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是江苏淮安一个特别有历史的县,可是以前经常念错,直到认识从那儿到北京打拼的黄先生,他经过一番努力,终于通过“积分落户”政策,在通州定居,变成了新通州人。而今天说的差点儿把东城划给通州的事儿,与他的老乡、清末直隶总督杨士骧有关。

【一】

清朝时,北京隶属于直隶省顺天府。直隶省大概就是今天的河北 北京 天津,而顺天府管的范围,比现在的北京还要大一些,包括了现在的北京市(延庆除外),和靠近永定河、北运河的河北、天津一些市县。

通州直隶州(东城差点儿划给通州)(1)

1859直隶舆地图册局部

顺天府的辖区在清初多有变化,乾隆八年(1743年)开始固定了下来,共领五州十九县。即通、蓟、涿、霸、昌平五州和大兴、宛平、良乡、房山、东安、固安、永清、保定、大城、文安、武清、香河、宝坻、宁河、三河、平谷、顺义、密云、怀柔十九县,又混称为顺天府二十四州县。

通州直隶州(东城差点儿划给通州)(2)

1662-1722康熙内府分省分府圖中的顺天府

这里打头的大兴、宛平两县也叫京县( 附郭县),跟现在的是两码事。他们是以前门大街中轴线为界,东面为大兴县,相当于现在的东城区、朝阳区、大兴区和海淀区的一小块。县衙在交道口附近的大兴胡同内。西面为宛平县,相当于现在的西城区、石景山区、丰台区和门头沟区。县衙在地安门西面东官房。

通州直隶州(东城差点儿划给通州)(3)

通州直隶州(东城差点儿划给通州)(4)

那时的老百姓戏称,皇帝坐在金銮殿上时,屁股一半儿在大兴县,一半儿在宛平。其实是指皇帝的龙椅正好放在北京的中轴线上,而中轴线又是大兴,宛平两个县的分界线,所以皇帝坐在龙椅上时,正好一脚在大兴,一脚在宛平。

【二】

虽然顺天府隶属于直隶省,但顺天府的行政地位比一般府要高,顺天府尹有单独向朝廷奏事的权力。同时,大兴、宛平两知县的级别也比普通知县高一级,是正六品,相当于外地知州。这些特殊的行政配置,当然是为了满足国都的特殊需要,二京县衙门设在北京城内,在顺天府的督察下,会同步军统领、五城御史查禁“京城内外民间干禁之事”。

为了理顺直隶省和顺天府的关系,顺天府已经做过一次机构调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当时的直隶巡抚于成龙奏准在顺天府设立了“东南西北”四路厅。

但是随着京师行政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清朝末期,京师与顺天府的大兴、宛平在管辖地面上出现犬牙交错、界限不清的状况,怎样解决顺天府与京师的区划问题显得越来越紧迫。

通州直隶州(东城差点儿划给通州)(5)

清代职官品级表

不仅内城出现矛盾,两地的外城也就是郊区也出现了问题,给当地的老百姓生活造成很多困扰。因为两县都是南北窄长,相隔数十百里而且中间还隔着紫禁城,所以,两边的老百姓平时接触很少,一个县的人,生活习俗、乃至口音都相差极大,很难融合。还有“ 两县署设于内城,而客馆旅店皆在外城,乡民赴县即寻常输粮涉讼等事往返之间,动辄经旬累月。”

通州直隶州(东城差点儿划给通州)(6)

为此大兴、宛平两县绅民请移县治,一方面请顺直谘议局议决执行,另一方面公禀顺天府商要办法。顺直谘议局对此事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并将此案作为议决案予以通过,建议将大兴、宛平两县县治移往北京城外。

因为行政体制不顺而造成的困难,直隶总督杨士骧心里也十分清楚,在谘议局提出迁移两县县治的议决案通过后,他马上建议:“将大兴县移设京南黄村,宛平县移设海淀。大兴地面事宜改归通州办理,宛平所属地面归大、宛两县分辖。”话说得很明白,内城的大兴县——也就是现在的东城区部分,划给通州进行管理。

但是,由于顺天府的拖延,再加上杨士骧在任上就突然去世,直到清朝灭亡,京畿区划纠葛始终没有能够解决,他的这个动议最终没有实现。

【三】

杨士骧不是心血来潮,他说这句话是有底气的。他对于通州非常了解,因为他曾经当过常驻通州的直隶省通永道道员。

杨士骧的履历很光鲜。杨士骧(1860-1909年),安徽泗州(今江苏盱眙县)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编修。因受李鸿章赏识,被保举为直隶通永道道员。后先后担任过直隶按察使、江西布政使、山东巡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杨士骧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其间修治海河,上书减免税负,一心为民,颇有作为。

不仅如此,他的爷爷杨殿邦(1773--1859),也是清代重臣,曾经当过顺天府的府尹(顺天府的一把手),后来还当过仓场总督和漕运总督。要知道,当时的仓场总督驻地就在通州,是府衙林立的通州城里级别最高的官了。

爷孙两代人,把这个京官都干了一个遍,因此对于各种曲直缘由,也心知肚明。

其实,由通州代管内城的大兴县(今东城区),通州还真有这个实力。

通州直隶州(东城差点儿划给通州)(7)

通州地位也很特殊,通州知州是正五品,职级也比较高,跟外地的知府同级,比大兴、宛平两位京县知县级别高。明代通州还管辖三河、武清和宝坻三县,清顺治十六年(1659),将漷县并入通州。雍正六年(1728),为了便于州官专心致志搞好通州城和漕运的事情,将三河,武清、宝坻改为直属顺天府,通州遂成没有下辖县的“散州”。康熙二十七年(1688),通州属顺天府东路厅,东路同知驻通州。

通州城相当于“小京城”,城内衙署林立,繁华异常,对于州官的城市管理水平要求很高,可以借鉴到京师内城管理。另外,1900年,北运河停漕,通州城依托漕运的优势没了,人口立刻从流入地区变成流出地区,很多商贾大户迁往京津,通州有更多的闲工夫去管别人的事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件事情虽然没有办成,但是也给后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如今,北京市政府搬迁通州已经四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如日中天,把以前很多我们想不到的事情都变成了现实。历史和现实之间,有时候真的很神奇。

作者 左岸

编辑 柒玖陆十三

邮箱:547842807@qq.com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