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隐的诗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罗隐五首诗词(时来天地皆同力)(1)

花牛红

“时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这两句诗出自唐代罗隐《筹笔驿》。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时运来时,连天地都鼎力相助你,时运没有了,即使是再多智的英雄也会壮志难筹。据说晚年的毛泽东也对罗隐的这两句诗推崇备至。

罗隐五首诗词(时来天地皆同力)(2)

《筹笔驿》这首七言律诗是一首怀古诗,作者用简练的笔墨写自己来到筹笔驿的感受。诗中盛赞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为他未能统一中国而感到惋惜,抒发了时运不济、英雄末路的无奈。同时对懦弱昏庸、最后投降于司马氏的刘禅加以贬斥,对那些力主投降、意图苟安的奸臣进行了嘲讽。这首诗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痕迹,自然流畅,了无痕迹。

筹笔驿原诗:

(唐)罗隐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译文

诸葛亮抛弃隐居为主人分担兴汉之优,四处征战竭尽全力帷幄运良筹。时势顺利时仿佛天地都齐心协力,大运一去即使英雄也难以指挥自由。蜀汉千里江山被小子轻易抛掷。遗恨编纬只能怪两朝老臣谯周。而今只剩下山岩旁多情的江水,仿佛怀念,往事不停地绕驿奔流。

提到罗隐,大家想到的是什么?是“家国兴亡自有时,越人何苦进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还是“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抑或是“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有人认为罗隐一生集狷狂、无奈、淡然于一身,是泥淖中的光彩和锋芒等等。这得从他很是无奈的一生说起。

罗隐五首诗词(时来天地皆同力)(3)

罗隐于大和七年(833年)正月二十三日出生于杭州新城。原名罗横,字昭谏,后改名隐,自号江东生。小时候便在乡里以才学出名。他的诗和文章都为世人所推崇,与另外两个同族才子被合称为“三罗”,即“罗隐、罗虬、罗邺”。

罗隐和许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大中十三年(859年)由江西南康取解,途经江陵拜见丞相白敏中,时为严冬。年底到京师,开始应进士试,连考了七年都榜上无名,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虽然屡败屡战,但最终还是铩羽而归,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史称“十上不第”。

咸通十一年(870年)夏秋,一直在河中府(蒲津)参加秋试取解。咸通十二年(871年)春礼部试失利后上书湖南观察使于瑰求职,当年夏得衡阳县主簿。冬十月,乞假东归,途中作《湘南应用集序》。咸通十三年(872年)东归途中作《赠妓云英》(《嘲钟陵妓云英》)。

乾符元年(874年)春,离开长安东游大梁(今开封),在大梁一带流落二年。

乾符三年(876年)在京兆府秋试入“十等第”,但罢举未参加乾符四年(877年)礼部春试,可能是因为父亲病故,回乡丁忧。乾符四年(877年)又入京兆府“十等第”。

乾符五年(878年)春落第后南游夏口(今武汉)、蕲州(今湖北蕲春),有《投前夏口韦尚书启》《投蕲州裴员外》文及《送蕲州裴员外》诗,后东归。

乾符六年(879年)长江以北已被黄巢起义军兵所据。广明元年(880年)北上受阻,与宗人罗鄂、罗邺及杜荀鹤、张乔等人一起隐居池州九华山。《唐诗纪事》所谓“广明中,池守窦潏,营墅居之”,是谓池州刺史专门营造别墅供罗隐居住。

光启三年(887年)归江东,投靠杭州刺史钱镠,受爱重,任钱塘令,拜著作佐郎。钱镠充镇海军节度使后,征任为掌书记,迁节度判官、司勋郎中、给事中。

天祐元年(904年),罗隐奉吴越王钱镠命,从瑞安乘木船而上溯江口,步行至莒江涤头村(今属泰顺县新浦乡)寻访寓贤吴畦(原平章事谏议大夫)出山辅政。此为飞云江瑞安至泰顺江口航运最早一次记载。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唐亡。罗隐曾劝说钱镠举兵讨梁,未能用。罗隐约在此后正式受箓入道。梁以谏议大夫征隐入朝,不就。

后钱镠表授罗隐吴越国给事中。后梁开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去世,世称罗给事。

罗隐五首诗词(时来天地皆同力)(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