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文言文以实词为主,实词中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很大障碍之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现象的基本情况并学习相关内容,掌握解决它的基本方法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可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初高中衔接你要熟知的文言文阅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初高中衔接你要熟知的文言文阅读(初高中衔接你要熟知的文言文阅读)

初高中衔接你要熟知的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实词的几种活用

1、概述

文言文以实词为主,实词中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很大障碍之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现象的基本情况并学习相关内容,掌握解决它的基本方法。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可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

2、名词用作动词

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②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③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①“蹄”用作动词,译为“用脚踢”。②“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③“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就是登记户籍。

3、名词作状语

(1)普通名词作状语

⑴表示比喻,译为“像……一样”。如:

①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

①“云”、“响”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响应一样”。

⑵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译为“用……”。如:

①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①“木格”是名词做状语,译为“用木格”。

⑶表示处所、趋向,译为“在……”“从……”。如:

①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赤壁之战》)

①“水陆”是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水面上和陆地上”。

⑷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译为“像对待……那样”“把……当作……”。如:

①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①“兄”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哥哥那样”。

(2)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或趋向,译为“在……”、“向……”。如:

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①“西”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向西”。②“外”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在外”。

(3)时间名词作状语。

⑴表示动作的频率,“日”、“月”、“岁”可译为“每天”、“每月”、“每年”或“天天”、“月月”、“年年”。如:

①日削月割。(《六国论》)

①作状语的“日”译为“每日”,“月”译为“每月”。

⑵表示情况在加深发展,“日”可译为“一天天”、“一天一天”、“一天比一天”。如:

①其后,楚日以削。(《屈原列传》)

①作状语的“日”译为“一天天”

4、形容词用作动词

用一个相应的动词来对译,这个动词既与原有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有关,又能恰当支配句中的宾语。如: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①“私”用作动词,译为“偏爱”。②“明”用作动词,译为“照明”

5、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和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时,也有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可用“使(让) 宾 动”的形式来对译。如:

①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归”是使动用法,“归之”译为“让他回去”。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一般可用“使 宾 形”的形式对译。

①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促织》)

①“昂”是使动用法,使……昂贵,译为抬高。

(3)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用“使 宾 为 名”的形式对译。如:

①齐宣王欲将孙膑。(《孙膑》)

①“将”是使动用法,“将孙膑”译为“让孙膑作主将”。

6、意动用法

文言文的意动用法,主要是指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这时的形容词和名词都用作动词。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一般可用“以 宾 为 形”的形式对译。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美”是意动用法,“美我”译为“以我为美”或“认为我美”。

(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成(当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用“以 宾 为 名”的形式对译。

①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

①“宝”是意动用法,“宝珠玉”就是把珠玉看成宝物。

7、思路导析及小结

词类活用就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的语言环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那么怎么辨别词类活用呢?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分,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从内容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考查大家根据上下文辨析常用词词义的能力。包括实词的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虚词的一般用法等。二是考查大家能否正确理解句意的能力,包括句式辩识,句译选择等。三是考查大家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也就是整体阅读能力。这些情况与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实际是不很协调的。它启示我们,一定要在高中起始阶段认真读熟读透课文,注重积累和掌握常用文言文实词词义,虚词用法,文言文句式和有关的文化常识等,其中尤以词义积累为基础。

二、几种重要的文言句式

1、概述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2、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联系判断句中的两部分,文言文则不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判断。一般的说,它有以下几种形式:

(1)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来帮助判断,形成“……者,……也”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形成“……也”格式,如:夫战,勇气也。

(3)只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谓语后不用“也”字,形成“……者,……”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语后面既没有“者”字也没有“也”字来帮助判断,只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5)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之前用一个否定副词“非”,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如:人非圣贤,孰能无惑?

(6)在谓语前用“乃”、“即”、“则”、“必”、“皆”、“悉”等副词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为”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判断,如:在药则未为良时。

3、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着,或称施事者;另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着,或称受事者。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前面的主语具有被动性,“于”相当于“被”,如:而君幸于赵王。

(2)在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质,“为”相当于“被”,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3)在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 动词”格式,或“见……于……”格式,表示被动,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长见于大方之家。

(4)不用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兵败地削,亡其六郡。

4、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⑴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⑶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⑷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⑴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⑵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动词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5、省略句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某些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省略,只是省略的情况比现代汉语更多,更复杂。如:永州之野产野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皆死。

6、思路导析及小结

翻译题的考查是每年高考必考项目之一,高考直接考察翻译的分数为10分,而省均分往往仅三四分。翻译的重点是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的过程中会常常涉及到文言句式。

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文阅读方面,对“句子”理解提出两条要求: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二是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高考考查古汉语的句式,主要把它糅合在翻译中考查。

今后高考,一方面不会设题直接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另一方面会在翻译句子或理解词语题中涉及文言句式的考查,着眼与理解和运用,即考查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和辨别与现代汉语不用的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能力,通常是以翻译句子和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误的判断的形式出现的。要做好翻译,必须明确以下两点:

1、译文的标准是“信”、“达”、“雅”。对我们同学来说,主要是“信”、“达”二字。所谓的“信”,就是忠实于原文,不误解、不漏掉、不增译。“达”就是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从词语到结构的直接对译。“意译”就是着眼于表述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借助典范例句,分类记忆。如:掌握宾语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定义特点及其规律后,只要记住下列句子:“彼且奚适”、“古之人不余欺也”、“唯兄嫂是依”、“何厌之有”,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子而做出判断。

2、照现代汉语,比较辨别。如一些特殊句式和用法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但保留在今天经常运用成语,熟语里,如“唯利是图”的宾语前置,“弱肉强食”的被动句式;但大多数特殊句式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距,今天已经不再使用,那么,我们应着眼于二者之间不的不同点,看文言文的这一语句现代汉语怎么说,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一种句式或用法。

3、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着眼于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点,有助于防止错误解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或理解词类活用,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有效的把握。如理解《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既来之,则安之”一句,若是孤立的看,可能是会受到现代汉语的影响而误解为“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但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来看,结合上文“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进行揣摩,则可推断“来”和“安”是使动用法,分别相当于“使……前来归顺”和“使……安定生活”。

4、勤于实践。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对”“换”“留”“删”“补”“调”。“对”就是对译,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现代双音节或多音节词。“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那些没有共同够词成分的词,如“师”替换成“军队”。“留”就是保留不译,文言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典章制度等以及现代汉语中意思完全相同的词语,就可以这样处理。“删”是删略,文言文句子中有些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以及某些连词,今天无对等的词进行翻译,而且删后又不影响表达的准确通顺,便可删略。“补”就是补充译出文言中省略了的而语意不能省略的部分。“调”是调换语序,即把文言文的倒装句顺过来,以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可以编为如下口诀: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