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湾区是美国经济核心地带,是美国最大商业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纽约湾区自19世纪中期开始逐步发展,如今以其发达的金融和制造业、便利的交通、高水平的教育和优良的环境吸引了超过4347万人口,被视为国际湾区之首。作为国际一流湾区,纽约湾区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发挥着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纽约旧金山湾区的规划(环球调查透视世界三大湾区)(1)

纽约湾区又称纽约大都市区,其优越的地理区位成就了最初的发展。(资料图片)

从制造业中心转型升级

纽约湾区又称为纽约大都市区,由纽约州、康涅狄格州、新泽西州的共31个县联合组成。

除集中了百老汇、华尔街、联合国总部的曼哈顿,纽约湾区还有着太多耳熟能详的名字:汇集50余家顶级对冲基金的全球对冲基金之都格林尼治,拥有强生等一流企业总部的全球制药重镇新泽西,常青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等。

纽约湾区的城市功能并非天生具备,而是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推进,城市经济经历了产业升级和专业化分工而逐步形成的。

优越的地理区位造就了纽约最初的发展。它拥有世界优良天然深水港之一——纽约港。在纽约的发展史上,纽约港处于最关键的地位。该港不仅为纽约市带来大批的财富及物产,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也通过纽约港进入纽约市,而这些移民及其后代都成为纽约发展的主力。依托于海洋贸易,纽约本土制造业在19世纪初逐渐兴起,1860年纽约制造业产值攀升至全美第一,成为国内制造业中心,形成了以制糖业、轻工业和服装业为主要支柱的产业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制造业步入衰退期,大量工厂关闭和搬迁。同时,随着郊区化发展,纽约各大公司总部也向外迁移。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进入服务业工作。1975年至1976年财政危机后,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开始在纽约迅速崛起,吸收了大量就业人口,其中,个人服务业(餐饮业等)、生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都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从1960年至1991年,纽约从事商业服务的人口从12万增至20万;银行业增加雇员6.5万;而从事证券及商业经济的人员从不足5万增至12.9万。就业结构的改变折射出纽约经济结构的转型,纽约的产业结构在此期间经历了调整,由制造业经济转型为服务业经济。

曼哈顿的金融商务服务业集群就是在纽约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此外,信息技术革命和跨国公司的增长推动国际资本进一步向纽约等国际城市集聚,生产者服务业在中心区就业比重迅速增加,大部分的生产者服务业高度集聚在曼哈顿等少数中心城。从空间的布局看分为两大部分:以华尔街为中心的金融贸易集群,是大银行、金融、保险、贸易公司的云集之地;而以第五大道为中心的商业区则聚集了世界一流品牌精品店、娱乐厅、酒吧等商业服务业。

纽约作为大都市区的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超出了纽约州政府的管辖范围,并以其为中心形成了高水平的城市集群。纽约与周边城市之间便利的交通,使区域经济效应更加明显。

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生小张告诉记者,她的很多同学现在住在新泽西,同等价位下在新泽西能选择更好的居住环境,而距离纽约公共交通也在一个小时之内。在曼哈顿中城的东西两侧有两大轨道交通枢纽:西部的纽约宾夕法尼亚车站和东部的中央车站。这两个车站连接几十条铁路,每十分钟就有开往康州和长岛等地的列车。

小张说,新泽西和康州的一些小镇有很多共同点:经济发达、高新产业聚集、社区居民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良好的工作、居住环境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优秀人才,思想碰撞、经济交流使城市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为城市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次规划发挥重要作用

回顾纽约湾区的形成、发展历史,可以看到,除了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之外,跨行政区域的统筹协调规划也起了重要作用。随着1914年巴拿马运河的开通,纽约港的需求增加,纽约进入大发展时代。1921年,罗素·塞奇基金会资助建立了纽约区域规划委员会,后发展成纽约区域规划协会(简称RPA)。这个致力于区域规划探索的非政府机构成为纽约湾区近百年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记者从RPA网站上了解到,该机构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突破性的长期计划,指导大纽约都市圈发展。这些努力提升了该地区的经济活力、环境可持续性和生活质量。协会分别于1929年、1968年和1996年发表了对纽约大都市地区的规划研究报告。

1929年RPA发表的《纽约及其周边地区的区域规划》是大纽约地区的“第一次区域规划”,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大都市区的全面规划”。规划提议,构建公路、铁路和公园网络,以及居住、商业和工业中心,作为该区域物质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韦拉扎诺-纳罗斯桥的修建、乔治·华盛顿大桥的选址等都出自这一规划。

该规划的核心是“再中心化”,制定了建立开放空间、缓解交通拥堵、集中与疏散、放弃高层建筑、预留机场用地、细化设计、减少财产税、建设卫星城等十项政策。但规划忽视了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且由于铁路私有,跨区域的轨道交通规划设想也未能实现。

1968年,RPA完成了大纽约地区第二次区域规划,规划的核心是通过“再集中”,也就是将就业集中于卫星城,恢复区域公共交通体系,以解决郊区蔓延和城区衰落问题。为此,规划提出了建立新的城市中心、塑造多样化住宅、改善老城区服务设施、保护城市未开发地区生态景观和实施公共交通运输规划五项原则。规划推动了牙买加、布鲁克林、纽瓦克等城市的经济发展。

1996年,RPA发布第三次区域规划——《危机挑战区域发展》,规划的核心是凭借投资与政策来重建3E,即经济、公平和环境。规划提出植被、中心、机动性、劳动力和管理五大战役来整合3E,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资料显示,在过去20年里,纽约州、康涅狄格州、新泽西州三个地区增加了230万居民和150万个就业岗位;由于公共卫生措施和环境改善,预期寿命增长速度超过美国平均水平;犯罪率急剧下降,纽约湾区成为美国最安全的区域,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在这里生活。

“脆弱的成功”呼唤区域转型

作为城市集群,纽约湾区在全球版图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与此同时,纽约湾区也面临挑战。气候变化、基础设施落后与恶化、公共机构负债制约管理等问题仍然威胁着居民生活,失业、住房成本、物业税和自然灾害等问题受到居民的普遍关注。

纽约地铁是纽约基础设施落后的典型案例。记者在纽约生活近一年,一方面感叹纽约地铁网络的便利,步行三两个街区便有地铁站,另一方面,地铁延误、停运、换线等都是家常便饭。记者三岁的儿子来纽约坐过几次地铁后,记住的英语便是“We are delayed because of train traffic ahead of us”(由于前方堵车,我们的列车晚点了)。上个月曼哈顿发生地铁车厢脱轨事故后,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表示,几十年来,投资不足、维护和现代化改造几经拖延,导致地铁缺少信息、不靠谱,且事故频出。

2013年4月19日,RPA宣布启动纽约大都市地区第四次规划,为接下来25年的地区发展和管理提供策略。

2014年,RPA对纽约大都市地区发展发表了题为《脆弱的成功》的评估报告,指出这一地区总体取得了进展,但很多人并未从这一增长中获利。过去25年,多数家庭的实际收入减少,面对自然灾害越来越脆弱,最重要的是政府机构未能解决大多数棘手问题。

第四次区域规划重点是“区域转型”,确定了“经济机会、宜居性、可持续性、治理和财政”四方面议题,旨在创造就业,改善商业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家庭的住房开支,解决贫穷,为居民提供更加富裕的生活和更多、更便利的社会服务设施(交通、教育)。从区域视野解决气候、基础设施等问题,在区域层面进行改革,提供更好的决策和更有效的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