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水》 史学教授刘雁翔的“导游书”

一本游遍天水的完美攻略

天水二日游详细攻略(一本游遍天水的完美攻略)(1)

□天水日报记者 胡晓宜

“天水是一座小城市。小的瓷实,小的丰富多彩,小的能留住历史的命脉——像一家中式风格装修的博物馆。似乎一段废城墙、一块碎陶片都能讲述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随便哪个小巷道进去,历史深厚的让你陷入‘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随手一指便是历史,抓一把黄土都是人文。来到天水看风景,风景在悠悠的历史中摇曳。行走在天水的大街小巷,尽情感受历史脉搏的跳动。”

日前,天水知名学者刘雁翔新书《走进天水》由甘肃教育出版社推出,该书系《走进甘肃》旅游文化丛书的探路石。对于多年来一直钩沉探幽的史学教授而言,这本看似简单的“小百科”可谓圆了他一场“文学梦”,而事实上,记者以为这更是作者之于故土的热爱……

天水二日游详细攻略(一本游遍天水的完美攻略)(2)

胡晓宜(以下简称胡):刘老师夏天好,看您今年已经出版了三本新书,祝贺。

刘雁翔(以下简称刘):哎呀!是正好赶到一块儿了。写作过程还是比较艰辛的。比如《天水金石文献辑录校注》前后做了十年,这本《走进天水》从策划到成书,也用了三年多时间,《羲皇故里与伏羲文化》要赶今年的节会,比较快些,三月而就。谢谢晓宜祝贺!

胡:先说说这本《走进天水》。看简介里定义为天水的导游书,作为一名研究伏羲文化及地域文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史学者,我很好奇您怎么会想到去出这样一本书?

刘:要说这本书的缘起,还真有些机缘巧合。这些年外出旅游,看到不少漂亮的导游书,如“孤独星球”系列,时不时就有自己也尝试着做一本的想法。的确,我想为我生活过30多年、研究过30多年的天水写一本书,讲好天水故事。我在甘肃教育出版社出过三本书,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大前年的某天去教育社办事,顺便拜访薛英昭社长。一见面,薛社长就和我谈论做“走进甘肃旅游文化丛书”的设想。他知道我对天水地域文化情有独钟,就委托我先做一本天水的,如果做成功,便以此为模板,再做其他地州市的。就这样我们一拍即合,三年之后,便有了这本漂亮的《走进天水》。我的本业是历史,但一直怀揣文学梦,家里的藏书文学和史学一半对一半,我可以将文字写成旅游书应有的模样。这也是我敢揽这个“瓷器活”的一个原因。不好意思,有些自诩了。

胡:其实据我所知,天水这些年多多少少也编写过此类书籍,相较而言,您觉得自己这本书的特色在哪里?

:的确,这些年关于天水的旅游书颇有一些了。至于怎么样,这里我们不好评价,我就直接谈我这本“关于天水的旅游书”的特色。

一是做到了图文并茂。全书配插关于天水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等的美照188幅。有了诸多的美照,书的文字便有了花衣裳,珠联璧合,满眼风光。二是编排巧妙新颖。用了四个单元:“看景也要听景”“来天水和在天水”“百闻不如一见”“此处任由我行”将旅游四要素——吃、住、行、游的内容安排得妥妥帖帖。一看目录就很清楚,还真有那么一点意思。三是特别突出实用。做旅游书用得上才是硬道理。这本书写作的宗旨是——设身处地从旅游者的角度看问题,努力做到要让旅游者用得上。全书突出美食、美景,介绍历史人文、县区概况、交通住宿……以“导”字贯穿始终。比如写景点,只选耐看、好看的。具体写的时候,简单交代景点概况,重点介绍景点的“看点和亮点”,并开门见山点出基本旅游资讯如“到达”“开放时间”“门票价格”等。四是文字平实流畅。旅游书的文字可以活泼些、文艺些,但不能故弄玄虚,以自己的写代替旅游者的游。这本书的文字是下了推敲功夫的。写资讯追求真实、准确,所用数字全都是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追求文约事丰,追求能写出真东西。

胡:如您所说,《走进天水》细致到如同一本小百科,而您这位业内公认的学究,此番也算是小清新了一回。(笑)

:哈哈,这本书的文字我自认为做到了平实流畅,也体现了“一直怀揣文学梦”,有那么一些“才气”。也没有旅游书的通病——大量堆砌华丽辞藻。呵呵,自家的东西,不能讲特色,一讲就有自诩之嫌了。

胡:写作这本书的过程和研究历史有何不同,想必很多读者对此比较感兴趣。

:作为专业历史教师,这几年,我不时想些——是考证历史重要还是叙述历史重要之类的问题,最后想的不了了之。说实话,我还真有些考证癖,不过,两者相较,我内心深处还是喜欢叙述历史。像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写得多好。这本《走进天水》算是我叙述历史的尝试,虽然这本书叙述的不限于历史。

研究历史在于求真务实,最高境界是最大限度还原过往的历史场景。写旅游书用的是历史研究的结论,也无需加参考文献、注释之类的东西,文体也自由。我研究历史空间上基本不越今天水市境,写这本书让我多年研究天水历史的成果都派上了用场。很好很好!

胡:作为史学者,有这样的心态真是不错。

刘:我对自己的研究做过一个概括,就是一个地方三个人。这一个地方便是天水。三个人是上古时期的伏羲、中古时期的杜甫、近现代的冯国瑞。研究天水历史好比是吃桑叶,而《走进天水》好比是吃桑叶吐出的丝。啰嗦一下,我给我的天水画了一张素描,或者做了一则广而告之,放在了这本书的封面,你看怎么样。

胡:不错,套用您书中的话,天水,一个称之为“羲皇故里”的地方;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方;一个身在大西北黄土高原,却敢叫“陇上江南”的地方;一个看着名字就有好感,来过还想再来的地方。看到今年节会期间,您还适时推出了一本新书《羲皇故里与伏羲文化》,这里也有机缘么?简单谈一下这本书的情况吧。

:还真是机缘巧合。为了展示历届公祭伏羲大典和伏羲文化旅游节的成果,今年年初,天水档案馆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伏羲颂——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回顾展”,社会反响很好。展览过后,市档案馆认为有必要编著一本全景式展示伏羲文化的图书,以更好地宣传和推介天水伏羲文化,扩大天水伏羲文化的影响,为一年一度的公祭伏羲大典和伏羲文化旅游节助力,于是就邀请我来担纲编写。我研究伏羲文化有些年头,近年来又积累了一些伏羲文化的新材料,也有心出一本伏羲文化新书。就这样,我愉快地承接了编写任务,三个月后便有了这本《羲皇故里与伏羲文化》。

胡:对,也算是一个好的梳理。我大致翻了一下,可以说是钩沉探幽了,细致到能看到明朝秦州伏羲庙的祭祀方案。

:这本书主要是突出了资料性,突出了伏羲祭典。用四个章节对历代国家层面的伏羲祭祀历史,唐宋以来天水的伏羲祭祀,1988年以来省市公祭伏羲大典做了比较全面的记述,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钩沉探幽,从史籍中找回了明朝秦州伏羲庙的祭祀方案。另外,还论证了天水为什么能够称“羲皇故里”,记述了伏羲庙、卦台山等伏羲文化遗迹,辑录了历代歌颂伏羲诗文,综述了伏羲文化研究成果。是一本能提供准确伏羲文化知识、了解天水伏羲文化的专著。

胡:这么多年一直研究伏羲文化,自己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在这本书之前我出过《伏羲庙志》《大哉羲皇——中华龙源与伏羲文化》两本专著,其中《伏羲庙志》修订再版,印数一万多册。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其中《伏羲文化及其精神实质》刊于2005年12月14日《光明日报》,《崇拜伏羲 礼赞中华文明》刊于2016年5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黄河流域伏羲祠庙及伏羲信仰研究》,算是为伏羲文化研究做出了一些贡献。

说到收获,一是训练了我的学术研究能力。《伏羲庙志》第一版1995年出版,当时我31岁,刚过而立之年,以此为基点走上了学术道路,也使我的学术道路越走越宽。这本书2003年修订再版,现在我还在修订,准备退休之后出第三版。坚持不懈地研究伏羲文化,搜集资料,考证资料,使得我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史学研究方法,在研究其他历史问题时也能得心应手。二是研究成果被承认,为弘扬伏羲文化做了学术支撑。如关于卦台山、伏羲庙沿革的考述成果,关于伏羲祭祀的考述成果、辑录的歌颂伏羲的诗文等都被大量引用。学者最大的幸福是他的研究成果被承认、被应用,在这点上我是比较幸运的。

胡:初春您还出了一本极有分量的书,《天水金石文献辑录校注》,耗费了差不多十年时间而成,翻阅下来,作者可谓倾注了一番心血,实在不易。

刘:是的,这本书的确花费了不少心血。访碑、抄碑、传拓,标点、注释、校勘,非常耗人。还好,出版之际,被列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经费有了着落,也就比较顺当地出版了。本书收录的金石文献,以碑石为主,兼及铭文、摩崖、砖文,上起汉代,下至民国,遍及天水市所辖两区五县。全书共收录金石437通件,其中150余通系田野调查所得,都是以前未见著录的新资料。

金石文献整理是个人受苦,大家受益的工作。我在“后记”中写有这么一段话:“回顾辑录校注过程——或访碑于山野草丛之中,或校碑于静夜孤灯之下,为辨一字,绞尽脑汁;为录一文,废寝忘食。幸有耐性读残拓,恨无火眼穿青石。”这是实情。对注释也下了大功夫,纠正前人差错,对碑文所涉及的人名、地名、历史背景都有交代,考清了很多碑文中只有官衔、姓氏,没有具体名字的人名及其事迹。想到个人辛苦,但对研究或开发天水地域文化有益,那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胡:看那些碑文中有些非常有趣的事,可否列举一二让我们长长见识?

:所录碑文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时不时会遇到一些很有意思的碑文。如麦积区有一民间禁赌碑,碑题为“当思赌博为万恶之源”,其中开列处罚条例有一条:“一议赌违禁不遵者,罚戏一台,钱六千文入庙使用。”就是说对不遵守禁赌条例的聚众赌博者,要罚其在村里请戏班子唱大戏一台,还要罚钱六千文,用为寺庙香火钱。这个有些意思。

胡:读史书可以明智,读诗书让人灵秀。这几年您都读些什么书,能否为读者推荐几种?

:我读书较杂,历史、考古等专业书籍之外,喜欢读散文、随笔及学术名家的自传。喜爱的作家有鲁迅、胡适、梁实秋、杨绛、季羡林、孙犁、汪曾祺、贾平凹、董桥等。我的老师赵俪生先生的自传《篱槿堂自叙》是我的枕边书,不时翻阅。读书各有所好,开卷有益,读就是了,还真不好推荐什么。记得赵逵夫先生在一次讲课时说过,读书就要读名家的经典著作。对,读书就要读大家公认的经典著作。

胡:以后在学术研究上还有何打算?

:我干地方志16年,而今在高校教书也是16年,不论在地方还是高校,学术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能力有限,但还算努力。我是农村出身,时常想到农民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身影,不论收成好坏,他们都日复一日的劳作。我想我也如此,不管成绩大小,学术的路子还要一直走下去。最近几年,我的计划是出一本表彰冯国瑞先生学术贡献的书,再就是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黄河流域伏羲祠庙及伏羲信仰研究》的成果整理成书,公之于世。再远的打算以后再说吧。

胡:好的,学习您治学严谨的态度及孜孜以求的精神。

:实在过奖了,谢谢文化周刊,谢谢晓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