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春耕忙(夜雨杨莙足不出户)(1)

足不出户

杨莙

七天时间,我足不出户。

七天前的那个晚上,风雨交加,因为一新冠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我和各单位的窗口工作人员守在原地,等待核酸报告,等待去留通知。

我焦麻了的一张脸出现在家人群里,几分钟后电话响起,姐姐打来的。姐姐基本不在群里说话,因为她基本不看微信,但今天恰巧就看了,于是骤雨忽至时,一把伞,就从千里之外的深圳递了过来。询问,安慰,鼓励,一个小时里,姐姐为我煲了一锅热乎乎的的电话粥。

报告出来后,众人回家隔离。

没开伙,一日三餐咋办?人笨,送货上门的“多点”和点外卖的“美团”从未用过,正准备下载个“美团”,妹妹说,外卖不能天天吃,她明天给我送饭,再带点吃的。我特别交待了一句,多买点方便面。第二天,妹妹交到我手上的几大包东西,立刻让我形同醉汉,跌撞着前行——包子馒头面包,汤圆藤菜苕尖,几桶方便面,几枚土鸡蛋,外加两坨红豆腐,一小袋红油藠头,以及饭菜。走时妹妹也特别交待了一句,泡面时煎个鸡蛋,再烫点菜叶子。饭菜甚合吾意,汤是老鸭汤,菜是几只基围虾和我最喜欢的竹笋炒回锅肉。鸭子在农户家买的,确实老,吃得人龇牙咧嘴,几片回锅肉下肚后,就专注地剥起虾壳来,以为将慢如爬行的时光,便嘁嚓嘁嚓地大步而去。

姐妹之间无须言谢,但我要感谢母亲,赐予了我暖心暖肺的姐妹。

足不出户,得以见到那只麻雀抑或那五只麻雀。

七天里,后两天雨不歇,前五天,每天上午,虽然没有一粒大米或小米可招待,却都有一羽麻雀落在阳台的栏杆上,所以我不确定那是同一只还是不同的几只。每一次我都坐在客厅的沙发上,那个位置,正好与阳台相望。麻雀是与人类走得最近的鸟,话多,叽叽喳喳,学生时代,嫌妈妈老在耳边碎碎念而给她起了个“小麻雀”的绰号。岁月流转,这个绰号也渐付笑谈,却在多年以后,妈妈飞进春天的云层时,又随那脚上安了弹簧的麻雀,倏地蹦跳到眼前,从此,最常见也最普通的麻雀,成为我最喜爱的鸟类。

居家第一天,早晨下了会雨,麻雀还没梳理就扑入我的眼帘,湿漉漉的短发,乱糟糟地支棱在脑后。彼此的招呼尚不及发出,我的脸上早已湿漉漉。起身,轻手轻脚地将距离拉近,然后举起手机,每个动作都份外谨慎。我贼似的样子并未惊忧到那只麻雀,她温柔地看我,开始说话,脆而短促,小小的胸腔随之快速地起伏。我多想她可以多停留一会儿啊,可片刻之间,她已匆匆离去。

阳台外是生态公园,一场大旱后,几棵枯成木桩的树,又神奇地招展着新叶。秋天已走过一半,眼前仍是蓊郁的江山。此处居民麻雀,比麻雀的弹跳力更大更高的白眼圈儿画眉,白了少年头的白头翁,整天喊着“糯包谷”的布谷,以及那大块头的斑鸠和小个子的黄豆雀……当他们扑棱棱展开翅膀,当他们打开吐翠的嗓,你一句我一句地唱,我庆幸,我分享了他们的自由,分享了们的胸膛中,那春暖花开的感受。

足不出户,为此与执着的提醒相遇。

居家隔离的头一天晚上,十点多钟了,突闻敲门声,着实吓了一跳,于是冷脸问道,哪个?门外答,我是小区志愿者,请问做了核酸没得?我说,早就做了,业主群不也在通知吗?门外答,主要是怕老年人没用微信,还怕有些人看了又搞忘了,所以挨家挨户提醒一下。如此细心,赶紧道谢。

第二天午饭时再遇一次这样的提醒后,敲门声变成了电喇叭声,“楼上还有没做核酸的,请下楼做核酸!”每天下午三点多到七点多,每隔一个小时,志愿者就会手持电喇叭,一遍又一遍地穿行在每栋楼下,执著的提醒,一遍又一遍地拍着楼上的耳朵。不烦,只想为那走来走去的身影,点赞!

足不出户,聚集于手机的时间比平日多出许多,因此发现,所在的农工党员群和单位工作群里,那么多党员和同事,突然间变成了陌生人,他们或穿红马甲,或从头到脚捂在白色或蓝色的防护服中,防护面罩、口罩,遮住了一张张我熟悉的脸,志愿者的身份,让他们成为同一个人:抗疫“逆行者”。

党员奚银花,这位一直与病魔搏击的战士,第一时间在崇龛协康医院成立了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并带领医院职工二十多人,负责当地一万多人的核酸采集,每天早上七点四十分,准时将所有东西摆上采集台。

党员杜巧玲、杜文菱,每天在各个核酸检测点转运医疗废物,每天工作到凌晨一两点。

党员胡章飞,从所住地封控开始,就报名参加了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务。这只潼南的“百灵鸟”,用珠玉落盘的声音,向居民宣传防疫工作相关事宜;用谱曲的手,为居民送物资、扔垃圾。

党员秦培植,在与四川安岳交界处的柏梓镇王家店G319国道交通运输疫情防控服务点值守,负责引导入渝车辆登记信息,扫入渝码,协助乘车人员进行社区报备,不分昼夜。

发现确诊病例的第一天,党员梁亚玲接到通知后就立即行动起来,在几个管控区拉起警戒线,协助安装铁板隔离带,随后挨家挨户敲门通知,全部下楼做核酸检测。与桂林街道一起,统计常住人口信息,问询是否核酸,近期有无中高风险回来,对于确实不能出门的,做好统计以便上门核酸检测。直到凌晨四点,每栋楼数据才基本完成。接下来的几天,早上七点到十点,梁亚玲给管控区每栋每户分发出门卡,为每户测体温。中午有序开展核酸保持一米距离采样。为方便收集居民信息,在建起楼栋微信群后,挨户通知间隔24小时下楼做核酸,上午下午各一次,如有特殊情况便做信息登记汇报。晚上回家,把所有信息录入电子档后,通常已是凌晨12点。

同事何璐璐、李凤、陈艳琴、李汶璐,为管控区内群众做好信息收集、宣传引导、提醒督促进行核酸检测、发放出入券等等工作,前两天凌晨3点收工,之后,早上8点到管控区,晚上9点回家,天天如是。

同事李兴伟、夏凯,与医护人员一起,为特殊人群进行上门检测。第七天是个雨天,凉爽,准备吃晚饭时又瞄了一眼手机,眼睛一热,脱下防护服的李兴伟,是从水池子里钻出来的吗?一件衬衣,除了下摆的一圈,全被汗水泡着。三张照片,其中一张是他在为一个老太太采样,弯着腰,膝盖微曲,虽是背影,我却看到一张我熟悉的笑脸,听到他温和的声音:来,老人家,说“啊——”。照片是同为志愿者的谭芮秋所拍,她就写了一句话:小李哥上门服务回来,衣服全部湿透了。

汗水湿透衣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志愿者们,用行动诠释着什么叫做披星戴月、沐风栉雨,什么又叫做初心与使命,奉献与担当。面对他们,还有抱怨吗?还觉得憋屈吗?

两个群里,这样的志愿者太多,如果可以,我愿意像点数星辰那样,一一写下他们的名字,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名字汇集起来,便将巍峨成高山,浩瀚成大海。

足不出户,却仿佛走过长长的路,风雨之后的阳光,暮色之后的星空,都装进了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