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歌

扬州近些年被称为中国大运河第一撬,据当地学者研究,这第一撬下手处是在扬州城西北处蜀岗附近的古邗沟。古邗沟曾经是大运河的主干道,现在大运河已经改道,这里留下一二公里的古邗沟遗迹。

扬州京杭大运河怎么发展(扬州无锡和苏州)(1)

位于蜀岗之上的平山堂

如今蜀岗以平山堂著名,距离长江约十五六公里。平山堂是大宋词人欧阳修出任扬州知府时所筑。欧阳修喜爱此处的清幽古朴,常坐于堂上,极目四眺,眼光所及,长江如练,由西而东,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于堂平,欧阳修因此得“平山堂”名。另一位宋代大词人叶梦得称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

平山堂位居蜀冈中峰。地理上的蜀岗是一条山脉,东至江都区,西至仪征市,当时这里是长江的北岸线,现在长江与蜀岗之间的距离,是长江主道南移的结果。古代的邗城就依蜀岗临长江而筑,这个邗城后来成为汉代广陵城的基础。扬州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吴王夫差看作扬州城池的最早创建者。考古发现,蜀岗东侧从螺丝湾桥到黄金坝闸,至今保留着一条1.45公里东西向的邗沟故道,这是大运河系统最早期的遗迹之一。

据《左传·哀公九年》记载:“吴城邗,沟通江、淮。”意思是说,吴国修筑了邗城,又开挖了邗沟,勾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又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邗城在广陵城的东南,城下开挖了邗沟。中国社科院扬州唐城考古队在蜀岗上对唐代和宋代扬州城遗址进行了多年考古,虽尚未发现春秋时期的邗城遗址,但在蜀岗南麓西侧发现一个城门,上方是宋代的陆门,下方是战国时期的水门,而在蜀岗北麓也发现了战国遗迹,考古界倾向于认为这里就是战国沿用到汉代的广陵城遗址。

扬州京杭大运河怎么发展(扬州无锡和苏州)(2)

扬州运河三湾凌波桥

扬州人主张的“中国大运河第一撬”,被主流媒体做成文章或者音视节目标题纷纷发布,张扬着运河第一城的文化历史地位。对此,无锡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在2019年召开了一个学术研讨会,认为无锡与苏州之间的泰伯渎比之于夫差的邗沟,开挖时间要早600多年,后来成为江南运河的一部分,泰伯渎才是中国运河的原始原点,才称得上中国运河第一橇。

2022年8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无锡学者孙志亮所著《保护 传承 利用:中国大运河》一书,认定“中国运河第一橇”为伯渎河,此书说:“一般认为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是中国最早的运河。但从相关文献记载的时间上看,不管是楚庄王时代的荆汉运河、巢肥运河,还是夫差之父阖闾开掘的胥溪(胥河),可能都早于邗沟。伯渎河则比这些运河还要早600年左右。”此书出版前,无锡方面于2020年在古镇梅里建设伯渎河文化广场,勒石立碑为“中国江南运河第一撬”,已经明确地把这段运河的历史锁定在江南运河的层级上。

围绕着大运河,苏州学者没有参与所谓“第一撬”的议论,无锡与扬州之间争夺“第一撬”则已经落下帷幕,各说各的,中国大运河与江南运河是两个不同层级的概念,双方的文化意义以此区隔,扬州的“中国大运河第一撬”文化地位显然比“江南运河第一撬”高一层次。

扬州京杭大运河怎么发展(扬州无锡和苏州)(3)

无锡古运河伯渎桥夜色

但是,仅从咬文嚼字的角度,无锡和扬州的“第一撬”这个“撬”字,却都用得并不恰当。

查字典,撬是个形声字,从手,毳( cuì)声。本义为:翘起,举起。基本意思是:把棍棒或刀、锥等的一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拨动或者挑起物体的一部分,用如:~石头,~盖子,~大门,撬墙洞。开运河不是撬土,而是用工具挖土,古代常用挖掘工具是锄、锹之类,从字音来看,“撬”与“锹”是同音字,都读作qiao,但不同调,撬,qiào(去声);锹,qiāo(阴平)。显然,它们既不是一个字,也不存在古音假借和部分同义,这个开河的“第一撬”应该是“第一锹”才为妥当,即大运河开挖插下第一锹之处的意思。在网络上可以看到,许多文章或者报道,悄然写作“第一锹”,可见它们的作者是看出了“撬”字的不妥。虽然从时间次序上,是扬州先用了“撬”字,无锡却跟着用“撬”,纯属一错再错。

疏理过了“第一撬”的文字,可以再来理一理它的逻辑关系。这需要从大运河系统说起。

中国大运河包含了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这两条运河并称为中国大运河系统,其延伸段浙东运河在申遗时也归入其中。隋唐大运河开挖于大业元年(605),以河南洛阳为中心,一头通过通济渠、山阳渎(邗沟)和江南河,向东南沟通余杭(今杭州),另一头通过永济渠向东北沟通涿郡(今北京境内)。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于至元三十年(1293),从北京经河北、山东、江苏直达淮河,接通隋唐大运河的淮河以南主干道,过长江后直下杭州。隋唐大运河全长约2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因线路取直而缩短了流程,全长约1700多公里。

扬州京杭大运河怎么发展(扬州无锡和苏州)(4)

洛阳的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隋唐大运河开挖的时间节点历史记载很明确。通济渠开挖于大业元年(605年),同年开挖邗沟。永济渠开挖于大业四年(608年)。江南河开挖于大业六年(610年)。在这个时间段陆续形成的隋运河各大段河道中,通济渠是最先开挖的,稍后是山阳渎(邗沟)的开挖。洛阳政治上是隋朝的东都,地理上是隋运河的中心点,又是距离隋朝首都大兴最近的城市,开挖这条运河必定是从洛阳开始,如果举行历史性的开工典礼,也一定是在洛阳,而不会在扬州或者其它途中城市。这是常识。因为特定的地形地势和社会历史条件,隋朝的开河大军,一定是从洛阳方向慢慢往淮河而来,过了淮河后进入淮安,开凿山阳渎(邗沟),抵达江都(扬州)长江之畔。

通济渠的水源主要来自黄河,山阳渎(邗沟)的水则主要来自淮河。通济渠被称为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邗沟并无首期工程之称,因此,扬州及其邗沟就决不可能是隋炀帝时期开挖大运河“第一撬”所在处。

扬州京杭大运河怎么发展(扬州无锡和苏州)(5)

开封汴河大桥

在隋炀帝领衔开挖运河的这个时段里,扬州排不上“第一撬”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有关专家找到了夫差开挖邗沟的时间段,用“吴城邗,沟通江淮”作为扬州“中国大运河第一撬”的逻辑托底。众所周知,隋唐大运河不是凭空挖出来的,而是在众多前代区域性运河的基础上,疏浚、沟通而成。比如通济渠就连接了阳渠、鸿沟、睢水、汴水等古代挖掘的运河,沟通了黄河与淮河水域;山阳渎则利用了古代邗沟,沟通了淮河与长江。在从扬州至洛阳的这段运河中,邗沟是春秋后期夫差所开,鸿沟是战国时期由魏惠王首开“第一锹”,再经多年陆续开挖而成,按这条运河的历史源头,扬州确实可以依凭其历史最早而获得“第一撬”的名头,这里的逻辑是成立的。但是,以此为逻辑理由的专家们,却无视了江南运河也是这条运河的一部分,江南运河的历史更为悠久,无锡方面专家提出伯渎河才是中国运河“第一撬”的观点,正是依托这一史实。

扬州京杭大运河怎么发展(扬州无锡和苏州)(6)

阖闾城博物馆位于无锡马山闾江口

扬州的“第一撬”是以吴王夫差开挖邗沟为逻辑依据,而无锡方面则以更早的泰伯开挖伯渎河为依据而称之为“第一撬”,泰伯是勾吴的创始者,他开泰伯渎是在公元前1100多年,而夫差开邗沟是在公元前486年,两者相距600多年,从泰伯到夫差的家族传承和时间差而言,这理由是站得住的。伯渎河周边近些年的考古发现,也证实了伯渎河作为古代运河的历史作用,除了泰伯渎周边原来的泰伯墓、泰伯庙之外,发现了大片吴越贵族墓葬和聚居区域,这可以引起我们的想象,古代的吴国人和后来的越国人的生活与这条运河是如何紧密相依。

春秋时的吴国人主要生活在江南水网地区,治水、用水、驭水,不能不是他们的不断努力,因此就使他们成为开挖运河的行家里手。在夫差之前,阖闾就挖了多条运河,形成了通达便捷的吴国古水道,比如从太湖至芜湖的胥河,就是阖闾、孙子、伍子胥用兵征伐楚国时开挖的运河,3万精锐坐船经这条运河直达长江,在芜湖、铜陵的江面故布疑兵之后,主力渡江,转战进入淮河,弃船上岸后突袭楚军,几番交战后攻入郢都。

夫差北上争霸,到江北蜀岗后筑城于邗,并非天降奇兵,而是从苏州发兵,3万大军一路通过运河进发,这条运河就是江南运河主干道的前身,在时间上早于邗沟的开挖。

扬州京杭大运河怎么发展(扬州无锡和苏州)(7)

吴古水道(江南运河)

《越绝书·吴地传》记载:“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走)广陵。” 巢湖即是今苏州漕湖,又称蠡湖,是范蠡为吴王练兵处,大军北进的具体路线大约是:出姑苏城北门,经蠡渎(现名蠡河)进入漕湖,率大军出漕湖营地,通过泰伯渎进入历山之地(今无锡惠山),穿越古芙蓉湖,折向西穿越杨湖(安阳山附近的阳湖)进到常州,再经渔浦(今孟河口)进入长江,渡江后抵达广陵(扬州)。这段河道后来被纳入江南运河范围。就形成的过程而言,它是吴国人经过不少年份陆续完成的,但其开挖和通航时间绝对在夫差开挖邗沟之前。

如果我们把整个运河连成一体来看,即使把运河的历史源头提前到夫差领衔开挖的时段里,邗沟只是江南的吴古水道在江北延续的起点,所以,扬州的所谓“中国大运河第一撬”在逻辑上是根本不成立的,改为“中国大运河江北段第一撬”可能比较符合史实。

扬州京杭大运河怎么发展(扬州无锡和苏州)(8)

中国大运河流程示意图

扬州还有一个称号:大运河原点城市。媒体一度热用。扬州的兴衰与运河的关系极具代表性,“原点”这个词用得很合适。

解读原点有几个义项:1.笛卡儿坐标轴的交叉点; 2.任何一个随意的零点,由该点计算数量;3.目标区域内的一个明显点;4.某个过程的起点或出发点。

就大运河而言,我们可以把空间中的运河实体与时间中的运河历史的某个交叉点叫做原点,也可以把运河的起点、终点甚至某个时空意义上的重点叫做原点,由于运河的形成经过很长的历史过程,而且是在各个空间内分段开挖,多点分段形成的,每一段点都有其历史和空间意义,因此其中的多个段点都可以被称为不同意义的原点。这样,大运河系统之内的原点城市就不止一个,而是有多个。比如洛阳,本是隋唐大运河的起点和终点,公元8世纪中期,洛阳的粮食储备几乎占到全国一半,都是通过大运河输送的,虽然唐代后期东都辉煌已经不再,五代之后洛阳段运河淤塞严重,洛阳也丧失了运河重镇的地位,但依然并不妨碍我们把洛阳称之为隋唐大运河的原点城市之一。

扬州京杭大运河怎么发展(扬州无锡和苏州)(9)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

再次郑重建议一下,扬州和无锡的学者都请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运河是开挖出来的,不是撬开出来的,用“运河第一撬”不合适。说文史话题,最基础的是严谨。

根据本文给出的关于“原点”的解读,常州、无锡、苏州、杭州等可不可算作大运河原点城市?这可能是一个值得分析论证的课题,尤其是对于无锡等江南各地研究大运河的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