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日本的妖怪文化,你首先会想起什么?是游戏《阴阳师》里的各种式神,还是漫画《夏目友人帐》里的可爱妖怪?
如今,与妖怪传说相关的漫画、影视和游戏吸引着大众的注意力,以妖怪为主题的艺术展览也层出不穷。但相信大多数人都未曾对妖怪艺术起源和发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
日本的妖怪文化最初源于人们对于自然的恐惧与崇拜。
早在日本诞生之初,人们便对自然界蕴含的神力饱含敬畏之心,也学会了利用鬼怪和妖物的蛛丝马迹来解释在这个四面环海,内陆遍布山丘丛林的岛屿上发生的不可思议的事件。
平安时代,随着《今昔物语集》等传说故事集在民间广泛流传,妖怪不再仅仅与自然世界联系在一起,而是成为了信仰的真实写照。人们坚信人鬼共生,妖怪在暗处与人类日夜相伴,世间发生的一切异象,都是鬼神所为。在当时,众多传说和故事已经植根于人们心中,但对于妖怪形象的具体描绘仍然寥寥无几。直到室町时代,各式各样的妖怪形象才开始与历史事件、宗教故事等传统题材一起出现在纸质绘卷中。 传说日本最早以妖怪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是土佐光信的《百鬼夜行绘卷》。在这幅绘卷中,画家描绘了百鬼夜行的最初形态——付丧神,也就是那些被人类遗忘或丢弃的物品变为妖怪的故事,初看似乎恐怖阴森,但细节中不乏可爱之处。在日本,古时的人们认定万物皆有灵,那些被人类抛弃上百年的家用器物的灵魂会纷纷抹去原本的面目,长出上肢和下肢,化身半物半妖的模样,在夜晚的街巷间游荡,恐吓路过的人类。而当太阳升起时,它们便销声匿迹。有人说它们返回了异界,有人说它们即身成佛,真相众说纷纭。到了江户时代,商业的兴盛让“町人文化”得以迅速发展,普通民众对于艺术观赏的需求日益高涨,浮世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百鬼夜行
浮世绘中“浮世”二字起源于佛教,本意为虚无缥缈的人世间,后被引申为平凡生活之意。随着彩色木板印刷技术的进步,浮世绘从最初的的墨摺本发展到丹绘、漆绘等多种形式,画作题材也不局限于历史宗教中的人物,而是多以普通人为主角,包含社会时事、民间传说、山川景物等众多主题。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随着中国文化的传入和《百鬼夜行绘卷》等妖怪艺术的影响与启发,众多浮世绘画家创作出了大量妖怪浮世绘,让原本只流传于街谈巷说,身影飘忽的妖怪们,在众多经典画作中渐渐显现出了血肉丰满的原貌。与欧美神话中妖怪们的邪恶形象不同,日本画家笔下的妖怪似乎并不那么正邪分明,既有奇诡恐怖的怪力恶灵,也有萌力全开、喜欢恶作剧的可爱小鬼。浮世绘大师鸟山石燕便是众多画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这位著名的妖怪画师承袭大和绘中“狩野派”的画风,倾其一生完成了《画图百鬼夜行》等四册妖怪图鉴,描绘了共计207位妖怪的经典形象,令散佚在典籍里的妖怪集结一体,开启了日本妖怪艺术的新篇章。鸟山石燕笔下的妖怪不仅姿态生动传神,刻画细致入微,更有习性、特点和背景详细记录,其中如长着尖利鹰嘴的“天狗”,细长脖颈的“飞头蛮”,长着九条尾巴的白狐“玉藻前”等妖怪的形象与故事纷纷被后世画师沿袭,直到当代的绘画、影视和游戏中仍有迹可循。同样在江户时代,民间兴起名为“百物语”的怪谈游戏。在夏天的夜晚,人们齐聚在同一间暗室内,点燃一百盏蜡烛,开始轮流讲述妖怪传说,每讲一个便吹熄一根,若有人吹熄最后一根蜡烛,就会引来真正的鬼魅。随着游戏形式的演变,“百物语”逐渐植根于文学与艺术作品中,收集着“某地有这样的传说”“曾听某人说过的故事”等参加者的所见所闻:越来越多的人发挥想象力,为传说中的鬼怪赋予人类独有的个性色彩,并以难以复制的真实感吸引着大众的目光。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以《百物语》为题材创作了五幅浮世绘,其中《阿岩》讲述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武士的女儿阿岩嫁给浪人伊右卫门。伊右卫门是一个无情阴毒的人,他背叛家主,杀害岳父,为了荣华富贵,抛妻弃子,听任新欢毒害阿岩。被毁容的阿岩得知丈夫迎娶新妇,悲愤地自杀。在歌舞伎《东海道四谷怪谈》中,作家为阿岩创造了一个死后化为怨灵,令陷害她的人相继离奇死去的结尾,为故事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葛饰北斋选择以歌舞伎剧本为基础,将文字故事改编为浮世绘,或许是因为显示因果报应的结局迎合了民众的心理。这也证明随着时代的变化,妖怪绘作不仅仅是民众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担起了针砭时事、反映社会不良风气的重任。在葛饰北斋之后,歌川国芳、月冈芳年这对师徒也创作了一系列传世之作,让妖怪浮世绘以更为新颖的形式深入人心。 歌川国芳师从歌川丰国,是浮世绘歌川派晚期的大师之一。他擅长武者绘,历史画等题材,以充满讽刺精神的画风,天马想空的作画思路而闻名,被世人称为“戏画大师”。与此同时,歌川国芳也是首位将西洋画技巧引入浮世绘的画家。在《相马旧王城》中,他在泷夜叉姬与大宅太郎光圀的战斗场面中运用了解剖透视法,对泷夜叉姬召唤出的巨大的怨灵进行了精确的描绘,以充满力量的造型和突破浮世绘框架的构图,为观者带来了极其震撼的视觉冲击。 歌川国芳的徒弟月冈芳年被称为“最后的浮世绘师”,他继承了国芳的绘画风格,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浮世绘,先后发表《和汉百物语》《新形三十六怪撰》等妖怪绘集,让原本只描绘妖怪形象的传统浮世绘向专门讲述故事的“物语绘”方向发展。 《和汉百物语》发表于庆应元年(1865),时值幕末,月冈芳年更注重在画作中展现社会时事,通过妖怪反映了动荡的社会状况和战争背景,而成于晚年的《新形三十六怪撰》题材均取自经典民俗传说。他在典籍、诗歌和画本中广泛取材,让妖怪绘回归本心,在具有近代风格的构图中弥漫日式绘画特有的物哀气氛,让那些古老的故事焕发出如梦如幻般的崭新色彩。芳年之后,妖怪浮世绘逐渐衰落。在当代,它们转变为漫画、影视、游戏等现代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有水木茂、楳图一雄和伊藤润二等漫画大师接过古人的衣钵,在画作中重塑妖怪形象,让那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妖怪传说绽放出不一样的魅力。如今,我们回顾那些精美绝伦的浮世绘作品,回望人类与妖怪共存的时代,不由赞叹浮画作的精美以及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同时品味那些鬼魅传说背后的人间万象,与游走于山林野寺中、街头巷尾处的异界生灵再次相逢。在《日本的妖怪》一书中,法国知名学者布里切特·小山-理查德汇集二百余幅古今艺术大师所绘的经典妖怪画作,以当代视角幽默解读日本画家笔下的众多妖怪故事,探寻那些神奇生物的雏形与演变,如同充满想象力的妖怪艺术百科,带你走进独一无二的日本妖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