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麦浪层层叠叠,红白相间的大型收割机在其间穿梭,所经之处,麦子纷纷脱粒,麦秆自动粉碎还田,一眨眼,一大片麦地全都收割完毕。今年6月初,有“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之称的河南淮滨县,75万亩弱筋小麦大获丰收,麦粒饱满,种植得好的农户亩产过千斤,每斤价格相比去年上涨好几毛。

种粮大户王传厚开心地说,他今年种的弱筋小麦,预计每亩地的收入比去年增长500块钱左右,是大丰收的一年。

淮滨弱筋小麦之所以如此有名,70后农民王中海是背后推动者之一。作为新农人,王中海喜欢研究科学种田,2006年,他通过研究和思考发现淮滨县最适合种弱筋小麦,便开始引进推广,直到四年后,当地政府和企业介入支持,逐渐将淮滨县打造成为了如今的“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

河南今年小麦亩产量(河南淮滨县弱筋小麦大丰收了)(1)

王中海不仅是一个农民,他还对农业知识有天然的爱好,曾经做过县病虫测报员,拿到信阳市种植业“农民技师”中级职称,一直坚持为身边的农民朋友传播正确的农业知识。如今,50岁的他以“中海聊农业”为名,每天在抖音上分享种田知识,帮农民解决种植疑问,增产增收。他在抖音有40多万粉丝,获赞200多万。

从事农业近三十年,他始终对农业充满热情。每天早上5点起床,想今天要拍什么视频,有时一天就发好几条,目前已发了1500多条短视频,此外,他还坚持每天晚上直播两个小时科普。

爱学农业知识的“书呆子”

大豆田里的野绿豆怎么除,机插秧如何盘根,如何打药效果更好……王中海说话慢条斯理,讲起农业知识来清晰易懂。

王中海不仅懂农业,也懂农民,将近30年的农业从业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

1972年,王中海出生于河南信阳市淮滨县下的一个偏远乡村,家里很穷,只在过年才吃得上肉。虽然穷,但母亲注重教育,王中海从小喜欢看书,看了《农村百事通》《万元户》里农民创业的故事,就决定长大了要做农业。

但也因为穷,王中海读到初中就出来打工,先去安徽阜阳开拖拉机,又辞职回老家做塑料大棚,又出去打工,打工认识了老婆,就想干脆回老家结婚,专心做农业创业。

1995年王中海回到老家集镇,创业做什么呢?他最熟悉的就是农业,强项是研究科学种田,于是就从最基础的农药、种子做起。

王中海想改变这些。他看书自学,去田里实地考察,弄懂书上讲的是什么、那是什么病、这个虫子怎么治,他使用一些毒性较低的农药做实验,研究害虫什么时候孵化,应该在什么时间点用药,花了一年时间总结出一套东西。

河南今年小麦亩产量(河南淮滨县弱筋小麦大丰收了)(2)

当时他已经结婚生子,母亲并不支持他在村子里摆摊卖农药,觉得挣不到钱,那时农村青年流行外出打工挣钱。母亲常常说,我给你们带孩子,你们也出去打工多挣些钱。但是他很坚定自己做的会给农民带来好处。

1996年,王中海一边在集镇卖低毒农药,一边给农民做植保服务,告诉大家正确的施药方法。但那时他年轻,农民一开始不太相信他,于是他便先不收农民的钱,秋天收成了才结账。

后来,农民用了他的药,几乎再没人因打农药中毒死亡。以前,农民每年每亩地打农药要花五六十元,而在王中海的指导下打农药,每亩地只需要花十三元。

他的影响力很快扩大到周边十公里内的所有农村,整条街道卖农药的店,他的生意最好。很多其他地方的农民专门渡河骑两个小时自行车来找他,就觉得他可靠,有技术,这给了王中海莫大的鼓舞,父亲也对他的工作感到很自豪。

王中海平时喜欢思考。他现在的很多积累来自摆地摊的时候,那时上午赶集,下午他就看农业方面的书,女儿还写了篇文章叫《我的书呆子爸爸》。

他一直努力自学农业知识,不懂就跟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专家打电话请教。1998年,县里外聘他当病虫测报员。那时候有种用来诱蛾的黑光灯,县里买不到,他按照诱蛾原理用夜光灯自己制作了诱蛾灯,整个县城只有他有。每天早上5点起床后,他第一件事就是下田,把诱到的虫子带回来进行分类登记,数看有哪些虫子,推断孵化高峰期等等。

河南今年小麦亩产量(河南淮滨县弱筋小麦大丰收了)(3)

在做病虫测报员时,他了解到县农业局有个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初中毕业的王中海想提高文凭,就报了中专班,从理论上对农业知识进行补充,认真学习两年后,2002年拿到了中专毕业证书。

学到的农业知识他总想服务给农民。从2005年起,他每年都去信阳各个乡镇开农民会,一年开几十场,告诉农民怎么种地,怎么施肥,怎么打药,有时在室内培训,有时去田间观摩。

2008年,王中海通过了信阳市农民技师的考试,拿到了信阳市种植业农民技师中级职称,当时拿到这个职称的县里只有几十个人。拿到证之后,王中海感到自己被官方认可了。

引进推广弱筋小麦

王中海喜欢创新,爱做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2000年,通过卖农药攒下两三万元后,他想扩大创业规模,就去搜集信息,看淮滨县适合干什么。他发现适合种红薯做粉条,就跑到信阳买了红薯苗发给农民种,种完收来加工做成红薯粉售卖,他跟农民承诺红薯收不回来,苗钱不要。结果那年接连下了将近100天的雨,红薯一个个都烂在田里,一下子创业归零。

回来他又继续积累。2005年,他发现淮滨县的米不好吃,就引进了一种新稻种,每天骑着摩托车一家一户推销种子,等到秋天齐穗灌浆的时候,他就做一些牌子,看哪一块田是自己这个品种,就把牌子钉在树枝上,插到田里面。

做了两年,供不应求,又攒下“一桶金”。这次的成功促使王中海想要涉足小麦领域。

河南今年小麦亩产量(河南淮滨县弱筋小麦大丰收了)(4)

他查阅资料,在一篇文章里看到,淮滨县是生长弱筋小麦的优质区域,因为淮滨县属于长江中下游生态区。而淮滨县当时主要种植白皮小麦,都是环淮海生态区的品种,赤霉病高发,小麦品质低,价格低,一般只能用做饲料。

2006年,王中海开始引进弱筋小麦。当时大家对于弱筋小麦都没有概念,他跑到四川省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安徽省农科院等找弱筋小麦的种子,跑了好几个地方才在扬州一农科所找到适合的弱筋小麦。

他一下子进了7万斤种子,拉到淮滨县,卖不掉。弱筋小麦的种子偏红,浸过水后泛白,看起来就像坏了的白皮小麦种子,很多农民都不相信,“农民就说你这个东西坏了,卖给我们不害我们吗?”

最后他只卖出3万斤,剩下4万斤卖给面粉厂打成粮食,连面粉厂都不愿意接收。但他依然每年都引进弱筋小麦,连续四年,年年亏。县里同行都嘲笑他。可是他从来没怀疑过这事,他相信弱筋小麦产量高,对农民有好处,而他需要解决的是卖价高和如何加速推广的问题。

后来,他找到淮滨县最大的面粉企业,一聊,非常投机,决定一起做这件事,接着他们又找到淮滨县政府、农业局,提出打造“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的想法,县政府很支持,把这个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里。在两方力量的支持下,“十年磨一剑,才一起写了淮滨的农业这张名片”。

河南今年小麦亩产量(河南淮滨县弱筋小麦大丰收了)(5)

目前淮滨县的弱筋小麦在全国品质最高,几乎全覆盖淮滨县80多万亩耕地。从原来的小麦价格比周边小麦一斤低一毛多,到现在比别的小麦要高一毛钱。王中海介绍,淮滨弱筋小麦的价格,现在是中国弱筋小麦价格的风向标,每年为淮滨的农民增收将近2个亿,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也作出了贡献。

除此之外,弱筋小麦还适合做饼干、做蛋糕、酿酒。

今年弱筋小麦已经收割完毕了,比往年质量更好,小麦颗粒饱满,非常健康。种得好的农户,平均一亩地产1200斤,弱筋小麦价格也比普通小麦高不少。有个种田大户收了130多万斤小麦,多赚十几万。

上抖音聊农业

2020年疫情不能出门,王中海无事可做,决定以“中海聊农业”为名拍摄抖音传播农业知识。

做抖音,内容从哪来?王中海想,自己有100多种农药,每天介绍一种,也可以发一百天。但发了十几天,就发现很多内容自己来了。

回看那阶段的作品,他觉得自己啥都不懂,“呆板,傻啦吧唧的,说话也结结巴巴,一点都不自然。但不管怎么样,今天必须要发个作品。”

从开始播放量几百个,到上千个,逐步上万。一开始只有200多个粉丝,后来粉丝越来越多,现在达到40多万。很多粉丝说,王老师,我本来是个小白,听了你的话,我现在懂得农业管理了。

有个农民的麦子被误打了除草剂,长得不好,村书记打电话让王中海去处理。由于农药残留在土壤里,王中海建议他种一种能抵抗除草剂的稻子,他将信将疑,种了一半,最后证明有用。

河南今年小麦亩产量(河南淮滨县弱筋小麦大丰收了)(6)

他发现抖音是个精准传播工具,可以宣传自己的理念和想法,找到志同道合爱好农业的人。以前开一场农民会只有几十到一百多人不等,现在一场直播,一个多小时就有上万人围观,效率大大提高了。

而且在抖音宣传是免费的,他认为,每天发一个作品就节省了500块钱宣传费,“做直播相当于在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开门店,抖音免费给你一个门店,每天经过这么多人,能不能进店看自己了。”

现在他每天早上起来先想今天要拍什么短视频作品,一般上午发三个作品,晚上拿两个小时做直播,下午接受农民咨询、下乡去田里或者接待访客等,第二天又把前一天农民咨询的问题拍成作品。

他每天都会收到上百条农民的咨询,抖音留言、私信、电话等,看不过来,一天只能回答七八个,其它就用作品回答。就在采访的间隙,一个农民专门从驻马店赶来找他。

农民的问题他总是亲自解答,一般让对方拍三张照片,一张近照,一张全景,一张特写照,基本就能知道什么问题了。“水稻旱青立病,不出粒,今天就有人找我处理这个问题。”

王中海认为农民相信他,是因为他说的东西农民听了就能用,“我懂农民”。

现在他在淮滨县已经小有名气。有时出门吃饭,有几个人看着他交头接耳,到了晚上,直播间就有人问他今天是不是在哪个饭馆吃饭。他去安徽参加农业会议,参会的人一大半都看过“中海聊农业”。

谈及未来农业的发展,王中海认为土地的集中是必然的。他希望通过抖音,整合更多资源,在优质产品和适合的农民买家之间牵线搭桥。

王中海从小的梦想就是做农民,但最开始,他不好意思说出口,怕别人笑他。现在,他很骄傲自己能做一辈子的农民:“我很喜欢去田间,一到田里就忘我了,脱了鞋就下去,回来满脚泥。我是个幸运的人,把兴趣做成了事业。”

文:阳关

编辑 巩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