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与电影叙事分析(从喜剧元素视觉隐喻来看)(1)

不同的叙事策略使电影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质,当前青春电影的叙事中娱乐化倾向较为显著。

喜剧的快乐原则和滑稽属性所呈现出的不严肃只是表面的,其本质仍是严肃的。

近年来的青春电影通过大量的喜剧元素和运用视觉隐喻的手段来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

隐喻与电影叙事分析(从喜剧元素视觉隐喻来看)(2)

在发挥电影娱乐功能的同时传递出了深刻的内涵和价值理念。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而娱乐所带来的视听快感和享受是吸引当代观众的有效手段。

喜剧元素的融入

以往的青春电影或严肃或唯美,鲜有涉及搞笑的台词也是一带而过。

反观近年来的影片,多数青春电影将喜剧元素作为重要的表现策略融合到电影的叙事中,以诙谐的方式展现青春,发挥了电影的娱乐功能,并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不少影片能做到在催人发笑的同时引人深思。

隐喻与电影叙事分析(从喜剧元素视觉隐喻来看)(3)

《小小的愿望》中骑摩托车时与拦路的交警击掌;对瘫痪的朋友也不乏摔打磕碰。《快把我哥带走》中的兄妹之间的日常打闹,非常亲切且有趣。

早起时故意调慢妹妹的闹钟,还把妹妹的头发绑在床头,甚至在妹妹的吹风机里放入面粉,抢妹妹最爱的烤肠,偷妹妹存的零钱买零食……德云社包袱式的笑料。

《老师·好》这部电影是由于谦监制,张栾执导,所以免不了有德云社喜剧包袱的融入。

隐喻与电影叙事分析(从喜剧元素视觉隐喻来看)(4)

相声这种语言艺术中多用“抖包袱”的方式表达喜剧效果。影片在表现师生“斗智斗勇”的叙事中,有很多“包袱”噱头的制造运用。

比如苗霸天第一次在学生面前立威的场景。苗给烫了卷发的李海燕零钱让她拉直头发,这里大家会以为温文尔雅的苗老师主动为学生付出,后一句话却说明天要还钱。

当李海燕走向黑板罚站时,苗向她要来手帕,观众正疑惑于这一行为时,只见苗走向关婷婷,用手帕刮花了她嘴上的口红。

隐喻与电影叙事分析(从喜剧元素视觉隐喻来看)(5)

随后,苗没收了蒋文明的烟,在建设面前佯装自己要抽烟,这时迅速掏出火柴为他点烟的建设,曝光了自己,却逗笑了观众。

苗看到王海在读书,便让同学读他看的书,没想到内容竟然是:韦小宝坐在青楼门口……碗里全是客人吃剩下的鸡鸭鱼肉。

在这样流畅的镜头运动中,既完成了人物的角色性格设定,又带有喜剧效果。大量的谐音梗。《最好的我们》主角名字合起来,就是“耿耿于怀”的谐音。

隐喻与电影叙事分析(从喜剧元素视觉隐喻来看)(6)

《少年的你》中,陈念第一次睡在小北家里,她睡床,小北睡沙发。

陈念:“硬不硬?”小北坏笑道:“你说什么?”陈念:“我说沙发硬不硬”小北:“哦...不硬”。

《狗十三》的谐音梗来自于海报,将数字 13 写成 B 的形状,也暗示了人生。

视觉隐喻的运用

电影是对视觉修辞综合运用的体现,是电影内在艺术审美性的表现手法。“被称为‘喻中之喻’‘辞格之王’的隐喻是重要的视觉修辞理念。”

隐喻与电影叙事分析(从喜剧元素视觉隐喻来看)(7)

在近年的青春电影中,通过隐喻的叙事方式,充分满足了观众在观影结束后讨论剧情、反思结局的需求,使观众在讨论结局的过程中进而反思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困境,对于调节青少年与同伴、家庭、社会的关系有积极的意义。也使影片呈现出“犹抱琵琶半遮面”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学风格。

《少年的你》应用了大量的隐喻,深化了电影的内涵,在引起情感共鸣的同时引导大众对青少年成长困境的思考。

隐喻与电影叙事分析(从喜剧元素视觉隐喻来看)(8)

比如电影首尾都有陈念教学生英语的片段,开始时说到:This is ourplayground(这是我们的乐园),结尾变成了: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这里以前是我们的乐园),这里用英语中的时态关系隐喻了陈念经历一系列事件后的心态变化。

此外,陈念的笔记本上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仍然有人仰望星空。这里隐喻了陈念虽然身受校园暴力,但仍有考进北大,去北京的梦想;刘北山虽然是小混混,但他也有保护陈念的美好愿望。

隐喻与电影叙事分析(从喜剧元素视觉隐喻来看)(9)

主角的姓名也包含一定的隐喻意义。陈念的谐音是“成年”,隐喻了陈念在经历诸多挫折和苦难后终将成长,并勇于主动承担法律责任。

刘北山的“北”隐喻了陈念想要去“北京”,“山”隐喻了他是陈念的“靠山”。警官郑易谐音“正义”,是伸张正义的隐喻。

负面角色魏莱谐音“未来”,隐喻这类人不会有好的未来、甚至不会有未来。《盛夏未来》中的隐喻修辞是关于性取向的。

隐喻与电影叙事分析(从喜剧元素视觉隐喻来看)(10)

不仅是因为过审的需要,也表达出了青少年对于两性的朦胧态度。男主角郑宇星喜欢一名叫 Ming 的 DJ,影片并没有明确 Ming 的性别,反而是通过细节隐喻来暗示男主角的性取向为男。

比如:在二人合唱的《拥抱》中郑宇星只唱了一句“荷花池中的荷花叶”是出自白先勇的小说《孽子》,荷花池是台湾一处有名的男同性恋聚集地;英文字幕中用的是“Ming”或者“DJ”,不是“she”或者“her”。

隐喻与电影叙事分析(从喜剧元素视觉隐喻来看)(11)

二人去海南,郑宇星的爸爸肯定女主是不会有危险的,说明男主爸爸是知道男主的性取向;整部电影没出现 Ming 的声音;在三亚音乐节上,看 Ming 海报时陈晨的表情疑惑,郑宇星说陈晨知道了他的秘密;Ming 打碟的时候全副武装,看不出男女。

这部电影的导演陈正道曾公开表示:不要刻意的明确是什么,这种模糊化正是对青春的朦胧探索的切实表达。

隐喻与电影叙事分析(从喜剧元素视觉隐喻来看)(12)

电影《狗十三》表面上以平和的态度叙述丢狗事件,实则以此隐喻李玩的成长之痛。这部电影具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对广大观众来说,也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现实中个别大人不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头顶着所谓“成年人”的帽子,却满口的谎言和妥协,满心的贪婪和野心,并逼迫孩子也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失真。导演曹保平在整个丢狗找狗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隐喻了李玩的成长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