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三农,感悟中国"

点击上方"三农中国"可以订阅哦!

近年来,贵州省黔西县坚持石漠化治理、生态建设、产业培育三措并举,整合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在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种植经济林的同时,重点培育以李子、猕猴桃等为主的绿色产业,实现了扶贫开发和石漠化治理同步推进,演绎出一幅“石山变林园、满山是产业”的生动景象。

贵州省黔西南州石材产业发展规划(贵州黔西县演绎)(1)

初冬时节,走进黔西县绿化乡石桐社区,成片种植的富硒脆红李映入眼帘。田地里,十多名群众正在给果树修枝,忙得不亦乐乎。热闹的场景似乎很难与这里曾经的穷苦面貌联系到一起。

村民:“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石旮旯里刨包谷,哄饱肚皮不赚钱。”这是绿化乡原来的一个顺口溜。我们这个地方,以前都是种玉米,一亩地就几百块钱,说实话太贫穷了。

据返乡创业的彭勇介绍,几十年前的绿化乡土地严重石漠化,村民连温饱都成问题。80年代,他就背井离乡外出创业。2015年,彭勇回到村子流转土地,一口气建了800亩的富硒脆红李实验基地,带动周边243户村民种植富硒脆红李1500亩。

村民彭德志:我的15亩是买了一万块钱一亩,一家人也就是10多万。之前我们这个地方种玉米,经济作物就是烤烟,解决温饱都还有点困难。现在的话,这个收入大家都还是基本上满意了。

据了解,石桐社区脆红李保守估计每亩产量可达6000斤,市场批发价在10元/斤左右,通过电商平台远销香港、深圳、北京等地,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而且还成为当地治理土地石漠化的一剂良方。

贵州省黔西南州石材产业发展规划(贵州黔西县演绎)(2)

有了石桐社区的成功经验,绿化乡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全乡发展富硒脆红李为主打,猕猴桃、辣椒为辅的绿色生态农业,把石漠化治理扩展到周边的四方井村、湾箐村、大海子村、小海子村,2018 年全乡种植了脆红李 1.5 万亩。

沿着四好农村硬化路一路前行,穿过茂密丛林,便到达花溪乡沙坝村,这里的村民同样因为一棵棵果树走上了致富路。一谈起村里近几年的变化,52岁的脱贫户龙生勇就特别来劲儿。

龙生勇:以前我住的是茅草房,下一场雨的话泥石流,一年最多是5几百块钱的收入,现在植被恢复了,山清水秀,在合作社打工,加上养蜂,我一年还可以挣到一两万块钱。

贵州省黔西南州石材产业发展规划(贵州黔西县演绎)(3)

穿梭在沙坝村的乡间小道,行走于田间地头,干净明亮的路面、广场上的健身器材一应俱全,猕猴桃、青脆李等果树分布在马路两旁,各种野花开遍山野,自来水管通往家家户户……如今的沙坝村俨然一副美丽乡村的面貌呈现眼前。然而,30年前可不是现在这般光景。

沙坝村脱贫攻坚大队长穆勇:“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门全靠走,吃水几里路,家无半亩田,住的是土坯房,山间种玉米,吃饭全靠天。”这是以前我们沙坝村的真实写照。

穆勇说,30年前,因为开荒种地、乱砍乱伐,沙坝村在冬天看不见几片树林,基本都是光头山,森林覆盖率仅为20%,直到2016年贫困发生率仍高达21%。经过30年的生态修复和几次退耕还林,沙坝村累计封山育林5000亩,全村现有林地面积10264亩,森林覆盖率达80.5%,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沙坝又回来了。

贵州省黔西南州石材产业发展规划(贵州黔西县演绎)(4)

生态美了,村民也走上致富路。2017年以来,沙坝村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改变传统单一的玉米种植产业,以建设“终端水果资源圃”为总攻方向,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现已建成以猕猴桃为主的千亩经果林种植示范基地,并发展丑橘、美国苹果等特色精品水果种植,并依托生态禀赋优势,实施生态养蜂、养猪牛,发展林下经济,为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打牢基础,铺平道路。

穆勇:通过这几年,我们沙坝村贫困户户均可以达到5个2,每户人喂着2头猪以上、2头牛、2箱蜜蜂、2亩精品水果、还有2亩蔬菜,一户一人以上就业,和一户一个庭院经济。

提及未来,穆勇信心十足,从荒山石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沙坝村正在走出传统农耕时代、摆脱贫困,走向建设利用生态,发展精品水果种植,农旅一体的乡村振兴之路。

贵州省黔西南州石材产业发展规划(贵州黔西县演绎)(5)

晚上7点,山里涂上了浓浓的夜色,沙坝村的乡间小道上每隔5米就会亮起一盏太阳能路灯。汽车渐渐驶离,从远处回望,阡陌纵横,星星点点的光温润着村里的每一户人家,也映衬着这里的幸福生活。

记者:陈思思

编辑:纪翔

统稿编辑:刘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