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

——写给儿子的第一封信

文/王立娜

我亲爱的儿子:

  你好!

  这是一封延迟了五年的信,在你出生之前就开始构思了,却现在才完成。妈妈想和你说说,你的名字。

  我从没有意识到,数千常用汉字,选择两个,做你的名字,居然这么难。

  好久以前,具体是哪年不记得了,我的妈妈做过一个梦。梦里,有一个青衣人对她说了五个字,让她告诉我。她听的是“画木佳意镯”,不懂,于是问那个人是什么意思。那个人说,这句话和“朽木不可雕”的意思相反,告诉我,我就懂了。妈妈醒来写在一个纸条上拿给我。我猜,可能是“华木加意琢”,就是良材要精雕细刻。

  华木,又叫桦木、木芙蓉、拒霜,可入药,是花中的高洁之士。那时候还没有你,我和你爸爸说,如果有了娃,可以给娃当名字。你爸爸说,的确,“华木”“桦木”“意琢”都很好。不过,那时候,你还没有来。这三个名字,也就渐渐忘却了。

  后来,你来了,我便想着给你取个名字。想了很久,都没想好。一天,我在梦里看到几个古装小女娃,似乎是有人让我选一个。我在梦里还很奇怪,当时已经知道你是男娃了,为什么还让我挑女娃呢?我只能看清其中一个穿绿衣的,虽面容不清晰,但能看到她头上梳着双鬟,似乎还垂下几条细发辫。其他都很模糊,依稀绿衣后面是一个粉色身影。我从小就喜欢绿色,于是选了绿衣女娃,便听到一个声音说:“碧桃。”

  关于“碧桃”,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疑有碧桃千树花”这句诗,还有一句“天上碧桃和露种”。“碧桃”花语为“消恨”,象征迎接美好的新生活,拥有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力量。关于“碧桃”,还有一个传说。一个叫陈碧的人,为了让人们重新进入桃花源,过上好日子,想凿开桃花源的洞门,手上磨出的鲜血染红了洞门口的桃花。最后,他化身为桃树,人们便称这种桃花为碧桃。可见,碧桃这种花,很有牺牲奉献精神。这个寓意我喜欢。

  但是“碧桃”也不适合当名字啊,男孩是一定不能叫的;即使是女孩,也太小家碧玉了,像古代的丫环或者农家少女,不符合我的预期。在我的概念里,你的名字,应该是父母对你未来的期盼,也是你未来对自己的要求。

  那么这个梦有什么用呢?“疑有碧桃千树花”,我反复念诵,忽然又想到,梦里提示的名字,是不是“碧桃”后面的“千树”呢?

  关于“千树”,也有许多古诗词,比如人们熟知的“千树万树梨花开”“东风夜风花千树”“玄都观里桃千树”。我还搜到一句“碧桃千树月华明”,莫非,这个梦,真的是用“碧桃”提示我,可以给你取名“千树”?可是,“千树”除了可以用在诗句中之外,又有什么意思呢?

  我又想到它的谐音:谦恕。

  谦,即谦虚,是君子之德。

  《易经》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吉有凶,唯有谦卦六爻皆吉。其卦象上面是坤卦,代表大地、谦卑、孕育万物的母体;下面是艮卦,代表高山、进取、意气风发的少年。高山深藏于大地之下,厚重谦卑,这就是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道德高尚的君子,总是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谦虚能使人不断进步,受益良多。

  妈妈希望,你能永远谦虚,一生进取。

  恕,即以仁爱之心待人,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想到恕,便不能不想到《论语》。

  《论语·里仁》里有这样的对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相对而言,我对《论语·卫灵公》中的这段对话更为熟悉。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我的儿子,妈妈希望,你能将“恕”奉行终身,永远以仁爱之心待人。

  你的名字,一共两个字,“谦”,出自《易经》;“恕”,出自《论语》,都有经典出处。希望你这一生,谦虚宽恕。

  我又和你爸爸商量:是叫“谦恕”呢,还是叫“千树”?

  你爸爸说,叫“千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想教育出圣贤,是不是,要用一千年的时间?爸爸妈妈并不奢望你成为圣贤,因为父母做不到的事,没有权利要求子女做到。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圣贤为榜样,我们希望你未来能学有所成,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为国家和民族培育人才。

  “谦恕”太直白了,让人一望而知其义,容易以此为标准要求你。我只是希望你自我警省,但不希望你被道德绑架。而且,“谦恕”有教化意味,如果你将来想从事艺术工作,缺乏浪漫想象。相较之下,“千树”笔划简单,一见之下似无深意,又给人郁郁葱葱之感,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直接当笔名、别号也是可以的。

  于是定下来,你的名字叫“千树”。

  所以,你的名字,来自妈妈的梦,写法是爸爸定的。

  关于你的名字,还有一些插曲。

  在爸爸定下“千树”二字之后,你的爷爷也给你取了名字,叫“敬之”。你爸爸拿给我看,说看不出是什么意思,他还是喜欢“千树”。我也不喜欢“敬之”。首先,这和一位诗人同名,有效颦之感。如果将来你文才欠佳,可能会遭人调侃。即使你将来在诗文方面有所成就,也会被拿来与那位诗人比较,很难独树一帜,成为自己。那位诗人的影子,可能会一直笼罩你。再有,你的大姑,名字中间也是“敬”。

  我感觉他们既然相信取名的各种讲究,不如用他们相信的方式来拒绝,于是查到测名软件,让你爸爸把测试结果和分数发给他们。好像是分数很低,也有些说法吧。你爷爷就不坚持叫“敬之”了。我怕你爷爷奶奶不同意让儿媳妇起给孙子起名字,又让你爸爸说,“千树”是他取的,并且把名字的意思讲给他们听。他们都更喜欢“谦恕”,但你爸爸还是坚持选择了“千树”。

  你未满月的时候,我还不能出门,爸爸去给你上了户口。如果他不想这样写,我也没办法。感谢你的爸爸。

  你上完户口之后,你姑姑听说了这个名字——我忘记是大姑还是二姑了——说起名要看五行,问你起这个名字是不是五行缺木,要不然还是去起名社起一个,把户口本改了吧。

  我不是不知道“五行”这个说法,也不是不尊重“五行”,但是,我感觉“五行”应该是养生之道、人生哲理;至于名字,能够心怀谦卑,仁爱宽宥,就是最吉祥。那些近年来总结出来的高频重名,往往出自起名社,俗不可耐且不伦不类,我真的不喜欢。

  你爷爷奶奶应该是对这个名字一直不满意,但是这种不满可能被抱大孙子的喜悦冲淡了,所以他们一段时间内没有再提。又过了一段时间,你爸爸说,你在乡下的时候,你爷爷叫你“张来福”。我们只当是说笑,并没在意。后来有一次,你生病了。你爷爷大怒,气急败坏地说:“不让叫‘千树’非得叫,看孩子有病了吧!‘千’字不好,那个尖儿扎人!”你奶奶说:“你们不听经,不懂。老法师也说了,‘千’不好。”我说:“老法师那么觉悟的人,应该处处随缘,一切都好,怎么会说不好?”你奶奶说,老法师有一次说一个人的名字有“千”,不好。我不知道这件事,不知道他们是在什么视频里看到的。你爸爸后来和我解释这个出典,但也没说清。我感觉,他们这是断章取义了,老法师应该是为了教育那个人,借这个字,让那个人懂得道理,而不是单纯地说这个字不好。你爷爷继续疾颜厉色地说:“明儿把这名儿改了!”奶奶在旁边接着话音说:“改啥啊?你不得说出来吗?”你爷爷说:“就叫‘张来福’!”你爸爸和我都没有再说话。

  我理解你的爷爷奶奶,老人家,总是有说道和讲究,想让儿孙处处吉祥如意。但是,“张来福”,听着太像农村老大爷了,真的不适合你。

  当时,我的心情受到了影响。我一个人坐在屋子里胡思乱想,不停地挑你爷爷奶奶毛病,虽不宣之于口,想法却越来越尖酸刻薄:你爸爸的名字,是你奶奶取的。她斗大的字不识一升,都可以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字,凭什么,就不让别人给儿子取名字?让儿媳妇给孙子起名的话,为什么他们连提都不提一句呢?为什么越是无知的人,越是这样不懂得尊重人?孩子生病,谁都着急,他们不想着宽慰儿女或者给儿女帮把手,反倒发脾气,让人更添焦虑,这是修行者的做法?如果一家人当时吵起来,不是他们挑起来的吗?他们看碟片,学了几十年,为什么就不能学到觉悟,而是学得越来越糊涂?他们听到的那些话,没有成为他们反思自己、和谐人生的助缘,反而成了他们攻击别人、伤害别人的工具,这样,不是让人更讨厌他们的修学吗?他们因为糊涂,断了他人修学的机缘,他们是修行之路上的罪人……当时,前前后后还有其他的事情,所以,我越想越生气,长久心绪难宁。

  后来,我终于平静下来,渐觉惭愧懊悔。人,总是无限包容自己,却苛刻要求别人。我希望你“谦恕”,自己身为母亲,何曾做到“谦恕”?如果,我不懂得反思自己,只看别人的缺点,不考虑别人的感受,那和他们还有什么区别?我辈都是凡夫,“流俗众,仁者稀”,如果,我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包容,还能包容谁呢?如果,我不能真正做到对父母恭敬和顺、深爱婉容,还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学生孝顺父母?我嫌弃父母无知,还不是因为自己傲慢吗?我和父母生气,还不是因为自己嗔恚心重吗?父母动怒,无论什么原因,都是我没有智慧,没有把问题处理好。儿子,你的到来,让我面对更多的家庭问题,这是对我的考验。我只有一次次都交出合格的答卷,才算是考试及格了;如果我稍有动念,那就是我考试没及格,是我的修养和定力太过浅薄。一个成熟的人,不是每天想着如何指责别人、改变别人,而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定力,在不丧失原则的前提下,化解矛盾。我应该做的,不是怨怼别人,而是提升自己。

  不过,这都是当时我疏导自己的想法。现在,我只希望父母都健康长寿,此外已别无所求——父母健在,就是儿女最大的福报了。父母恩深,子女无以为报,因此只应该对父母存有感恩之心。

  儿子,我诚实地写下这些,是想让你明白,妈妈也是个糊涂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这个做人最基本的道理。所以,我感恩父母为了考验我,宁可自己生气动念;我也感恩你,给了我认识错误的机会。我也切实感悟到:懂得道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真正做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知易行难”。我的儿子,希望未来,我们能共同成长。

  不过你后来病好了,名字的事,没有人再提,你也就直到现在,一直叫“张千树”了。

  下面说一下你的乳名。

  你的乳名有两个,原来叫“象象”,是你爸爸起的。普贤菩萨的坐骑是六牙白象,代表愿行殷深,辛勤不倦。爸爸希望你将来能够对理想付诸实行,坚定不移。但是这个乳名没叫多久,你还没听懂,爷爷在那次发脾气反对“千树”时,也同时反对了这个乳名。爷爷说,奶奶的一位长辈名字中带“相”。我问你爸爸,你爸爸似乎也没听说过。总之这个名字就不叫了。

后来的某一天,我看你长得白白胖胖,小脸蛋儿鼓鼓的,捏一下软乎乎的,还很有弹性,感觉像个暄暄腾腾的小包子,就和你爸爸说:“娃儿好像个小包子,总想咬他一口。”说完,就把你抱过来,在你脸上亲了一下。爸爸把你抢过去,也咬了一口,说:“就是个小肉包子,还是素馅儿的。”可能是你太好咬了,你的爸爸妈妈连续几天重复这一环节,也就一直叫你“小肉包子”。也可能因为,爸爸妈妈都不吃真正的肉包子,而你是爸爸妈妈唯一能“吃”的“肉包子”吧!又因为你也一直吃素,所以,爸爸说你是素馅儿的。慢慢地,“小肉包子”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你的乳名了,有时候也简称“小包子”“肉包子”或者“包子”。

  我后来一想,这个乳名也挺好。人们爱吃包子胜过馒头、花卷儿,因为包子馅料丰富,能包容万物。饺子虽然也有馅儿,但是包子口感更松软,因为包子面经过发酵。人想沉稳大气、含蓄内敛,也要有一个漫长的发酵期啊!还有,包子外表看着都差不多,却不知道里面的内容,很有内涵。有句俗话说:“包子好吃不在褶儿上。”娃儿也应该做一个内在丰富的人。包子,还真挺耐人寻味的。关于包子的哲思,都能写一篇作文了。

  不久前的一天,我又叫你“小肉包子”,你甩着小胳膊跑了:“哼!总叫我‘包子’‘包子’的!”我把你搂进怀里,告诉你:“这是你的小名儿啊。爸爸妈妈爱你,才叫你小名儿。”你就高兴了。我又问你:“如果有人问你,你小名叫啥啊,你怎么回答?”你抬着小脸儿,很骄傲地说:“小肉包子!”我说:“不告诉别人,因为小名儿是家里的长辈叫的,不说给外人听。”你就点点头。看来,这个乳名,你自己也知道啦!

  我的儿子,你是大家的“张千树”,是爸爸妈妈的“小肉包子”。你的名字里,包含着爸爸妈妈对你的期盼与祝福。希望你一生谦虚谨慎,心怀仁爱,正己树人,孜孜以求,内蕴丰富,不断进步。

  妈妈爱你!

爱你的妈妈:王立娜 

2023年1月15日  


作者简介

  王立娜,长春作家协会会员、榆树市作家协会会员,初中语文教师资格。挚爱文学,擅长散文、童话写作,多次在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曾任图书编辑六年,出版过多册图书。

王立娜设计签名(文学王立娜)(1)


  本平台是“榆树文联”新媒体平台官方账号,诚征各类稿件。投递稿件先在平台发布,择优在纸版《榆树人》发表。作者文责自负。咨询投稿事宜,敬请关注本号并留言或私信,也可搜索微信公众号“榆树文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