解到白水磜茶叶的年收成、种植品种、种植规模等,得知原来每家每户都有机器进行半机械化制茶,并且了解到当地的制茶工序——传统的白水磜茶放在一个大锅里用手翻炒杀青,再经揉捻、复炒、烘干等工序,三天三夜后才能制成成品茶。

南粤文化三下乡 广财学子三下乡(5)

南粤文化三下乡 广财学子三下乡(6)

走访村委会

探寻振兴路

8月19日,团队成员前往里湖镇白水磜村党群服务中心,在白水磜村党委书记和副书记的介绍下,团队了解到国家对里湖镇白水磜村“一村一品项目”十分支持,近年来白水磜村也致力通过项目发展炒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带动村民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在具体措施上,该村推动私人承包山地、鼓励农民开荒种植,同时村委会成立了武当天茶叶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加入合作社、开垦茶园进行种植,合作社向茶农收购经第一道工序加工的茶叶半成品,然后由合作社统一加工销售保证白水磜茶叶的品质。

南粤文化三下乡 广财学子三下乡(7)

走进茶市场

扩大茶传播

8月20日,团队走访最后的活动点——茶叶市场。针对当前市面上许多打着白水磜炒茶的名号、实则不然的假冒行为,当地洪兴茶行老板表示,村里正以一村一品项目培育为契机,积极申请绿色产品认证、打响白水磜炒茶知名度,进一步拓展茶叶销路。

南粤文化三下乡 广财学子三下乡(8)

一方水土养一方名茶,一方名茶育一方人文。当地有首民谣唱到,“白水磜,出名茶;茶叶幼如鞭炮芽;食入嘴,香气生;清香生两颊,甘味留舌下;尝着好茶叶,且听茶来历;百年前,五峰山,荆棘乱石满山生;劳动人民来到此,开了荒山种了茶;汗珠点点滴涂面,茶丛人心两开花;公传父,父传儿,辛勤过一生。”此次实践活动全体队员都表示受益匪浅,“我们希望通过网络媒介,进一步打响白水磜炒茶知名度、拓展当地茶叶销路,帮助村民脱贫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记者】陈婷婷

【通讯员】张尔晴 陈琳

【作者】 陈婷婷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