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也听不懂的广东方言(广东攻略第三十八篇)(1)

广东目前有主要三种方言:广府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比如说瑶话、壮语等。三种方言代表了三种民系,也是广东文化的一种特点。广东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省,但经过多年发展有些方言已经被同化,甚至乎灭绝,下面我们来一同走进广东的方言。首先我们来聊聊广府方言

广府方言

广府方言也就是粤语。粤语以广州话为标准音,盛行于广州、深圳部分、东莞、珠海、佛山、韶关小部分、湛江部分、肇庆、江门、茂名、惠州小部分、汕尾小部分、阳江、清远、中山、云浮等城市。其中粤语也可以细分多种方言,我们一起来看看!

广州话:广州话,是粤语的代表,而粤语是广东话的典型代表,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粤语广府片,是粤语各方言中最为强势和最具影响力的方言,也是公认的粤语标准音,主要流行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等珠三角地区。而由于香港、澳门人口中大部分原籍珠江三角洲,故通行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香港粤语和澳门粤语和广州话一脉相承,高度接近。得益于广州和香港澳门的强势辐射,国内会使用广州话的人数远多于穗港澳三地的人口。

克里斯是在珠海长大,小时候看tvb长大,还有校园推普行动,所以我们这一辈的广东人讲粤语,有点香港的港腔(我同事的评价,希望大家多多包涵),还有不正的广东音(某些字用粤语不会讲,因普通话讲得多,不知道咋讲久而久之习惯了),所以说维护粤语,甚至说维护本土方言,是很重要的!

东莞话:东莞话属粤语莞宝片,以莞城话为标准。东莞话也是莞宝粤语的代表方言之一。东莞话与广州话在词汇上区别不大,在韵母发音上有差别,且有规律可循。香港新界围村讲的围头话,也属于莞宝方言的一种

相比粤语,莞宝粤语最主要特点是:多后鼻音(如莞城话“篮”读[ŋaŋ],“列”读[lik],“给”读[k'ɔk];围头话“新”读“星”,“门”读“蒙”,“晚”读“猛”;等),粤海片的部分 h- 变成 f- (如“开”读“灰”,“寒”读“冯”,“渴”读“福”等)。

相信大家还记得王祖蓝所拍的剧集《老表你好嘢》,他所饰演的蔡芯是一个东莞人,而事实上他祖籍厚街。

石岐话:石岐话是粤语广府片的一种方言,主要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的石岐及南朗镇、珠海市的唐家湾镇、前山一带。与广州话可互通,但又不尽相同。对一些事物的名称或一般用语的叫法与广州话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大部分中山石岐人能听得懂并把广州话说标准,但广州人或香港人并不一定说得准并听得懂石岐话。

珠海也有人讲石岐话。分布在唐家湾镇与前山街道的部分村落,但是口音比石岐话稍轻,但是这种方言只有村里头才能听到。克里斯的母亲正是珠海人,所以我也学到两句石岐话,为方言保护一下吧!

南番顺方言:因为今天的广州、番禺及南海无论从地理还是历史上看来都联结得非常紧密——广州、番禺、南海三个地名在历史上甚至代表的都是同一个地方,所以今天广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较接近,但顺德有不少字的发音跟其他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读[nɐp]而读[niːp];“吃饭”不叫“食饭”而叫“喫[jaːk]饭”。单是佛山市地区也有很多不同的方言,如石湾话、九江话、西樵话,主要是一些语音和用语的不同。顺德话(大良音)与广州话声调上的差异主要是粤语第四声的不同,顺德话的第四声调值是32(广州话的是21),较广州话为高。声母与广州话基本一致。韵母上与广州话不同的地方是比较零散:如“事”,顺德话[sü6],广州话[si6];“咸”顺德话[hem4],广州话[ham4](注:这两个第四声音调实际上也不同)。但近年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顺德话有向广州话靠拢的趋势,尤其韵母上更是如此,如“事”发成广州话的[si6],“咸”发成[ham4](声调仍为顺德话的第四声)。

湛江白话:湛江白话为湛江市流行的一种粤方言,以湛江中心城区白话(赤坎区、霞山区)为代表。湛江白话是19世纪末传入湛江的,清末,在法国租占广州湾后,城市快速发展,连近的广州府、高州府等地商人、居民纷纷到来这里经商及居住,便带来了粤语。抗日战争时期,广州、香港等地大批人士逃亡到赤坎,又进一步促进了赤坎粤语的发展。早期传入本区的粤语来自不同地区带有各地不同口音,历经百年,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了今天的赤坎城区白话,称湛江白话(包括赤坎、霞山区)。

湛江白话与广州话在造句方法上是一致的,基本无差异。但湛江白话较之广州话使用语气助词相对少些,同时因湛江白话与广州话习惯使用的一些语气助词、连词、介词、副词、否定名词等不同,所以在话语说法上有些差异。如广州话说:“敢做系唔岩架”,湛江话则说“敢做冇岩架(噶)”。广州话说:“巨黎左?唔系卦?”,湛江话则说“巨来咩?冇系啪(变调为35)?”。

四邑方言:四邑话,又称四邑方言,即粤语四邑片。传统上以新会话为代表;近代以来由于台山话(即新宁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台山话逐渐成为四邑话的代表。四邑话通行于广东省江门市(包括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鹤山市、蓬江区棠下镇,不包括蓬江区〈棠下镇除外〉,江海区【高新区】)、中山市古镇镇、珠海市斗门区等地。可分为新会话、台山话、开平话和恩平话、斗门话。四邑话是富有特色的语言,是粤语的一支,内部包括不少方言,不同方言间虽有口语差异,但大多数都能互相通话。

广府话和四邑话由于语音差距太大,一般说通用粤语(广州话)的南番顺人难以听懂,因此过去香港的四邑人一直保持与南番顺人不同的族群认同。四邑人于香港开埠初期即已到来香港市区工作,于族群内保持高度的团结,因此其语言得以保留。与其他族群一样,说四邑话的家族于1970年代开始因族群观念转淡而改说广州话。

高州话:高州话,又称高州白话,是粤语的一个分支语言,属粤语高阳片,也是高阳粤语的代表方言之一。高州话历史渊源深远。高州话为高州方言的其中一种,当地人称其为高州白话,高州话跟现在的广州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语调和很多口语跟广州话又有很大的区别。高州话并不只是高州地区的语言,它是以高州为中心的,包括高州市大部分地区、信宜市部分地区、化州市一部分地区(靠近高州)、电白一部分地区、阳江部分地区、云浮部分地区(靠近信宜)、湛江部分地区、广西部分地区(靠近茂名)。覆盖人口达到600万人口左右,在粤西地区是最具代表性的语言之一。

高州白话的标志性字——“【矛】“,就是广州话冇的意思。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广州话的“冇”的含义是:没有。“唔”的含义是:不。二者含义分界比较明确,而部分高州话人群在学广州话时比较难区分二者,只是根据高州白话句式直接改变“冇”的发音--mou,便以为这是广州话读法,其实不然。所以导致广州人误以为这些高州人是湛江人(湛江人“冇”字用法同高州话,但是湛江话“冇”发音同广州话,读mou不读mao),甚至闹出笑话。

肇庆话:虽然所有语音、词汇都在跟广州方言片靠拢,但在语调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语的特色。如阴平调的高降调与高平调有明显差别,阴入调须重读(调值与普通话第四声相近)。几乎无粤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懒音,如所有非[i]元音开头的字,均冠以声母 [ng] ,珂 [ngɔ1] ,矮 [ngɐi2] ,亚 [nga3] ,爱 [ngɔi3] ,恶 [ngɔk3] ; [n] , [l] 音分明。

主要特点: ①影母字多保留零声母读法,如亚[a3],爱[ɔi3],乌[u1],意[i3],乙[yt8]。 ②疑母洪音保留[ŋ]而细音多混为[j],如我[ŋɔ],勾[ŋau],疑[ji],月[jyt]。 ③阴平调的高降调与高平调有明显差别,阴入调须重读(高降),如肇庆话。 ④北部多数点无韵母[im][em][ip][ep],混入[in][en][it][et]。 ⑤声母基本保留[n][l]对立,但东部若干点趋向[n][l]合流。

阳江话:阳江话属于粤语的一支,为粤语高阳片。阳江话与高州话在声韵母系统有相通之处,但在声韵调组合上则有差异。阳江话的词汇保留了许多古代词汇,如在阳江话里“走”是“跑”的意思,“行”是“走”的意思,“渠”是指“他”。同时阳江话还保留了许多古越语词汇,如稻田或水田在古越语中称“那”,“那”字起首的地名即为水稻分布区。而阳江“那”字的地名很多,像“那龙”、“那洛”、“那栋”等;“洞”也属古越语地名,阳江有“随洞”、“儒洞”等;还有,猪圈称“猪騄”,柚子称“仆子”,青蛙称“蛤”等。

克里斯的老家是阳江的,所以我也懂点阳江话!

粤语还有很多方言,克里斯就不一一介绍了,希望大家对广东有更多的认识!

下一期讲下客家话,下一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