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办案(趣闻轶事郑板桥与贼)(1)

​郑板桥,本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一号理庵,世称“板桥先生”。

祖籍苏州,后来迁居江苏兴化。

康熙年间考取秀才。

雍正十年(1732年),郑板桥中举人。

乾隆元年(1736年)考取进士。

郑板桥晚年客居扬州,以卖画维持家用,与金农、黄慎、汪士慎等书画界大师并称为“扬州八怪”。

郑板桥一生仅以兰、竹、石为绘画题材,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郑板桥诗、书、画被时人誉为“三绝”。

绘画代表作有《修竹新篁图》、《兰竹芳馨图》、《清光留照图》、《甘谷菊泉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乾隆十九年(1754年)秋,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

上任之初,正赶上潍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

当时,到潍县视察的钦差大臣姚耀宗不过问灾情,反而向郑板桥索要字画。

郑板桥非常气愤,于是就画了一幅鬼怪图,讽刺钦差。

姚耀宗看了画大怒,当场撕毁。

妻子劝郑板桥说:“既然钦差大人不管,皇帝也不过问,你就装糊涂得了!”

郑板桥生气地说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

说过话,郑板桥有感而发,挥毫写下“难得糊涂”四个大字,激励自己为民谋福。

郑板桥办案(趣闻轶事郑板桥与贼)(2)

​第二天,郑板桥自作主张,开仓赈济灾民。

不久,郑板桥“开仓赈贷”、“捐廉代输”触怒了上司,被免去官职,郑板桥辞官后归隐扬州。

郑板桥为人刚直不阿,从不依附权贵,常常受到上司的嘲讽和刁难,可谓官场失意。

郑板桥辞官不是“致仕”,也就是没有正常退休,因此说晚年没有俸禄。

加之他做官时清廉,因此家中一贫如洗。

只好靠着卖字画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又因为性格耿直,不愿给权贵作画写字,收入并不多。

郑板桥一家生活可谓贫苦,捉襟见肘。

郑板桥办案(趣闻轶事郑板桥与贼)(3)

​某一个夜晚,风雨交加,郑板桥正辗转难眠之际,一个小偷溜进了屋子里。

郑板桥没有惊慌,因为他知道自己家徒四壁,可是怕小偷失望,于是装作不知道有贼。

一翻身,低声吟诵了一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

小偷大吃一惊,不知所措,郑板桥吟诵道:“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分文。”

小偷这才知道,人家早就察觉到了自己,于是转身出了门,打算翻墙离去。

郑板桥大声说道:“出门休惊黄尾犬,越墙莫损兰花盆。”

原来郑板桥辞官之时,两袖清风,只带走了自己饲养的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

小偷一看,好嘛,门口确实有一条黄狗,而墙上放着一盆兰花。

小偷小心翼翼躲避,翻墙落地,听到屋里又传出一句:“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光赶豪门。”

小偷羞愧地跑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