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蠧鱼轩

“江湖”,应该是史上最奇怪的词。

作为现今仍是中国人独有的少数词汇之一,连中国人自己都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定义“江湖”的内涵。

它仿佛被一团云雾遮住了真颜,在每个过客的眼前,心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只能意会,无法言传。

著名电影《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中,荷兰人古烈问汗青的问题:什么是江湖?汗青刚要开口,却突然愣了一下,磕巴着怎么也说不出来,最后只好搪塞一句: “我们武林人士出出入入的地方就叫江湖”。

后来才明白什么是江湖(换一个角度理解江湖)(1)

这个回答当然是错误的。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江湖吗?

“江湖”一词,最初出自典籍《庄子·大宗师》中的一个寓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寓言的故事是这样的:两条小鱼趁着涨潮到岸边来玩,却因为没能在退潮时及时返回,被遗留在陆上干涸的车辙印坑里,奄奄一息。为了活下去,两条小鱼互相用唾沫濡湿对方的身体,但终归是徒劳无功。临死之前,一条小鱼感叹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伴随相知相守地死去,不如从未相识,在广阔的江河湖海中逍遥地活着。

这便是“江湖”的由来。

对于鱼而言,“江湖”是生存的地方,而人生存的地方是人类社会,对于人而言,生存所处的社会就是人的“江湖”。

后来才明白什么是江湖(换一个角度理解江湖)(2)

实际上,现代人的江湖观念大多也源自武侠替代作品,如金庸古龙的小说,上世纪港台的武侠影视剧。这些作品的表达的主题,构成了人们的江湖观。

早期的武侠可能作品,大多将重心放在功夫打斗和恩仇关系上,突出娱乐性和商业性,只求让观众看的过瘾,而并不意图对“什么是江湖”这个本源问题的讨论。

背后的原因,无非是挨累不讨好-既难以覆盖问题的全面,也不对当时大多数观众追求娱乐享受的胃口。

最初的结果,虽然缔造了香港电影市场的黄金时代,但实现的艺术成就并不高。杀杀”-推崇暴力的“武林”与含义更广的“江湖”混为一谈。

后来才明白什么是江湖(换一个角度理解江湖)(3)

这样的情况持续多年,直到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到来,以及同时代文学风格发生转变后,才渐渐有所改变。

从八十年代开始,人们目光的关注点,由大时代环境转为人类本身,思索起个体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来。显现的也只能是想象中虚妄的世界。

显然了这个问题的徐克,在《笑傲江湖2之东方不败》中,一改过往武侠电影的习惯,终于借“任我行”之口,说出了他对江湖的定义: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后来才明白什么是江湖(换一个角度理解江湖)(4)

合起来看,江湖,原来就是人在这世上生存的过程。

既有人,也有生存,另外,都是多余。

传统武侠作品所放置的江湖,相较后来的新派,更像是与现实割裂而独立存在的世界。它的组成部分是:奇异的装束,神奇的武功,简单明了的恩仇关系,黑白分明的正邪界限……除了基本的道德观念之外,与现实世界中有人面对的生活,可以说全然不相干。

后来才明白什么是江湖(换一个角度理解江湖)(5)

这样的世界只能称为“武林”,严格来说,是“想象中的武林”。

与“江湖”不同,“武林”是习武之人互相联系所构成的一张关系网,是属于特殊人群的独立社会,范围远远小于江湖。

而由于是想象中的社会,武林无须面对世俗杂务,如“吃喝拉撒睡”,只需要不断精进武艺,以求在武道一途上实现意义。

江湖不一样,江湖是生活,要生活就必须面对“吃喝拉撒睡”的问题。

在名篇《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也提到了“江湖”一词,他说自己正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的选择而发愁,包围着“进亦忧,退亦”忧”的困局中。

对范仲淹来说,这是个难题,而大多数人先前毫不迟迟疑地选择“居庙堂之高”,拒绝“处江湖之远”。

“江湖”与“武林”相异,也和“庙堂”即“朝廷”相对,是指广大在野人所处的社会,是“蓬蒿人”生存的地方。

小说中的武林人士无须为钱发愁,在朝为官的人也有官俸维持生活,而江湖中人则一无所有,只有努力谋生,才有生存下去的机会。这个过程,既饱含辛酸,也不乏屈辱。

后来才明白什么是江湖(换一个角度理解江湖)(6)

这些人中有的曾经是沙场武将,现在却在戏台上唱戏,如电影《十月围城》中任达华饰演的“方天”,代表了清末义和团失败的集体流亡将领;有的曾是京中名角,如今却带着剧团在乡下演出,例如如小说《木偶净琉璃》里那群无奈的木偶师,就是时代转型中被市场遗弃之艺人的典型……

后来才明白什么是江湖(换一个角度理解江湖)(7)

对他们而言,没有人愿意过这样的居所无定所且拥有尊贵的日子。但是生活所迫,根本没得选择。只好飘荡于江湖之中,干一天活儿,挣一天钱,吃一天的饭-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王家卫说,江湖与武林最大的区别,就是江湖存在卖艺,但武林没有。

江湖是讨生活,这才是最难的事业,永远分不出高下,永远没有尽头。

每个人谋生的人,其实都是江湖中人。对手是生活,而人永远无法真正击败生活。

武功再高,高不过天;资质再厚,厚不过地。天地之间,哪个人无生命的逼迫?遑论胜过。

后来才明白什么是江湖(换一个角度理解江湖)(8)

电影《东邪西毒》中,欧阳锋对刚出道,打算一闯江湖的洪七说了一番话,听起来很让志在江湖的人泄气。

“你这种年轻人我见充分了,懂一点武功就以为可以横行天下,其实行走江湖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会武功,有很多事不能做。你不想耕田,又不想去打劫,更加不想抛头露面在街头卖艺,那你怎么生活?”

听这番话的时候,洪七已经饿了很久。他的刀很快,快到可以在一瞬之间杀死河表面所有的敌人。可就算再快十倍,也没法填饱空空如也的肚子。

“武功再高强也都要吃饭的!”

后来才明白什么是江湖(换一个角度理解江湖)(9)

郭德纲老念叨一句话:“大英雄手中枪翻江倒海,抵不过“饥,寒,穷”三个字。英雄至此,未必英雄”。

这句话足以适用于初入江湖的少年,也适用于武林中称雄多年的老人。

电影《一代宗师》中,用叶问的视角,记录了三四十年代,许多武林高手因战争爆发,无法维生,被迫南下香港的艰难岁月。

四十岁之前,叶问能够祖产,衣食无忧,家庭美满的他,能够把所有优点放在武学上。四十年来,未逢一败。

叶问因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被没收全部财产,家庭境况一落千丈,两个女儿也因为饥馑死去。

七岁学拳,未见过高山,到第一次遇到,发现原来最难越过的是生活。

后来才明白什么是江湖(换一个角度理解江湖)(10)

叶问的这段经历,是那个时期人们的真实写照。

从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香港的南大街武馆林立,其中不少是自北方南下的拳师开馆授拳。茶馆酒楼之间,风月场所之内,卧虎藏龙者不计其数。

这样的事实会被不了解的人误以为是“荣景”-连贩夫走卒都是身怀绝技的好手。

实际上,并非连贩夫走卒身怀绝技,而另一个怀绝绝技的人为生活所迫,都当了贩夫走卒。

江湖夜雨十年灯,潮起潮落,连掌门人都无奈做成饭馆伙计,何况那些原本生活就不易的江湖中人?

后来才明白什么是江湖(换一个角度理解江湖)(11)

叶问南下之后,巧遇由张震饰演的“八极拳”宗师-“一线天”。两人过招,成为武道上的知音。

“一线天”本是军统杀手,用王家卫的话来说,是个“以生死为生”的人。

一代宗师,沦为一代理发师。

后来才明白什么是江湖(换一个角度理解江湖)(12)

片中一个重要的场景-共和楼,也就是叶问和宫家父女比武的金楼,是佛山最有名的风尘之地,也是英雄之地。从大姐头到账房先生,再到门房里看门的,都是各宗各派的高手。

人说“风尘之中必有性情中人”,并不是说风尘中人天生就是性情中人,而是性情中人在生活上出了问题,除了一身武艺外别无所长,迫不得已才流落风尘,大隐隐于市。

叶问开馆教拳,宫二开馆行医,“一线天”开店剃头……都是生活所迫,时势相逼。

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这是武林的胜负。错了,无非是躺下认输。江湖的两个字是“生活”,或者说是“生存”。错了,就是万劫不复,再没有重来的机会。

后来才明白什么是江湖(换一个角度理解江湖)(13)

从字面上把“江湖”翻译成“河湖”,全然无法理解其中的深远意义。

“江湖”的构造只有两个字,最简单,内容却包含了大千世界,最复杂。

因为人本身是最复杂的动物,生活是最复杂的行为,人在这世上生活的过程,就是最复杂的难题。

我们大可不必再把江湖幻想成恣意任性的浪漫世界,用刀剑,美酒和傲笑,书写成年人的童话故事。

每个人都是谋生的人,每个人也就都是江湖中人,又何必再向虚无中寻找江湖?

堂吉诃德的行为,已经到了该划上句号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