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的实质,就是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产品生产上如何分配的问题,或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问题;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市场调节方式和政府调节方式;将经济资源有效地分配到社会生产不同部门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首要任务)。

资源配置的实质,就是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产品生产上如何分配的问题,或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问题。

一般认为,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两种:市场调节方式和政府调节方式。

将经济资源有效地分配到社会生产不同部门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首要任务。

社会经济资源主要是由市场配置,而不是由政府配置或政府的计划配置;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政府制定。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就是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其存在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2.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方式上的体现;按劳分配的内涵包括各尽所能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要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增加劳动者,特别是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两个同步”)。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收入分配制度也不相同。按劳分配为主体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方式上的体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则体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按劳分配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⑴ 各尽所能,就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⑵ 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实行按劳分配,就意味着承认物质利益原则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

居民个人通过持有股票、债券和房产等资产而获得的收入属于按资产分配,或者叫财产性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部分居民个人或家庭还可能获得政府的转移性支付或者福利性收入,这种收入既不是按劳分配的收入,也不是财产性收入,而是再分配性收入。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要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① 要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好按劳分配制度,既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避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也要重视保持合理的分配差距,避免差距过大的分配格局。② 要增加劳动者,特别是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③ 要逐步完善技术、知识、数据、资本、土地等要素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保障及监管制度。④ 要完善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同时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依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

3.关于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属于非公有制经济;外资经济目前包括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具体形式;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参与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

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多种形式,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是否存在雇佣劳动关系是区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一个关键,个体经济是以个人或家庭成员的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存在雇佣劳动关系,而私营经济则是以雇佣劳动关系为基础的。

外资经济目前包括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具体形式。其中,以中外合资、合作方式形成的外资经济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其中所包含的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部分属于公有制经济的范畴。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一种经济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出更大优越性。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在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治理垄断、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同时也要促进民营企业守法合规经营,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还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参与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

4.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满足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保障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民家庭是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的法定主体,这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根本,也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在一定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由集体经济组织对所占有的生产资料行使所有权,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以及股份合作制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

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① 共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③ 满足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保障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富裕。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内容有三个方面:① 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② 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民家庭是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的法定主体,这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根本,也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③ 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这是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键。

5.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任何社会,经济制度都主要体现在所有制或产权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资源配置的方式三个方面;在社会生产关系的三个层次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居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参与生产的积极性,又有利于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作出了精辟论述,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任何社会,经济制度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 所有制或产权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经济决策的主体,也决定了收入分配的方式。② 收入分配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社会生产成果归谁占有和支配。③ 资源配置的方式,就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分配资源或生产要素。

在社会生产关系的四个环节(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中,生产环节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在社会生产关系的三个层次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居于核心地位。

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处于核心地位,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决定了资源配置方式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又要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参与生产的积极性,又有利于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各种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合理利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机制灵敏、有效的优势,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保持市场平衡,又有利于发挥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集中领导,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主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