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也是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它结束了原始社会,宣告中国进入了更为文明的奴隶社会。

史载夏朝由禹帝儿子启开创,历14朝,共约471年,后为商所灭。

夏朝的历史变迁(夏朝兴衰史)(1)

夏朝都城

一、“夏”名溯源

关于“夏”名称的由来,较多的说法是其来自于夏族民族图腾的象形字。司马迁认为“夏”是指以夏后族为首的十二个民族组成的部落,后就以其为国名。

据《史记》和《大戴礼记》记载,夏族的祖先鲧是颛顼的后人,夏族也即黄帝后裔高阳氏与炎帝后裔共工氏通婚的后代,起初居住在渭水中下游,后东迁至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伊洛河一带。

夏朝的历史变迁(夏朝兴衰史)(2)

夏朝宫殿

二、后启开国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尧帝派鲧治理水患,鲧未能很好地团结各部,再加上采用堵塞方式,因此九年未成,于是被舜帝殛杀于羽山。其子禹继续治水工作,他吸取了鲧失败的教训,团结了共工氏等部落,治理河、洛、伊、济等大河,禹采用疏导方式,依地势把高地上的水引入江海,于是原来聚居在平原周围高地上的人们开始迀入肥沃的平原,农业生产水平因此得到了极大提高。

禹治水二十年,“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功盖华夏,从此,中原地区由蛮荒之地变成了富饶的乐土,生产力高速发展,为建立世袭王朝提供了坚实基础,治水过程中也使各部族更加团结。后来禹又率兵征伐三苗,将之驱赶出中原地区。禹又在涂山会盟万余诸侯,防风氏首领因迟到被其处死,禹的威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此各部纷纷归服,夏族成了各部首领。

原始社会推行的首领更替制度是“禅让制”,即前任在卸任时推举有才德之人继任。禹也推举偃姓首领皋陶继任,但皋陶先禹而死,于是又推举东夷首领伯益继任。

禹死后,伯益按礼仪为之守丧三年,然而过后却没有得到首领之位。其中原因说法不同,有说禹子启杀伯益而代之,也有说部族不服伯益而拥立启,启击败了伯益,成为了各部首领。但共同点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从此,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变革时期总会有不同的声音。都城郊外的有扈氏就举兵讨启,双方大战于甘,战前启就宣布他是“恭行天”的,这也是后来周朝首领自称“天子”的由来。启由于有多数民众支持,所以很快就取胜了,新生的奴隶社会也得到了进一步确立。

启在位期间,不再用鲧和禹的“伯”之称号而改用“后”,为巩固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威,他还经常与东夷部落发生战争。

夏朝的历史变迁(夏朝兴衰史)(3)

大禹治水

三、太康失国

启死后,子太康即后位,贪玩怠政,东夷的有穷氏首领(后)羿善射,在夏民拥护下夺取了政权,太康于是逃奔斟鄩氏。这就是“太康失国”的典故。

四、少康复国

羿夺位后立太康弟仲康为王,但政事皆由自己作主,后仲康死,羿又立其子相,相不久投奔亲夏的斟鄩、斟灌二氏,羿从此大权独揽。但他也同样喜射猎而懒于政,且重用奸滑的伯明氏子弟寒浞。后寒浞乘其出外狩猎杀死了羿及其子,霸占了羿妻,生二子豷和浇,后浇率兵灭了斟鄩、斟灌二氏,杀死了在此躲避的相,但相妻已有孕,从墙洞逃至自己母亲有仍氏处,并生下了遗腹子少康。

少康成人后,浇又派兵追杀,少康逃至有虞氏,其首领嫁二女于少康,给他拔了田地士卒,于是少康以纶城为基地招兵买马,发展生产,图谋复国。逃至有鬲氏的夏臣靡得知后,组织了斟鄩、斟灌残众支持少康击败了寒浞,恢复了少康的夏后称号。至此,控制中原近百年的东夷有穷氏覆灭,史称“少康复国(中兴)”。

五、商汤灭桀

少康子“杼”继位,他迁都整兵,讨伐东夷,夏朝的疆土直达黄海之滨,发展达到了顶峰。杼子槐在位时,东夷和华夏族开始和平相处,并相互同化,槐孙泄在位时,双方基本融合完毕,于是泄向西发展,他对服从自己的部落进行封国或封号,这就是后世诸侯制的起源。

泄孙孔甲继位,史载其“好鬼神,事淫乱”,引起各部不服。后其曾孙履葵(桀)继位,穷兵黩武,荒淫暴虐,与方国部落关系已破裂。且其甚好色,每败一族必挑众多美女为妃,其中末喜氏女妹喜已许配与伊尹,桀亦夺之,伊尹愤而投奔商汤。商部族活动在河南东及山东西南一带,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趁机率领方国部落攻桀,屡败之,鸣条之战再败后桀终死于南巢之山。

汤在方国部落支持下于亳称王,建立商朝,夏朝至此灭亡。其后人大部留在中原,也有南迁和北迀的,北迀的和当地诸族融合,后人称为匈奴。春秋末,孔子因崇夏礼而前往禹后裔建立的杞国考察。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禹陵村,其后代仍为禹守陵。

夏朝的历史变迁(夏朝兴衰史)(4)

大禹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