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秦国经历商鞅变法后,国力与日俱增,发展成为中原西方的超级强国。而同为嬴姓赵氏的赵国在经过胡服骑射后,也发展成为中原北方的超级强国。若论军事实力而言,秦国和赵国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军事强国,秦国有秦军锐士,赵国也有胡刀边骑,而两国君主却又都为嬴姓赵氏,这其中有何渊源呢?

战国时期周王室和秦国(战国时期为何秦)(1)

在战国七雄中,发展崛起的秦国凭借强大的实力独步天下,东进中原,统一六国的野心已然到了诸侯列国皆知的地步。而同为嬴姓赵氏的赵国也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成为山东六国的之首,时为中流砥柱,可谓是秦国东进中原、成就帝业的最大阻碍,为此两国统治阶级展开了精彩绝伦的伐谋外交,明争暗斗。

秦国想要东出函谷,武力兼并六国,赵国也想绕道北方,千里突袭攻灭秦国。然而两国却是一脉相承,是嬴姓赵氏的两大分支,不仅拥有共同的祖先,两国先祖还是亲兄弟。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何两国又在战国时期势不两立,都恨不得立刻消灭了对方呢?

在周武王攻灭殷商,建立西周之前,秦、赵两国先祖还并未分家,是血浓于水的亲兄弟。嬴姓部族也是商朝时期的贵族,由于世代辅佐殷商,因此出自嬴姓部族之人显贵的有很多,其中还有不少被列为诸侯,比如:徐国、黄国、江国、葛国等,都出自嬴姓十四氏。秦、赵先祖这一嬴姓分支也是商朝时期的贵族,侍奉于最后一任商王帝辛。

按照西周时期制定的宗法制度来说,秦国这一支嬴姓属于大宗,因为其先祖是长子出身。而赵国这一支属于小宗,其先祖虽然和秦国先祖是亲兄弟,但却是次子出身。不过那时只有嬴姓,还没有赵氏这一说,而两国的共同祖先则要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时代。

战国时期周王室和秦国(战国时期为何秦)(2)

三皇五帝时期,帝舜首赐嬴姓

根据《史记·赵世家》的记载,赵国的先祖与嬴姓秦国为同一个先祖,为此可以确定秦、赵两国确实出自同一祖先,属于嬴姓中两支的不同分支。另根据《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国人最早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颛顼帝,为颛顼帝的后代孙女,名叫“女修”。

赵氏之先,与秦共祖。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史记》

那颛顼帝是何人呢?作为“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是我们华夏族共同的始祖,而颛顼帝就是黄帝之孙,同为五帝之一,其父亲昌意为黄帝二十五子之一,还是嫡次子,是黄帝和元妃嫡妻西陵氏之女嫘祖(养蚕技艺发明者)所生的第二个儿子,长兄为玄嚣,也称金天氏、少昊、白帝等。

颛顼帝也是部落联盟首领,在五帝之中排行第二,仅在祖父黄帝之后,排行第三的高辛氏帝喾为颛顼帝的侄子,其父亲蟜极和颛顼帝为堂兄弟,一个是黄帝嫡长子少昊之子,一个是黄帝嫡次子昌意之子。“五帝”事实上就是一家人,五帝之一的唐尧是帝喾之子,而帝舜又是唐尧的女婿,可以理解为:“四位同姓带一外姓女婿”。

战国时期周王室和秦国(战国时期为何秦)(3)

“女修生子大业。大业取女华。女华生大费(伯益),与禹平水土。已成,帝舜赐姓嬴氏。”《史记》

颛顼帝其中一支后代的嬴姓就是帝舜所赐,颛顼帝孙女的丈夫为少昊帝之孙业祖,两人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又娶了少典(黄帝之父,是伏羲与女娲之子)的女儿女华为妻生下大费,也称伯益,伯益因协助颛顼帝的又一后代子孙大禹治水有功,被黄帝嫡长直系后代女婿帝舜赐予嬴姓,伯益也是嬴姓十四氏的得姓始祖。

夏朝时期,嬴姓后裔费昌去夏奔商

帝舜禅位给大禹后,伯益又被夏后氏帝禹任命为夏朝的执政官,总理一切朝政。大禹本想传位给伯益,但被伯益推辞,让禹传位给儿子夏后启,因此大禹死后,大禹之子夏后启即位,也开启了“家天下”世袭制传位模式,而伯益又继续成为夏后氏帝启的卿士,两人都是黄帝的后裔子孙。

伯益的长子大廉在夏朝时建立了古黄国,为廉姓始祖,次子若木建立了徐国,为徐姓始祖。秦、赵先祖是出自伯益长子大廉这一支嬴姓。

战国时期周王室和秦国(战国时期为何秦)(4)

“大费(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二曰若木,其玄孙曰费昌。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史记》

嬴姓部族继续在夏朝繁衍,大多为夏朝时期的贵族,若木后代繁衍到一位叫费昌的玄孙时,时间也来到了夏朝末期,当时正是夏王桀统治时期。由于这时夏朝统治阶级奢侈腐朽,上到夏王桀,下到贵族朝臣,大多嗜酒好色,荒淫无度,费昌见此十分担任,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向夏王桀直言劝谏。

奈何“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夏王桀并没有听从费昌的忠告,还认为费昌是在收买人心,想要图谋不轨,于是就下令处死费昌,好在费昌事先得到了风声,面对已经腐朽不可救药的夏王朝,费昌决定举家投奔正处于崛起之势的商国。

商朝时期:秦国先祖死于周武王之手,赵国先祖躲过一劫

费昌由于之前曾在夏朝为官,又是颇有声望的贤臣,商王成汤求贤若渴,对费昌的投奔很是高兴,便立即在宫中接见了费昌,并一起探讨伐灭夏王桀的大事,以此也能看出商王成汤对费昌的信任。

战国时期周王室和秦国(战国时期为何秦)(5)

由于费昌熟悉夏朝内部,为此费昌成为商王成汤的御手,担任开路先锋,统兵伐夏,最终在“鸣条之战”中大败夏朝军队,而此战则成为了夏朝灭亡的转折点,同时商汤也建立了商朝。由于费昌为商朝的建立有着很大的功劳,故而嬴姓又在商朝显贵,继续繁衍生息。

“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帝太戊使御而妻之。”《史记》

费昌长兄大廉这一支嬴姓也得益于在商朝继续发展,其玄孙孟戏和中衍为商朝第八任商王太戊(第六代)时的御手,由于深受宠信,商王太戊还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兄弟二人。

“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史记》

自商王太戊之后,中衍这一支嬴姓后代开始辅佐殷商,加上世家都有功劳,因此很多嬴姓部族之人都身居高位,而且有的还成为了一方诸侯,比如中衍的曾孙戎胥轩就是一方诸侯,居住在西戎,为商朝镇守西北边垂之地。

战国时期周王室和秦国(战国时期为何秦)(6)

“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复有子曰季胜。”《史记》

戎胥轩生子中潏,继父亲之职,继续镇守西陲。而中潏之子飞廉便是秦、赵两国距离最近的共同先祖。飞廉擅长奔跑,其长子恶来力大无穷,父子二人凭借各自才能侍奉于商王帝辛。

这时也来到了商朝末期,不久后姬发率领诸侯联军就在“牧野之战”大败商朝军队。在大势已去后,最后一任商王自焚而亡,而飞廉长子恶来也被率军进入殷都朝歌的周武王姬发一并杀死,这便是秦国的直系先祖。

“中衍后世蜚廉有子二人,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史记》

恶来之父飞廉由于当时正在为商王前往北方办事,因此逃过一劫。而飞廉还有一次子叫季胜,便是赵国的直系先祖。

战国时期周王室和秦国(战国时期为何秦)(7)

虽然嬴姓得以保住,能继续繁衍生息,但由于没有及时投靠周国,因此在西周初期未能立马接续显贵。

西周时期:嬴姓逐渐分为两支,赵国先祖受封赵城,秦国先祖始封秦国

秦国先祖这一支嬴姓能在西周时期逐渐显贵,最初还是得益于赵国先祖这一支嬴姓。

“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赵国先祖季胜生子孟增,因博学而侍奉于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并受到重用宠信,为此被赐皋狼之地作为封地,因此孟增也被称为“宅皋狼”。

到孟增之孙造父(其父为衡父)时,又受到了周穆王的宠信,担任驾车大夫一职。造父专门为周穆王驾车,由于协助周穆王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为此受封赵城,从此季胜这一支嬴姓以封地为氏,称“赵氏”。

战国时期周王室和秦国(战国时期为何秦)(8)

“恶来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姓赵氏。”《史记》

我们再说回恶来这一支嬴姓,恶来虽为周武王所杀,但之前曾生有一子名叫女防,只不过由于其父事商,在西周时沦为了宗周奴仆,居住在岐山以西土地再以西的犬丘之地。由于名声不显,与其子旁皋和其孙太几具体从事什么工作尚不得知。

恶来曾孙太几对应着季胜曾孙造父,两人是未出五服的堂兄弟,太几这一支嬴姓因同族造父受宠,一同居住在受封的赵城,故而也称为赵氏。之后到了太几之子大骆这一代时才开始逐渐有了起色。

“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骆重婚,西戎皆服。”《史记》

因为大骆娶了诸侯国申国君主申侯的女儿为妻,生有嫡子名成,又得以继续镇守西陲,因此继承了嬴姓先祖的犬丘封地。不过大骆还有一个儿子名非子,而且由于擅长饲养繁育马匹等牲畜,担任了宗周专门掌管马匹的官员,因为工作完成的相当出色,为此周孝王还想让非子继承大骆的宗脉。

战国时期周王室和秦国(战国时期为何秦)(9)

“周孝王邑之秦,使非子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史记》

但由于申侯更想让自己的亲外孙来继承大骆的嗣位,加上其外孙又是嫡子身份,故而周孝王的想法未能成行。不过周孝王为了奖赏和挽留住非子这个养马人才,于是封非子于秦邑,建立宗周附属秦国,再次延续嬴姓祭祀,号称为“秦赢”,和位于西戎的兄弟和睦相处。

后来由于周厉王实行专利,不得民心,西戎也反了宗周,为此出兵灭了非子之父大骆全族,攻占了犬丘封地。秦非子后代也因此被任命为大夫,奉命讨伐西戎,后因功升为西陲大夫,连同赏赐了犬丘封地。

不过直到西周灭亡前,秦国仍然还是宗周的附庸,只不过封地从最初的秦邑增加了一处犬丘,以及部分西戎土地。

“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带。叔带之时,周幽王无道,去周如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史记》

战国时期周王室和秦国(战国时期为何秦)(10)

同时造父这一支在西周末期也传到了叔带一代,在叔带之父奄父及之前,造父的后代基本都是担任驾车大夫一职,奄父便是周宣王的御手,曾参加了当时著名的“千亩之战”。

不过由于周宣王之子周幽王荒淫无道,奄父之子叔带就离开了宗周,投奔了姬姓诸侯晋国,侍奉晋文侯(晋国十一任君主,和晋文公重耳并非一人),因此造父这一支嬴姓赵氏在晋国开始逐渐创建根基。

由于秦非子这一支在西北边陲之地,造父这一支在中原,相见机会和次数较少,而且两支在西周末期都已繁衍数代,为此秦、赵两大嬴姓分支之间的亲情逐渐淡化,同时血缘关系也在逐渐变淡,甚至秦非子的后代秦襄公可能都没有见过造父的后裔叔带。

春秋时期:秦国正式被列为诸侯,赵国先祖为晋国六卿

在西周灭亡的同时,宗周附庸秦国也迎来了大好时机。秦襄公主动率兵救援西周王城镐京,立下大功,随后又出兵护送周平王从镐京东迁至新都洛邑,因此为周平王正式封为诸侯。

战国时期周王室和秦国(战国时期为何秦)(11)

“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以兵送周平王东徙雒邑,封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史记》

由于西周之前控制的岐山以西土地为戎狄占据,因此周平王还将这块无力控制的土地一并赏给了秦国,声称:只要秦国能够赶走西戎,就可以合法得到岐山以此的土地。

之后秦国经过数代君主的努力,终于占领 了岐山以西土地,并向东扩地至关中渭水流域,而且在秦穆公时期称霸西戎,奠定了秦国成为春秋四大强国之一的基础。然而到了春秋末期,秦国却从强国之列沦为了老弱小国,偏安于一隅,在三晋攻伐下,被迫退守至北洛水以西。

同时期造父后代在晋国的发展却很好,不仅成为了晋国执政的六卿家族之一,在春秋末期还和韩、魏两家一同瓜分了晋国公室,自立为诸侯。而阻止秦国东进中原,以及秦国被三晋攻伐中就都有赵氏乃至赵国的身影,可见在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就已经忘了秦国是和他同出自一脉嬴姓分支。

战国时期周王室和秦国(战国时期为何秦)(12)

“叔带五世而至赵夙,晋献公赐赵夙耿。夙生共孟,共孟生赵衰,文公所以反国及霸,多赵衰计策,为原大夫,任国政。其子赵盾益专国政”《史记》

造父后代叔带的五世孙赵夙因伐灭霍、魏、耿三国有功,被晋献公赐予耿地。赵夙之孙赵衰侍奉于晋文公重耳,早年曾跟随重耳在外流亡近二十年,后来晋文公能回国即位,并称霸中原,大多也是依靠赵衰的谋划,因此担任晋国上卿,辅佐晋文公执掌国政。

赵衰死后,其子赵盾继位后,由于独揽晋国军政大权几十年,可谓是晋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位权臣,而嬴姓赵氏这一分支也成为了晋国公卿,随之在晋国繁衍发展成为显贵大族。秦晋争霸战争中的“令狐之战”就是由执政大臣赵盾所主导,在令狐大败秦军。

到了春秋末期,晋国赵氏与韩氏和魏氏攻灭智氏,并瓜分晋国公室,虽然还未正式成为诸侯,但赵氏实力已经堪比诸侯,远比一般的诸侯小国强大不少,而同时期的秦国却被晋国乃至三晋不断压制,始终无法东出,因为自秦穆公去世后,秦国就开始不断衰落。

战国时期周王室和秦国(战国时期为何秦)(13)

秦、赵两国虽出自一脉,但到了春秋中后期,两国君主血脉关系已经相当稀薄,又缺乏联系。而且双方所属阵营不同,秦国想要东进中原,而晋国却想独霸中原,为此晋国赵氏乃至后来的赵国已经和秦国形成了敌对关系,且难以调和。

战国时期,秦、赵两支势不两立,秦国终结分裂乱世

到了战国初期,晋国赵氏正式成为诸侯后,秦、赵两国为了各自的发展和利益着想,几乎不可能再称兄道弟,也更不可能再恢复到两国先祖曾经时的亲密关系。

“赵成侯十三年,与韩昭侯遇上党。十四年,与韩攻秦。”《史记》

秦、赵两国在正式进入战国时期发生的第一次战争是在秦孝公和赵成侯时期,在赵成侯十三年(公元前362年),也就是秦孝公即位元年,赵成侯曾与韩昭侯会盟,意欲趁秦孝公还未坐稳之际,向秦国捞一把好处,于是两国在次年联合攻打秦国。

战国时期周王室和秦国(战国时期为何秦)(14)

“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子武灵王立。”《史记》

后来在赵武灵王即位元年,秦惠文王也效仿了当年赵成侯对秦国的所做的举动,与齐、楚、燕、魏四国各率精兵上万前往赵都邯郸参加赵肃侯的葬礼。

“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长疾败赵、韩,斩首八万二千。”《史记》

随后两国就频繁展开了明争暗斗,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18年参与了五国伐秦,称为“函谷关之战”,由犀首公孙衍所推动,结果五国联军被秦军大败(实际为三国,楚国和燕国为出战),其中赵国军队和韩国军队合计被伤亡八万两千余人。

“秦拔我蔺,虏将军赵庄。”《史记》

战国时期周王室和秦国(战国时期为何秦)(15)

不久后秦惠文王主动出击,攻占了赵国蔺地,并俘虏了将军赵庄。秦、赵两国的矛盾也不断激化升级,之后两国之间发生的著名战役有:阏与之战,赵国名将赵奢大败秦军于赵国阏与;长平之战,秦国名将白起斩首坑杀四十多万赵军于长平;邯郸之战等,赵、魏、楚三国击退进犯秦军,可见秦、赵两国已经转变为世仇。

“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邺、安阳。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斩首十万。十五年,大兴兵,一军至邺,一军至太原。十八年,大兴兵攻赵,得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大兴兵,使王贲将攻代,虏代王嘉。”《史记》

最后到了战国末期,秦王嬴政即位之后,从公元前236年开始大举发兵进攻赵国后,先后历经五次大举出征,在第四次大举攻赵时,攻克赵都邯郸,俘虏赵王迁,最终在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攻赵国北部代地,俘虏赵代王嘉,彻底灭亡赵国。

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用武力攻灭兼并六国,完成了秦国几代先君和数以万计老秦人的统一大业,从此我国历史进入了大一统时代。

战国时期周王室和秦国(战国时期为何秦)(16)

结语:

秦、赵两国虽为嬴姓赵氏两大分支,拥有共同先祖,出自同宗一脉,但距离战国时代早已过去了成百上千年的时光。两大嬴姓分支之间的血缘亲情在商朝末年、西周初期就开始淡化,到了西周后期已出五服近亲,春秋时期逐渐变为敌对关系,最后在战国时期演变为世仇,最终嬴姓秦国胜出,并统一六国,终结了数百年以来的乱世。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