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酷暑、战热浪、一身油、一身汗......用这些词语来形容广东电网江门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副主任冯普俊的日常工作再合适不过了1991年,冯普俊参加工作,从一名变电试检班班员做起,在基层一干就是25年凭借着“孺子牛”般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冯普俊一步一个脚印,如无花果般默默成长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从一名只有中技文化的普通工人,成为了一名拥有本科学历的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技术骨干,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工匠精神ppt讲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工匠精神ppt讲解(工匠档案编辑8步法)

工匠精神ppt讲解

案例标题:“一吻即合”的“焊匠”冯普俊 个人简介:

顶酷暑、战热浪、一身油、一身汗......用这些词语来形容广东电网江门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副主任冯普俊的日常工作再合适不过了。1991年,冯普俊参加工作,从一名变电试检班班员做起,在基层一干就是25年。凭借着“孺子牛”般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冯普俊一步一个脚印,如无花果般默默成长。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从一名只有中技文化的普通工人,成为了一名拥有本科学历的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技术骨干。

40岁出头的袁志刚是公司机电装备事业部的一名机修钳工高级技师。在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能够被称为“大师”的人少之又少,“大师”代表着很多东西,能被称为“大师”的人通常要技艺精湛、业绩斐然,而且要爱岗敬业、德才兼备等等。尽管众多荣誉加身,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追求,在钳工岗位上始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精彩故事:

20余年如一日,学习永不止步

25年前,冯普俊只是一名普通的变电试检班班员,而现在,他早已成为了江门供电局“双高”技师(即变电检修高级技师、电工高级技师)。在冯普俊看来,自己取得的这些成绩,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坚持对新知识的不断学习。

从变电试验班第一个岗位起,冯普俊就从学习设备原理、结构开始,白天与同事一起工作,晚上自己研究消化知识。“车间是学习的最好地方。”冯普俊告诉记者,在工作初期,为了吃透书上关于设备构造和原理的讲解,他卷着铺盖,在车间一睡就是3年多,把退运的设备拆了装、装了拆,熟练得蒙着眼10分钟也能安装一台少油开关。但就在不断的工作中,冯普俊也渐渐发现,理论知识不足的瓶颈效应逐渐暴露出来。于是,他参加了华南理工大学的函授班,继续加强理论知识、提升技能水平,逐渐培养系统思维。

这样的成绩并没有让冯普俊满意,他告诉记者,近几年设备逐渐更新换代,在这样的形势下,单一的检修知识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冯普俊开始加强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应用化学及机械工程等知识的补充,提倡从运行环境、自身设计、制造材料等全方位分析设备。冯普俊告诉记者,现在,许多年轻的员工很少有吃透设备的决心,常常把自己没法解决的问题定性为设备固有缺陷。“我认为,作为电力工人,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找出依据,提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是电力工作人员应尽的职责。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唯有扎实基本功,不断学习钻研。”冯普俊说。

妙手回春,挽救“绝症”设备

电焊是变电检修工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易学难精,但冯普俊却能在2毫米的薄壁上焊补设备缝隙,并能精准控制焊枪火焰,经常一次性吻合,不仅分毫不差而且没有焊渣(俗称“毛刺”)。在江门供电局流传这样一句话:“即使把冯普俊的双眼蒙起,他十分钟也能组装出一台10kV少油断路器”。

而面对别人认为修不好的设备,他也常常能对症下药,“妙手回春”。冯普俊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变电检修工,自己对机器和设备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面对“生了病”甚至得了“绝症”的设备,自己就如同患上了“强迫症”,不将其修好或者找出问题的根源誓不罢休。

早在2001年,位于台山的110千伏海宴站有载调压开关出现了故障,设备经过多次检测和维修,最终被生产厂家判了“死刑”,称里面的转动弹簧发生了不可恢复的弹性形变。面对这样的答案,冯普俊却在心里打了个问号,如果真的那样,断电怎么会均匀而且规律呢?他觉得厂家的结论下得太早,经过反复拆装,他终于发现了故障所在,原来是螺丝太长提前短接了,他马上换了短几厘米的螺丝再做实验,设备终于恢复正常了。这个故障的解决,更是大大提高了台山西南地区的供电质量。

正是凭着这股倔脾气,多年来,冯普俊累计改良过60多种设备,发明了20多种检修工具,大大提高了检修效率,经济效益已超过一千万。他告诉记者,作为技术人员,就要沉得下心,要努力增强自己“吃饭”的能力。只有对设备的“不足之处”了如指掌,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别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巧手配钥匙,名师出高徒

袁志刚有一项绝活令人称奇,那就是“巧手挫配钥匙”。他可以仅凭一把小锉刀,看上一眼原装钥匙,就能在一分钟内挫出来一把钥匙,并且无需试验,便可一次性打开挂锁。想必很多人还不知道,其实钥匙和锁之间只允许有两根头发丝的误差。这项绝活考验的就是判断和功力。该项绝活在原中国南车2014年第八届职业技能竞赛现场进行展示,并被评为南车绝技绝招。

他编制的“数控立式磨床磨头修复与调整操作法”,用于指导磨床磨头轴承调整,操作者只需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就能准确的消除轴承间隙,一次调整到位。该操作法同样获评原中国南车绝技绝活和知识工程项目一等奖。

虽然手有绝活,可是他从不保留。相反,他积极参与师徒结对活动,尽心尽力地帮助每一个有求知愿望的青年员工。他对年轻人说:“技艺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日复一日钻研思考,一点一滴总结感悟,等到将技艺磨练成自身的条件反射,那才真的算是学有所成了!”

多年来,他总是坚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开展技能培训教学。他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培训班学员。通过教学互动,让学员明确自身不足与发展方向;进行专业辅导,帮助他们突破个人技术瓶颈。2016年首届中车职业技能大赛中,他负责培训指导的三位员工分别获得铁路车辆机械制修工第一、三、四名的好成绩,团队获得一等奖。

以他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后,袁志刚在技艺指导和传授方面更下功夫。对新进公司大学生,他亲自传授技术,带领他们到现场观看、分析故障原因。业余时间总是在车间内手把手教他们修理工艺和办法,使他们较快地适应技术岗位,独立开展工作。刚进单位工作一年多的徒弟在他的帮带下,在公司职业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中级钳工第一名、第二名,高级钳工第五名的成绩,并被选拔参加常州市级比赛。

在“名师带徒”活动中,袁志刚和工作室的同事共带12位徒弟实施在岗实践和定期培训。近年来,12名徒弟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10篇,获得专利10余项。其中,2人获全国技术能手、2人获江苏省技术能手、3人获常州市技术能手,4人获钳工高级工证书。

28年行走地球3圈多巡查

王庭虎1988年来到巴山铁路,赶上了铁路发展最快、跨度最大的时期:钢轨型号从43轨到50轨、60轨,越来越高级;单轨长度从12.5米到25米、跨区间全无缝轨,越来越长;轨枕从木枕到69型、二型、三型灰枕,越来越大;列车时速从50公里到60公里、140公里,越来越快……每次提升,都对养护的要求越来越精准。

“巴山铁路做到了38年零事故的全路最高纪录,凭什么?招术就是巴山精神,它培养了12个省部劳模、百名各级先进,全国劳模王庭虎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像道钉一样扎根巴山28年,做了16年的工长。”西铁局安康工务段书记谭宗林告诉记者。

有人算过,王庭虎巡查线路,每巡查一遍弯腰1.1万次、记录1.1万个数据、检查几十万个道钉和扣件,28年来,这些重复动作都是天文数字。其中,仅行走的线路超过1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圈多。通过这些单调重复的劳动,他和工友们消除安全隐患2819起。

个人画像:

国家电网技术专家张勇

使命:让变电所无人值守

角色:电力行业里的专家

理念:勇于创新敢于挑战

能力:继电器保护正确率

行为:熟读3000多份图纸

环境:去基层最苦的地方

成长路径:

国家级技能大师许君锋

清晰“晋升路”,树立“择一事终一生”的追求。

建立“梯度田”,明确“干一行专一行”的导向。

规范“刻度尺”,严格“偏毫厘不敢安”的要求。

烧好“成才炉”,练就“千万锤成一器”的品质。

个人荣誉:

多年的辛勤耕耘,冯普俊也获得了满满的荣誉:2010年5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3年7月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多年来,袁志刚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技术状元、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中车集团公司技术标兵、高铁工匠、戚机工匠等多项荣誉,是中车资深技能专家,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一句心得:

“干我们这一行,最主要的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努力,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才能真正培养出有本事的技术骨干。”工匠冯普俊

“技艺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日复一日钻研思考,一点一滴总结感悟,等到将技艺磨练成自身的条件反射,那才真的算是学有所成了!”工匠袁志刚

工匠点评:

王修彪在维修工作这个普通岗位工作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多次提出并实施了较多技术改革,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公司设备运行成本和能耗,为公司设备正常运转奠定了坚实基础。王修彪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从初出茅庐的技术青年,到技艺精湛的钳工大师,再到传经授艺的带徒名师,袁志刚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始终执着追求,用行动生动地诠释着“大师”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