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题目下方平江乡友网,为您推送平江各类历史文化资讯

敲锣打鼓玩龙灯 锣鼓喧天话龙灯(1)

作者:李 锋

“龙来喽,龙来喽,快来看龙哦!……”我和弟弟躲在一块大青石后面,侧耳听到一阵阵逐渐清晰的“咚咚锵”锣鼓声后,飞速地向小伙伴们跑去报信。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我,生活在湘鄂交界处的张师山脚下,那时候的农村根本没有多少文艺节目可以欣赏,年头至年尾最盼望的莫过于山外正月里才来一次的龙狮表演了。

喝杯茶的工夫,一支黄龙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沈家屋场。穿戴整齐的大黄服装,头缠白色毛巾,腰系鲜红丝带,脚踏当时流行的“解放”牌土黄色胶鞋,加上参加舞龙表演的都是二三十岁的精壮小伙子,不由惹得年轻的姑娘们无限遐想。再往细处瞧,嘿嘿,这是一支装备齐全、训练有素的龙队。金黄的龙身长达十几丈,共有十三耙,这可是印象中最长的龙身了。两人抬的大牛皮鼓在汉子们孔武有力的打击下,发出有节律且浑厚的“咚咚”声,而两位老人抬的大铜锣相对轻松一些,“嘭——”,大锣只在每组节奏的末尾应和一声,儿时搞不清这是为何,现在看来,这锣声相当于伴奏中的低声部。最精彩的当属观看打击乐中的马锣,其中心地位突出,无论行走或坐着时打击,均须抛向空中而后击之。锣声与众不同,古朴悠长、地方韵味极浓。也见过几回抛锣人没有接住马锣直接砸在地上击起一阵尘土的窘况,惹得男女老少哈哈大笑。

敲锣打鼓玩龙灯 锣鼓喧天话龙灯(2)

偌大的龙队徐徐地进入拥有四进身的祖堂屋,在屋场里最具威望的丙爹的指引下,开始挨家挨户地“串门”,也就是拜年的意思,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家会燃放鞭炮来接待龙队进门,以图吉祥如意。这龙进屋也有讲究,先要靠东边进到处在最上重的列祖列宗牌位前拜祭一下祖宗,然后再一户不漏地打转,否则“接封”的人是收不到钱的,弄不好还会惹起老屋人的不满。

开始是悠长的“打锣腔”,待龙队转完所有人家后,节奏倏忽间转换成骤雨点般激越的调子。“哦嗬——”随着舞龙汉子们一声声高亢激越的呐喊声,正式的舞龙表演开始了。在“招珠人”灵活手势的指挥下,起初是“龙搅水”“龙钻圈”“画眉跳涧”“天龙下海”,然后是表演各种高难度的拼字拼图造型表演,也是最能显现龙队实力高下的地方。如“二龙戏珠”、“喜鹊搭桥”、“凤凰展翅”、“三星拱月”、“麒麟送子”、“四季花开”、“五龙奉圣”、“五子登科”、“五福临门”、“七层花楼”、“七龙上水”、“八龙朝阳”、“八仙庆寿”、“九龙出水”、“观音坐莲”、“太极图腾”等等,不仅名字美,舞出的图案造型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听老人们介绍,一般的龙队也就表演个“天下太平”,再难一点的就数“国泰平安”“风调雨顺”。总之,都是送喜送福的吉祥图案。整套动作粗犷有力,刚劲简炼,以翻、盘、腾、越为主,也有盘花造型,称为织格子。据说南江石浆一带的龙舞,翻滚十分精彩,圈挽得很高很圆,可连挽数十回合。难怪我们南江人称舞龙为“耍龙”,真个“耍”字了得!

待耍龙人一番天旋地转、呼风唤雨般激情表演后,中场需要一个休息调整的时段,这就进入了所谓的“喊彩”环节。但见那喊彩人非同一般角色,大都由龙队里具有一定老书底子的学究且声音哄亮之人担任,也有直接由接封人兼职的。一身干净整齐的“民警蓝”装束,有的还脚蹬一双当时极为少见的油光滑亮的牛皮鞋,胸前斜挎着一只流行的黄帆布袋,敞开双手双脚,手拿一本崭新的“工作笔记本”,等锣鼓声、吵闹声喧停后,拿腔捏调地喊开了:

“瑞物下天堂,庆贺君家百事昌。贺寿寿如彭祖,贺福福比汾阳。贺生财日进万两,贺添丁麟趾呈祥。贺田地收成万担,贺屋宇富丽堂皇。贺生意财源滚滚,贺工作业绩辉煌。贺长者健康长寿,贺幼者奋志书堂。自从草龙庆过身,满门发达万事兴。”这是包罗万象的《贺满门》,中途每喊完一句,“招珠人”还要和一句“是啊!一定的啊!”,以完整相合,一般采用巴陵话腔调,听来满是乡语乡情,让人倍感亲切与鼓舞。

倘若遇上屋堂里有特定的大户头、党员干部等国家公职人员,或有诸如升学、新婚、添孙、过屋、新张等喜事,那是一定会进行“菜单式”道贺取钱的。如《贺干部》:瑞物下天庭,特来庆贺某老是能人。读书满腹,学识过人。德才兼备,远近驰名。品隆山岳,望重乡邻。在家乐施好善,从政公正廉明。深得人心办实事,以身作则树典型。上级领导信任,广大群众欢迎。自从金狮庆过身,事业辉煌步步升。

那时节,白天除了耍龙外,天一摸黑,还会有狮子队和花灯戏队进村表演,老百姓管白天耍狮子的叫“鸡毛狮子”。小时候我就见过几回,不知为何取这称呼,大概是讥其没有花灯、嗡琴相伴吧。喊彩人喊过后,遇上被贺人正巧也是个熟读诗书者,一定会对等“复彩”几句,以表感谢与谦虚之意。当然,龙灯队也是有备而来的,且听一段复彩词:爆竹打得烟雾沉,特为庆贺进府门。自笑狮灯不成看,玩耍二字莫认真。既蒙先生来过讲,都是义气待乡邻。自古钱财如粪土,仁义个个值千金。一贺君家添寿福,二贺君家发人丁。三贺君家多五谷,四贺君家积现金。五贺大厦连连创,六贺工作步步升。七贺商务多发达,八贺手艺更高明。自从草灯庆过身,大家共乐太平春。我亲眼见过来来回回“复彩”几次的,但无论是水平较量还是戏耍,都不会伤对方“和气”二字,又是大年大节,谁都愿意讨个好彩头。

玩龙队伍一般每天要玩过几个村子,几十里路程,翻山越岭,十分紧凑。等到玩完一个屋场,便会迅速进入另一个屋场。每到这时,大伙儿总是要目送到队伍看不见为止。还有意犹未尽的孩子家和青年人会一路追过来,再看看龙队还有什么精彩的节目。到了中饭时节,就会在头几天已经联络好吃饭的人家原地用餐和休整,名为“下参条”。一般都是与龙队里的头首沾亲带故的,加上龙队本身是个重体力活儿,因此招待上也是大鱼大肉,务必尽好地主之谊。当然,龙队也会在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点钱来,作为伙食补助。

“三年狮子九年龙。”说的是玩龙舞狮同一队伍必须有一定的间隔期。值得庆幸的是,现在人们的生活即将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根本不愁衣食,也就是说龙灯队不必受此限制,年年春节都可以尽兴表演一番。在平江县南江地区,今年的4月24日,道历4713年,正值中华人文始祖伏羲诞生的古历三月十八,民间自发组织了第三届伏羲文化艺术节黄龙大汇演活动。来自板江、大洲、昌江、冬塔、虹桥等地的24支龙队,近500名舞龙队员共同在伏羲文化广场大理石雕像前举行了集体祭祀活动,在喧天的鼓乐声中供三牲、读祭文、拜祖先。接着,24条黄龙首尾相连组成一条蔚为壮观的巨龙,上下翻飞,穿行在小镇主要街道,一时间小镇真可谓是“龙满为患,人车不流”,有的人甚至还爬上了屋顶观看。实为近几年规模之最,引得湖南经视在内的省内外媒体高度关注。

特别一提的是由昌江文化活动中心表演的伏羲八卦竹龙舞,更是分外夺人眼球。18名女队员分别举着刻有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符号的龙耙,她们戴草环,披长发,着草裙,打赤足,打扮成上古人的形象,以纪念伏羲发明的八卦阴阳文化。据说,用于竹龙表演的材料全部来自附近的天岳幕阜山中,扯来虎耳草作头饰,砍来多年生长的烟竹作龙身,真可谓是原汁原味,听说该项目目前正在准备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未完待续)

(作者系板江乡观音阁小学校长)

往期导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 平江乡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