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10月30日,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巢马城际铁路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南主塔下横梁混凝土浇筑全部完成。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促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图为施工人员在进行浇筑作业。 过仕宁摄(人民视觉)
中国有多少“大城市”?哪些城市刚刚加入这一行列、又有哪些城市即将跨入?
近日,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以下简称《分县资料》),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亮出了一份“进度表”。《分县资料》显示,按照现行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全国共有105个大城市。
105个城市城区人口超百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国共有691个城市,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97个、县级市394个。其中有多少能被称为“大城市”?
按照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城市类型按城区常住人口划分。其中,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上述城市均属于大城市。
随着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速,越来越多的城市跻身大城市行列。《分县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05个大城市,包括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14个Ⅰ型大城市以及70个Ⅱ型大城市。上海、北京、深圳这3座超大城市位列前三位,其城区人口分别为1987.3万人、1775.2万人和1743.8万人。
看分布情况,东部地区大城市最多,共54个;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有21个,东北地区有10个。各省份中,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全国30个省区市均有大城市分布;江苏省最多,有11个大城市,广东省和山东省各有10个。
专家分析,近些年大城市人口增长主要源于人口迁移,而非人口自然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人口流动日益活跃,2020年全国流动人口达3.7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6.6%。2010年至2020年,主要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加大,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人口分别增长35%、12%和7.3%。 户籍制度方面,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基本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有序放宽落户条件,进一步推动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经济发展也推动了大城市的形成。从105个大城市的名单看,大城市数量最多的江苏、广东、山东三省在地区生产总值方面也位居全国前列,《分县资料》中的城市城区常住人口排名也和2021年全国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排名高度重合。
大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日益突出。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国已总体确立包括19个城市群和2个城市圈在内的“19 2”城市群布局。在长三角地区,上海作为核心城市带动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五大都市圈共同发展,形成一批活力足、发展快的大城市。
大城市“俱乐部”扩围有基础
下一步,大城市“俱乐部”还有望迎来哪些新成员?
《分县资料》显示,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区常住人口逼近百万大关,包括河南省安阳市和平顶山市、浙江省嘉兴市、云南省曲靖市,其城区人口分别为99.1万人、99万人、98.8万人和97.2万人。
多位专家认为,总体看,中国大城市名单继续扩大有基础。
在就业方面,大城市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着更多劳动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就业人员保持增长态势。2021年,城镇就业人员总量达到46773万人,城镇就业占比达62.7%。《分县资料》也显示,在105个大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各行业门类吸纳了大量16岁以上人口就业。
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部分领域基建适度超前,为培育更多大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2021年年末,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24万平方公里;城市供水、燃气、管道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9.38%、98.04%、79.84%。
城市之间更加通达。2021年,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0万公里,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9万公里,对2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8%;定期航班通航机场248个,覆盖92%左右的地级市。
未来,各大城市之间的连接将更通畅,重点城市群“枢纽 通道”综合效应也将得到充分发挥。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京津冀城市群已基本形成“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持续完善;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虎门二桥等工程建成通车后,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形成“对内主城市1小时通达,对外连接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的放射型通道格局。
不过,在人口、经济体量持续增长的同时,大城市建设发展也面临人口结构等考验。《分县资料》显示,不少大城市已不同程度迈入老龄化社会。例如,北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52%,上海为16.28%,天津为14.75%。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一个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即进入老龄化阶段,超过14%属于中度老龄化。提升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正成为许多大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4个县级市成为Ⅱ型大城市
面对大城市“入场券”,不少县级市、县城“跃跃欲试”。
截至2021年底,中国有392个县级市、1482个县城,其中县城总人口达到1.39亿人。随着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经济规模可观的县级市、县城。《分县资料》显示,全国已有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超100万人、成为Ⅱ型大城市,包括江苏省昆山市、福建省晋江市、浙江省慈溪市和义乌市。其中,昆山城区人口达141.43万人,义乌城区人口达118.42万人,慈溪城区人口达106.19万人,晋江城区人口达101.25万人。
县级市何以跻身大城市“俱乐部”?
城市体量迅速增长的背后是大量的流动人口。《分县资料》显示,进入大城市行列的4个县级市常住人口中户口登记地在省外的人口均超过70万人。其中,居住在昆山的省外人口达78.3万人,义乌为88万人,慈溪为77.8万人,晋江为70.3万人。专家解释,产业集聚带来了可观的就业岗位,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务工、经商等,推动了相关县级市人口规模快速扩张。
县级大城市不仅人口规模大,也是经济强县。记者了解到,上述4个县级市在2021年中国地区生产总值十强县中分别位列第一、第四、第六和第十,区域经济发展各有特色。其中,昆山地区生产总值已连续多年位居县级行政单位之首,有“中国第一经济强县”之称;浙江义乌是国内外驰名的小商品生产和销售基地,被誉为“世界小商品之都”;浙江慈溪、福建晋江则分别在家电、制鞋等领域实力雄厚。
尽管如此,与“明星”县域相比,更多的县级市和县城发展仍有局限。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县级市和县城发展总体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较弱。针对相关短板弱项,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已于2020年印发《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提出17项建设任务。今年5月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专家预计,更多城区人口较多的经济强县有望进入大城市行列。其中,浙江省瑞安市城区人口已达97.9万人,江苏省江阴市和常熟市分别为83.6万人、82.9万人,已接近Ⅱ型大城市门槛。未来,县级市、县城将继续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在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主动承接人口的同时,更多吸纳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持续发挥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本报记者 汪文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1月02日 第 11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