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衣相书1979年7月17日书解(奸相藏匿的深慰帖版本两种并译)(1)

麻衣相书1979年7月17日书解(奸相藏匿的深慰帖版本两种并译)(2)

麻衣相书1979年7月17日书解(奸相藏匿的深慰帖版本两种并译)(3)

麻衣相书1979年7月17日书解(奸相藏匿的深慰帖版本两种并译)(4)

林藻《深慰帖》(版本其一)

《深慰帖》为行草横幅,整幅作品清秀舒展,气韵贯通。其笔迹以颜体为主,融进诸家的韵味,墨彩沉厚。博大之中,不乏峻拔的气概。其用笔精细,笔笔精良不涩滞,经得起挑剔或推敲。用笔特点是委婉圆润,线条多呈弧形,且变异无常,有方笔,有圆笔,行笔流畅,笔锋的提按富有节奏感,中锋轻点,侧锋取势,强化墨韵。对繁杂字,他轻描淡抹,意随笔到,纤细得如同蚕丝;在用墨上,能根据字形特点及章法的表现需要,或浓或淡,或轻或重,竭力营造一个畅达自然的韵致。他的作品布局挺有趣味,并非机械式的排列,而是左颠右斜,上下之间,时而紧挨相叠,时而拉开截断。但能笔断意连,丝丝相扣,整体章法显得十分灵动快活,潇洒飘逸,神采飞扬。《深慰帖》被董其昌收入《戏鸿堂群帖》中。

释文(繁体):

辱問,知所苦已减退,深慰也。承廿七日發,時熱如此,疾未全瘳,冒犯而行,得否善自度之。如料氣力未禁,何如改告,別作逗留。願審己而動,勿使道路重復,轉更栖遑。藻那日送歐陽回,至橫灞,便屬馬脊破,爛潰特甚,不堪乘騎,數日來都不出入。雖不得數至問疾,常令問中和,知减損,將謂程寬,且將息,不知發日頓近,明後閑暇,得鞍乘,當奉詣,未際預懸離別之恨恨也。拙序不足奉揚盛美,過言見謝,無乃外歟!崔、鄭、歐陽詩付往,章八元、陳羽各有一篇,未能取得,續附也。諸公處申意,尋當與達,即冀展奉。無複寒暄,不宣。藻拜手,廿三日。郭郎少公執事。先所仗寫文卷,閑垂撿出,續令住取,謹問。

“九牧林”的林藻,字纬乾,是林披的次子。藻少时与弟蕴与晋江欧阳詹同读书于灵岩精舍(今广化寺)。十载寒窗,锐志攻读,文名远扬。

唐朝科举制度,有“秀才”、“明经”、“进士”等科,其中进士科最难。大抵报考进士的有千人,得第的只有百分之一、二。

藻于德宗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为莆田登进士第之始。

藻在参加进士考试时,有一段文坛佳话。当时的试题是《合浦还珠赋》。《莆阳比事》载:藻参加进士科试,“珠还合浦”赋成,打盹时,仿佛有人告诉他:何不叙“珠之来去之意”。藻醒来时修改试卷,其中有一小段云:

“珠之去兮,山无色兮,氛雾冥冥;海无光兮,空水浩浩。珠之来兮,山有媚兮,祥风习习;地有润兮,生物振振。果然中第。

我们来欣赏这一段极力描述珠之去来的美文:蚌珠他往了,这里苍翠的群山,失却鲜明的色调;碧绿的海水,只剩汪洋的一片。蚌珠回来了,它们发出熠熠的莹光,照得山川格外明媚;它们吐出温柔的气体,化作和畅的祥风,使土壤肥润,植物茁壮……想象丰富,笔法灵活;从珠到人,寓意含蓄;行文如顺水行舟,一气呵成!所以当时主考官礼部侍郎杜黄裳称赞说:“叙珠去来,若有神助”。

藻历任校书郎、判官、容州刺史、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终官岭南节度副使,大有政声。

藻与弟蕴和妹夫欧阳詹俱有闽中名士,闽人有“欧阳独步,藻蕴横行”(见《莆阳比事》)之语。

藻擅书法艺术,正楷学颜真卿,形成自己的楷书“萧疏古淡,意韵近古”的风格。其行书《深慰贴》,《宣和书谱》称他的行书“婉约丰妍,得智永笔”法。尤其《深慰帖》自宋御府流出后,曾为吴文定家藏,南宋有摹刻。之后真迹下落不明。至明嘉靖间严嵩败,抄了家,抄出大量字画古董。文征明把《深慰帖》(真迹)刻入《停云馆帖》中,董其昌也将其刻入《戏鸿馆群帖》中。

藻的文学著作亦丰。《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林藻集》,已佚。《全唐文》存其赋一篇。《全唐诗》录其诗三首。

麻衣相书1979年7月17日书解(奸相藏匿的深慰帖版本两种并译)(5)

麻衣相书1979年7月17日书解(奸相藏匿的深慰帖版本两种并译)(6)

麻衣相书1979年7月17日书解(奸相藏匿的深慰帖版本两种并译)(7)

林藻《深慰帖》(版本其二)

林藻,(约公元八o五年前后在世)字纬乾,莆田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顺宗永贞中前后在世。少负奇志,乃与欧阳詹刻意文学。闽人云“欧阳独步、藻蕴横行”贞元七年,(公元七九一年)登进士第,试珠还合浦赋,敍珠去来之意,人谓其有神助。累迁殿中侍御史。官至岭南节度副使。藻著有诗集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林藻是莆田古代文人走向中原大地的精英,其文学、书法声名早已倾满朝野,宋徽宗赵佶亲自编录钦定的《宣和书谱》二十卷,以及明代陶宗仪倾毕生心血编辑的书法典籍《书史会要》都给予林藻《深慰帖》极高的评价。《宣和书谱》评:“有唐三百年,书者特盛,虽至经生辈(从专职抄缮经书者),其落笔亦自可观(值得观看)。盖唐人书学,自太宗(李世民)建弘文馆为教养之地,一时习尚为盛,至后之学者,随其所学而各有成就,如(林)藻之于智永(南朝书法家、王羲之七世孙)是也。”中国书法至魏晋时大变,尤其以晋人变偏锋为主的汉八分和秦隶为今隶(楷书)更具雄浑厚重,行书则轻重疾徐粗细变化,显得隽秀透飞,南朝自刘裕代晋,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社会渐稳定、经济趋繁荣,朝野上下以擅长书法为荣耀,其时,山阴(浙江)永欣寺僧智永学王羲之而得法,“一字之出可直(价值)五万”。莆田林氏九牧之林藻,胸有大志,敏而好学,早年与欧阳詹创建“福平书堂”于紫霄山下,后徒步入京应试,唐德宗贞元七年(791)考中进士第三名。《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称:“莆田人登进士第,自藻始”。《唐史·人物志》载:“初授容州支使,迁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使,终江陵刺史”,“有杂稿集传世,最善草书,胡酋之乱,脱落不存,仅有《深慰帖》收于谱中,大雅君子,称其婉约丰研(艳),得僧智永笔法云”。林藻先学颜真卿之楷书,形成自己“萧疏古淡,意韵近古”之风格,再学智永之行书,《宣和书谱》评其“作行书,其婉约丰妍处,得智永笔法为多”。现观林藻《深慰帖》,确有出智永的婉约丰妍,然也颇具浓纤变化之遒劲,应是唐人承魏晋书法而逐渐演变成唐人书法之时代特征。

据传,林藻《深慰帖》最初藏于宋皇家御府,明代,为奸相严嵩所藏匿,严嵩败,抄家,又为明嘉靖皇帝得之。书法家文征明、董其昌先后将其帖刊刻于籍,后不知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