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点击「莞香花开」可快速关注

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在一轮轮的制造业变革中,

作为中国制造业重镇的东莞,

依然受到众多创业者和投资者的青睐。

最能够反映这点的,

也许不仅仅是创新聚集的产业,

而更多是东莞制造在传统行业的故事。

7月5日,《凤凰周刊》刊发

《平凡而传奇,源自东莞的中国制造》一文

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些东莞制造的故事

东莞第三大先进制造业(都说东莞制造牛)(1)

东莞第三大先进制造业(都说东莞制造牛)(2)

7月5日,《凤凰周刊》刊发《平凡而传奇,源自东莞的中国制造》一文

最贴近普罗大众的,是衣食住行。东莞制造,在这些传统产品的提供上展现了它迷人的一面。所有的故事里,核心都是人。从衣食两个行业涌现的东莞传奇,是这座城市发展的精彩写照。这些平凡的个人与一线的开拓者,创造了企业,打造了东莞传奇。

30年的糖果传奇

东莞第三大先进制造业(都说东莞制造牛)(3)

在食品领域,徐福记是东莞的一个精彩写照。

一代代中国人都熟悉这个品牌。徐福记由来自台湾的徐氏四兄弟于1992年在中国大陆创立,专注于生产经营糖果、糕点、沙琪玛、巧克力及果冻布丁等糖点休闲食品。

20世纪90年代初, “东莞徐福记食品有限公司”(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的前身)在东莞市投资创立。1994年,“徐福记”品牌注册诞生。自1998年来,徐福记在国内糖果市场上的销售额与占有率一直稳居首位。

东莞第三大先进制造业(都说东莞制造牛)(4)

徐福记的公关总监孙天珍说,当初选择在东莞建厂,是看中珠三角,看中东莞的地理位置,因为徐福记刚开始只是做来料加工,产品全部外销。

徐福记成为东莞的一张名片,这与东莞的崛起一脉相成。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经济起步于“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后来逐步形成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

东莞第三大先进制造业(都说东莞制造牛)(5)

2011年,徐福记决定与雀巢集团携手合作。雀巢公司出资110亿元收购徐福记60%的股份,实现强强联合,这一合作得到政府的支持。与徐福记合资之后,雀巢加大了对东莞的投入。

有趣的是,雀巢在中国的发展,也是起步于东莞。

1988年,雀巢公司和东莞糖酒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东莞雀巢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速溶咖啡及相关产品。雀巢是最早来东莞投资建厂的跨国公司之一。

东莞第三大先进制造业(都说东莞制造牛)(6)

雀巢落户在这里也是颇有渊源。雀巢的生产基地后来之所以落户到东莞,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雀巢认为当地政府可以从企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当时,雀巢来中国南方找地方建工厂,考察了好几个地方都不是很满意,因为在当地无法获得满意的原料。来到东莞后,当地官员很坦诚地提出,这里气候不适合种咖啡豆,如果需要靠近原料产地,可以帮忙联系云南方面提供咖啡豆的本地货源,这一下子就打消了雀巢方面的顾虑。

东莞第三大先进制造业(都说东莞制造牛)(7)

东莞的坦诚和为企业着想的做法打动了外商,赢得了雀巢的信任,雀巢最终选择了将工厂落户在东莞。东莞雀巢公司正式开始运营后,首先在云南开始了咖啡援助种植计划。到1997年,东莞雀巢咖啡生产厂已经可以直接从云南采购所需的全部小粒种咖啡豆。

除了区域性的优势以外,东莞政府的服务意识、其所打造的营商环境,均吸引了外商的入驻。无论徐福记,还是雀巢,后来的发展都受益于此。

近几年来东莞大力鼓励智能制造。自2014年9月至2017年底,东莞市政府通过实施“机器换人”和智能制造示范工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实现“减员、增效、提质、保安全”目标,产品合格率平均从86.1%提升到90.7%,单位产品成本平均减少9.43%,企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2.5倍。

东莞第三大先进制造业(都说东莞制造牛)(8)

“机器换人”可以规范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用人成本,对食品行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在更大程度上保障了食品安全。徐福记也顺应趋势致力于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改造,目前已有20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仅2014、2015两年,徐福记投入完工的自动化改造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20多个项目投入使用,如自动打蛋机、水平包装机、立式包装机等的升级换代节约人力200多人,产品合格率从99.5%提升至99.7%。

2017年2月10日,东莞正式发布《关于实施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全面提升产业集约发展水平的意见》。这份以市政府一号文形式下发的文件提出了20条具体的措施,以推动东莞实现“跨越生产总值万亿元”等目标。而徐福记,正是其中试点企业之一。

东莞第三大先进制造业(都说东莞制造牛)(9)

2017年,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徐福记迎来新物流时代,开通了中国第一列运输食品专列。如今,满载徐福记糖果糕点的铁路集装箱快运专列,驶出东莞石龙铁路货场,经过21个小时行程后,就能抵达目的地武汉。这趟由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联合开行的“徐福记号”货运专列,是全国首趟铁路食品集装箱快运专列。

事实上,从2013年出台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起,东莞市政府在每年年初都对外发布“一号文”,送出产业发展“大礼包”,连续五年的“一号文”全部聚焦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上。

而最近东莞因出台被誉为“莞版外资十条”的政策文件而再次备受瞩目。10条30项举措,涉及外资企业的用地保障、金融服务等十大方面,还安排3年共10亿元财政资金,奖励支持优质项目扩大在莞实际外资、进行研发创新等。此举受到业界的普遍欢迎,认为是东莞营商环境的又一次升级。

企业的创新发展以及地方政府的推动,让包括徐福记、雀巢在内的东莞食品品牌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作为,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服装产业:小镇走出大品牌

对于东莞很多本土民营企业来说,草根是他们最初的本色。然而,他们也是“东莞模式”的样本。

“以纯”就是如此。这是一家“草根”的东莞本土民营企业,却成为“东莞模式”尤其是服装领域的样本。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东莞虎门的服装服饰产业开始萌芽。最开始是虎门人从香港或深圳沙头角带回一些布料、服装、鞋袜及其它的日用品摆地摊,形成了虎门洋货一条街。

90年代初,虎门服装开始走上转型升级的发展轨道。1993年,虎门建成当时全国规模最大、最先进的服装批发商场之一—“富民商业大厦”(后更名为“富民时装城”)。此举将虎门早期临街依巷露天经营的商户集中到商场统一规模化经营,规范管理,并孵化出了多个东莞自主服装品牌。

东莞第三大先进制造业(都说东莞制造牛)(10)

进入21世纪,虎门服装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飞跃,由低层次的规模扩张到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由无牌、贴牌发展到自立品牌、创造名牌,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服装名城。

服装是虎门的眼睛,很多人最初通过服装产业来到虎门创业和发展,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而郭东林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与东莞众多民营老板一样,郭东林来自外地农村,因家里贫穷,没读完高中便辍学打工。被东莞制造和虎门服装的名气所吸引,郭东林于1997年来到虎门,进驻富民经营服装批发业务,因为这里是中国服装重镇,行业配套完整,更有利于将事业做大。

东莞第三大先进制造业(都说东莞制造牛)(11)

2000年,郭东林 “壮士断腕”,果断停止了仍然红火的服装批发业务,成立服装公司,全面推出“以纯”品牌,走品牌专卖之路。定位为年轻休闲路线并以款式多样著称的“以纯”品牌形象开始快速深入人心。

再后来,当批发业务利润空间变小,批发商纷纷转向专卖和特许加盟时,以纯又发挥先发做品牌的优势,致力于打造一个全国知名品牌。

2002年,以纯斥资500万元成立了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所有原料、衣物都需通过检验测试,符合国际标准才能投入生产和销售。之后的连续数年又多次投巨资进行检测中心升级,并于2014年通过国家实验室CNAS资格认证。这为以纯的国际化征程奠定了基础。

业界评价,以纯是东莞模式尤其是东莞服装产业升级的样本之一。它的成功,也是东莞在制造业的辉煌和困境中不断创新和突破的样本。

“以纯”能有今天的辉煌,既得益于当地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培育和扶持。

“以纯”正是诞生于有“服装品牌孵化器”之称的虎门富民服装城,这里孕育了很多日后的优秀品牌。在富民最开始做批发生意的“以纯”,一个仅仅17平方米的小档口,一天最多却可批发七万多件衣服。而现在的以纯已在全球开设了超过6000家服装专卖店,以自有品牌销往世界各地。

东莞第三大先进制造业(都说东莞制造牛)(12)

一年一度的虎门服装交易会,给了以纯崭露头角的平台。第二届服交会上,虎门镇为全力扶持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推出了虎门最早的7大品牌,“以纯”品牌便已跻身其中。1999年的服交会上,“以纯”不再接单而是专门租了10个展位做宣传,这标志着“以纯”借助服交会平台实现从批发到特许专卖的战略转型。郭东林曾说,他感激虎门服交会,对以纯当初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东莞第三大先进制造业(都说东莞制造牛)(13)

东莞是一块创新创业的福地,在这块土壤上拔地而起、发展壮大的企业数不胜数,以纯只是其中一个代表。多年来,在政府的引导和培育下,虎门服装服饰业呈现出集群规模庞大,产业配套完善,市场体系成熟,品牌高度聚集,辐射能力强劲等特点。截至2017年,虎门有服装服饰生产加工企业2200多家,年工业总产值约450亿元,年产服装约4亿件(套),年销售额超900亿元,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的网上销售额约415亿元。

郭东林曾感慨地说,没有改革开放,他无法走出乡村;出来打工,他才有了奋斗的机会。

“东莞制造”的传奇故事背后,是一座城市的传奇,是一座城市营商环境和政府持续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故事。而这一传奇,还将继续。

素材来源:综合《凤凰周刊》、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