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是怎样发明的 他们有生命吗(假如人类被34)(1)

近日,世界首个人造子宫工厂宣布诞生。

这个项目被称为“Ectolife”,由来自也门的分子生物学家和电影制片人 Hashem Al-Ghaili 发起,“Ectolife”项目希望在人类子宫外的人造子宫中培育婴儿,帮助女性避免分娩之痛,解决生孩子的各种问题。

机器人是怎样发明的 他们有生命吗(假如人类被34)(2)

一直以来,人造子宫都被认为是未来的生殖辅助技术,并在许多科幻作品中出现。

现在,Ectolife项目试图让人造子宫的梦想成真。

在 Hashem Al-Ghaili 创作的 8 分钟短片里,Ectolife 为大众全面展示了人体子宫的强大功能:75 个最先进的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多达 400 个人造子宫,完全复制女性体内环境,一个设施每年可以孵化 3万名婴儿。

有了 Ectolife,低精子数、流产、分娩之痛,全都会成为过去。从受精卵开始,每个婴儿都是通过体外受精 (IVF) 受孕,允许父母自由地“选择最有活力和遗传优势的胚胎”,他们的婴儿也将在没有任何生物学障碍的情况下发育和生长。

不止可以选择基因,父母还可以直接创造婴儿的基因。想要自己的宝宝出类拔萃,他们提供了“ Elite package”精英套餐服务给你选择。借助 CRISPR-Cas 9 基因编辑工具,可以通过 300 多个基因来编辑宝宝的任何特征。只用对一组基因进行基因工程改造,就可轻松定制宝宝的眼睛颜色、头发颜色、肤色、体力、身高和智力水平。

机器人是怎样发明的 他们有生命吗(假如人类被34)(3)

人造子宫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人造子宫技术的出现可以用于因子宫受损而无法自然受孕的女性,还可以为想要孩子但不想通过受孕这一方式、或同性夫妇带来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互联网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网友对“人造子宫”表示支持。他们们认为人造子宫具备周年更多优势:既能能减轻怀孕分娩带来的身体消耗,又能大大降低结婚生子的成本。并且能够减少早产几率,优化人类基因。

鉴于人造子宫的在辅助生育方面的众多优势,如果未来通过此项技术批量孕育新人类,那机器人的发展是否会受到影响?

人造子宫如果批量“生产人类”,会“影响”机器人的发展吗?

不可否认,人造子宫的出现或许会给人类的生殖带来很大的解放。但与此前的试管婴儿相似,人造子宫面临着激烈的伦理争议。

倘若人造子宫真的问世并被应用,父母的职责会发生什么变化?父母与子女的联系是否会大为削弱?当前人类借以延续人类文明的传宗接代观念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旦“人造子宫”与克隆技术结合,同性恋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孩子,那性别角色在我们的社会中还会存在吗?

不仅如此,人造子宫技术成熟后,意味着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分娩”,“生母”该如何定义?由此而生的抚养、赡养问题,也十分难以界定。与之相关的女性处境的变化也难以预测。女性一旦不在自己的子宫里生育,那女性存在的价值又是否要重新界定?性别差异会趋向和缓,还是更加尖锐?

因此,人造子宫要想实现和被大众接受,需要经历重重考验和阻碍。未来可能更多被作为辅助生殖手段提高生育率,而不会被用于大规模批量生产人类上面。甚至也有可能与克隆技术一样,不被世俗所接受而不再被大家关注。

机器人迅猛发展已成趋势

近年来,全球机器人产业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在餐饮、公共服务、物流运输等领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参与其中。与此同时,商用机器人的研发进程也不断提速。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更是推动了机器人应用的快速发展。

机器人是怎样发明的 他们有生命吗(假如人类被34)(4)

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50亿美元(约合16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该数字将增长至2600亿美元(约合1.7万亿元人民币)。

机器人的创新发展早已改变了人类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机器人化”生产装备和生活工具已广泛融入千行百业和人民生活,无处不在、无所不及。人与机器协同发展、和谐共生,共同擘画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智能图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增进人民福祉发挥积极作用。

机器人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作为生产工具,工业机器人已成为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的核心装备,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快速提升。从2012年的23台/万人快速提升至2021年的322台/万人,累计增长13倍,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工业机器人应用从2013年的25个行业大类、52个行业中类扩展到2021年的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半导体等高端制造业,到家具、食品、建材、纺织、铸造等传统行业,工业机器人有效解决了精密加工难度大、招工难用工难以及恶劣环境高风险作业等行业痛点,实现了人与机器的协同发展。

机器人是怎样发明的 他们有生命吗(假如人类被34)(5)

作为生活帮手,以扫地机器人、烹饪机器人、陪伴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服务机器人走入生活、走进家庭,在教育娱乐、清洁服务、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提高生活福祉。在商业服务领域,服务机器人自主移动水平快速提升,在餐厅、酒店、零售等“无接触”服务场景应用初具规模,提高运营效率。美团、京东等公司已成功实现无人配送机器人的规模应用。在医疗领域,手术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在建筑领域,机器人应用为解决用工荒、工作效率低、环境污染重、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楼层清洁、喷涂、地砖和墙砖贴砖等环节机器人施工效率已达到人工的2-4倍。

作为特种装备,特种机器人以高度的灵活性、机动性、适应性,应对复杂环境能力不断增强。在应急救灾、消防巡检等急难险重任务以及空间探索、海洋资源勘查开采、极地科考等国家重大工程领域实现创新应用,已能部分替代或全部替代人工作业,帮助减轻工作负担、保障健康安全。中国空间站大小机械臂成功“联手”,精准配合航天员圆满完成舱外操作任务。自主研发的自供电软体机器人,实现了万米海底深潜和驱动。四足机器人、仿生鱼等仿生机器人,可以完成复杂环境的巡检、监测、勘探等多种任务。机器人在民爆行业炸药装药、生产制备、装卸运、在线检测、码垛等场景应用不断深化,危险岗位作业人员减少上万人。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应用将不断增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将持续涌现。以及再国家各项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机器人的未来一定越来越美好。

总结

机器人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并且向着更加智能、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同时,机器人的发展并不是为了取代人类,而是向着与人类共同协作,高效、高质量地完成生活和生产的方向前进。即便未来人造子宫实现后批量生产人类,也并不会影响机器人的发展。况且,人造子宫如果想要实现,将需要面对诸多难题,比如人类是否能接受人造子宫?接受程度如何?人造子宫出生的孩子成长过程出现的很多不确定性问题如何解决?人造子宫出现会不会重新定义两性关系?会不会影响社会稳定?等等问题,都将是在人造子宫出现以前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