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服饰中,天子所穿的服饰最为尊贵;天子服饰中,祭祀所穿的礼服最为正式。那么,天子的礼服之上,会绘制什么纹饰呢?

什么是十二章纹?

《周礼·春官·司服》载:“王之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羣小祀则玄冕。”在不同的礼仪中,天子所着服饰是不同的,但都需戴冕,所以人们将天子礼服统称为“冕服”。

不同冕服上绘制着不同的纹饰,常用的共有十二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十二章纹”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数千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象征意义,被视为天子、王权、乃至中华文化的图腾标志,在民国时期还很常见。

纹在胳膊上方的图腾有哪些(十二章纹王道精神的)(1)

十二章纹的起源

关于十二章纹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尚书·益稷》中:“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至于其起源,《后汉书·舆服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上衣玄,下裳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即各种章纹的产生可上溯到尧舜乃至黄帝时期。其他文献中,也有服饰上纹饰起源的记载,如《史记·孝文本纪》称:“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晋书·刑法志》则称:“五帝画衣冠而民知禁。”虽然,没有提及产生“十二章纹”的具体年代,但至少可知在三代以前,这些符号形象就已经出现,并确定了。

纹在胳膊上方的图腾有哪些(十二章纹王道精神的)(2)

十二章纹的象征意义

十二章纹并非是随便画几个好看的图案,组合到一起,它们每个都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意喻王恩浩荡,遍及四方,光芒普照之处,皆为王土。《中庸》中说:“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天子,作为上天的统治世界的代表,焉能不囊括日、月、星辰。它们显示着帝王的恢弘气象、博大胸襟。

山:是坚毅、稳定的象征,也意喻帝王能够治平四方水土,将王者气象传播到山隅之中,大荒之外。

龙:是一种神兽,以潜藏难窥,变化多端而称。象征着君主思虑渊深,不可窥见;又象征帝王随时而动,审时度势地处理国事,教诲民众。

华虫:一说为五色之虫,一说为雉鸡,取其色彩斑斓之象,来显示帝王的文采昭著,文武兼备,宽急相济……

宗彝:是古代的一种器物,成对出现,一个绘制虎,一个绘制蜼(一种长尾猿,有智慧且孝顺)。虎象征王者的威严,不可抗拒的力量;蜼,象征王者的智慧与孝德。

纹在胳膊上方的图腾有哪些(十二章纹王道精神的)(3)

藻:藻生于清流之中,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王者品德的冰清玉洁。

火:取其光明之意,象征王者处事光明磊落;火有炎上之象,有象征下民归心,听于上命。

粉米:就是白米,能够养育民众,象征王者有重视农桑,覆育百姓,安邦治国的美德。

黼黻:“黼”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象征割断,喻王者的决绝果断。“黻”是黑青相次的“亚”形,象征相背,喻王者背恶向善。

可见,绘制在冕服上的十二章纹,都象征着王者之德,体现着一个君王治理天下所应具有的美德和策略。

纹在胳膊上方的图腾有哪些(十二章纹王道精神的)(4)

十二章纹的传承流变

十二章纹起源于三代以前,《周礼》中对其使用有明确的规定,但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秦代统一天下以后,也没有恢复《周礼》的“六冕”制度,保留的一种叫“袀玄”的服饰。西汉礼制大致继承秦制而来,也没有对“冕服”“十二章”做出严格规定。

到了东汉年间,汉明帝是个崇尚儒道的皇帝,对礼仪制度非常重视,曾命令皇太子、诸侯王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弟,都要读经。礼仪之中,祭祀最重,故汉明帝亲自与东平王刘苍讨论制定了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仪式,并按等级建立了天子王侯百官的车服制度。其中,明确规定了天子冕服用十二章纹,诸侯、三公用九章纹,九卿以下用七章纹,皆备五彩……自此以后,各朝各代都将十二章纹制作为舆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规定,皇帝郊祀天地、明堂、宗庙,元会临轩,其服装,“衣画裳绣,十二章”,王公、卿助祭郊庙,王公衣九章,卿衣七章。南北朝礼制繁杂,连皇帝在不同典礼上也要采用不同的冕服,如“祀昊天上帝”等,用十二章,“享诸先帝”等,用九章;诸公卿礼服更是时而用九章,时而用八章,时而用七章、六章。

隋大业元年,炀帝诏定章服之制,并规定了十二章纹在皇帝“衮冕”上的具体位置:“于左右髆上为日月各一,当后领下而为星辰,又山龙九物,各重行十二,……衣质以玄,如山、龙、华虫、火、宗彝等,并织成为五物;裳质以纁,加藻、粉米、黼、黻之四。衣裳通数,此为九章,兼上三辰(指日、月、星),而备十二也。”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至于皇太子、侯伯、子男、孤卿、诸侯,则分别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此后,唐宋明等朝代,皆以此为基础,略作调整。

纹在胳膊上方的图腾有哪些(十二章纹王道精神的)(5)

清代皇帝服饰做了较大调整,但十二章纹却保留了下来,规定“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间以五色云”。

到了民国时期,没了皇帝,十二章纹不再绣在天子公侯的衣服之上,但并没有没落、消失。1912年北洋政府征求国徽,时在中华民国教育部就任的鲁迅、钱稻孙、许寿裳三人受命绘制。他们最终制定了十二章纹环绕五穗嘉禾的国徽制式,以“表华国之令德,而弘施于天下”。直到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发动东北易帜事件,将原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更换为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十二章国徽同时正式废止。

纹在胳膊上方的图腾有哪些(十二章纹王道精神的)(6)

(图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