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 张浩 封面新闻记者 杨渝 实习生 胡鉴

前几年的铜梁区石鱼镇三和村,没有集体经济,谈不上任何集体收入,是名副其实的“穷村”。但去年以来,三和村通过流转撂荒地种植枇杷、水稻,并采用村民入股保障利益的方式增产又增收,让全村村民成功地走上致富道路。

“今年,我们村在撂荒地上种植水稻270亩,我们明年打算再扩大90亩,大家有没有意见?”近日,铜梁区石鱼镇三和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支书姚永国正和村民们商议来年扩大水稻种植规模的事宜。

聚焦三农农民科学种植枇杷(流转闲置撂荒地种枇杷栽水稻)(1)

姚永国告诉记者,去年以前,三和村没有什么集体收入,年轻人外出打工后,不少土地都闲置着,于是他便萌生了利用撂荒地,大力发展经果产业的想法。

2019年,姚永国在组织村民代表多方学习考察后,决定把首批流转的300亩撂荒地,全部种植上大五星枇杷。姚永国还带着村民代表到成都学习枇杷种植技术,并投入2万元购买了枇杷果苗。随后,又是聘请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确保枇杷长势优良;又是与电商企业合作,把枇杷远销到全国各地。

聚焦三农农民科学种植枇杷(流转闲置撂荒地种枇杷栽水稻)(2)

一年的辛苦没有白费,丰收的枇杷为三和村增收了23万元。尝到了甜头的姚永国决心今年继续大干一场。他带领村民们把全村的撂荒地又进行了整合,动员村民们全部种上优质水稻。

在流转土地过程中,如何保护群众的利益?三和村还发动农户以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实现农民变股东,收益按照“保底 分红”的模式进行分配。好的举措,得到了村民们积极的响应,很快村委会与有意愿的农户签订了合作协议。

聚焦三农农民科学种植枇杷(流转闲置撂荒地种枇杷栽水稻)(3)

目前,三和村第二批流转的270亩撂荒地,经过种植有机水稻,再加上流转的收益,270亩土地的纯利将达10.26万元。

此外,三和村还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型等新的方式,利用农村闲置小学、厂房等村集体资产,通过出租或入股等形式,实现由过去的“输血救助”向“造血自生”发展模式转变。

“我们将继续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坚定不移走“农业稳、工业强、商贸旅游活”的发展之路。”姚永国满怀信心地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