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一生的才华和他的经历(从重臣到阶下囚)(1)

中国出版

一、从重臣到阶下囚

苏东坡,名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是他的雅号。后人也有尊称他苏子的。他生于公元1036年(宋仁宗景祐二年)。家乡眉山在天府之国四川,岷江南北纵贯,峨眉山在它的西南面。这里美丽而富饶。苏东坡于公元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逝世,25年后,北宋灭亡。苏东坡在世的半个多世纪,正是北宋积贫积弱、逐渐衰微的时期,也是朋党之争此起彼伏的年月。

苏东坡一生有过坦途顺境、荣耀和显赫,有过短暂的辉煌;但纵观他几十年的人生道路,却多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荆棘远多于鲜花,磨难远超过安适。

与弟弟苏辙一同进士及第时,苏东坡才22岁,可说是少年得志、十分幸运的了。苏东坡一生在官场宦海中沉浮。他当过太守、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之类的官,这些官阶都还不低。在任均有作为,堪称循吏。宋朝没有一品官,宰相才是二品,而苏东坡当到了三品。他毕生未脱离政治活动,是风节凛然的政治家,对有宋一代的政治风气有重要影响。

据史书上讲,苏东坡“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文义粲然”,是万里挑一的旷世奇才,且“器识之宏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宋史·苏轼传》)。

然而,正像苏东坡自己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他的仕途上总是悲多欢少,阴多晴少。

苏东坡有抱负,有主见,绝不肯随意附和别人。他认为是对的,就一定坚持;认为不对的,必然反对,而且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仗义执言,很有点撞倒南墙不回头的味道。这是东坡的可爱之处,也是他老是吃亏的原因。

王安石当权时,苏东坡是很有可能平步青云的,但他没有。按常情说,王、苏二人都是出入于欧阳修门下的,王安石也很看重东坡兄弟,倘若这时东坡稍稍随和一点,是可以飞黄腾达的。退一步讲,东坡即使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只要保持沉默,三缄其口,也可自保平安。

但是他不这样。东坡说:“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于是,他固持自己深思熟虑的见解,不避利害,不计得失,一而再、再而三地上疏批评新法。他自然不容于改革派。

司马光上台后,又用力打击变法派的活动,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措施一律废除。旧党当政,自然极力拉拢反对过新法的苏东坡;此时,苏东坡如果能依附司马光,可说是前程似锦。但他对旧党不顾实际、只求以尽废新法为快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可想而知,旧党的营垒里也没了他的席位。

正是这种坚执己见、不随波逐流的人格个性,使苏东坡饱经忧患和磨难。也正是这种独立不改的人格精神,成就了苏东坡的崇高和不朽。

苏东坡从35岁起,开始颠沛流离,一生三次遭贬。真正在朝为官不足二十年。

第一次是发落在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州市。

第二次贬到了岭南的广东惠州。

最后一次是他六十二岁时,由惠州贬所再远贬到海南岛的儋州。海南那时远不是今天的黄金宝地,当时被看作蛮荒瘴炎之地,死囚流放之所。东坡说这里的生活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与程秀才书》)。

他在这蛮荒艰苦的“西伯利亚”生活了三年之久。后遇赦北回,不久便病逝了。弟子黄庭坚描绘恩师逝世时的情景说:“东坡病亟时,索沐浴,改朝衣,谈笑而化,其胸中固无憾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