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因周穆王狩猎囚虎而得名。秦代在虎牢设立关口后,虎牢关之名便确定了下来,但也不是一成不变,关名没事也改改。比如东汉的时候就先后改为成皋关,魏晋时改成黄马关,隋代称金堤关。到了后赵和唐朝要避皇帝讳,改虎(避后赵皇帝石虎、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讳)为武,又改称武牢关。北宋改行庆关,明代改古崤关,到了明晚期又改回虎牢关。因为挨着汜水河,有段时间也叫汜水关。不管叫什么吧,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大抵指的都是这一片。

河南历史上最大的关寨(号称中原八关之首)(1)

▲网络游戏中的虎牢关想象图

唐代贾至在《虎牢关铭•并序》中写到:“邈矣维嵩,峻极于天。磅礴崔嵬,北临洪川。岳渎会险,蹙圻封泉。实开虎牢,作固伊瀍。维兹虎牢,天设巨防”。作为洛阳的东大门,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号称“中州之枢”,名列中原八关之首,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河南历史上最大的关寨(号称中原八关之首)(2)

▲虎牢关的战略位置

孙子兵法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正是依凭造化之利、山川之险,虎牢关倚一关而拒天下。抛开杜撰的三英战吕布和冷兵器时代的大小争夺战不说,抗日战争中的虎牢阻击战,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96军177师一部就依托虎牢关有利地形,以劣势兵力和装备固守虎牢关阵地7昼夜,阻止了日军的长驱西进。虎牢关下,日军死伤2500余人。

当然,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残酷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而冷兵器时代,在虎牢关前最为著名的战争莫过于李世民和窦建德的武牢之战。这场战争的胜负决定着天下的归属,当然也决定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家是否成王败寇。

河南历史上最大的关寨(号称中原八关之首)(3)

▲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室里所陈列的珍品不胜枚举,其中最为精美者莫过于“昭陵六骏”石刻。昭陵六骏是李世民为了纪念六匹随他征战疆场的战马而刻制的,由唐代著名工艺家阎立德、画家阎立本所作,每屏均有由大书法家欧阳询书丹的李世民亲题赞语。博物馆所藏“昭陵六骏”中的“青骓、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四骏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河南历史上最大的关寨(号称中原八关之首)(4)

那么您要问了:不是六骏吗?怎么只有四匹被列入名单?那两匹呢?

很遗憾,六骏中雕刻最为复杂的“拳毛騧”和“飒露紫”早在1914年就被盗,几经辗转最后流失海外,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现在碑林陈列的“拳毛騧”和“飒露紫”是1961年4月根据照片和拓片复制的。

河南历史上最大的关寨(号称中原八关之首)(5)

▲宾大博物馆里的飒露紫和拳毛騧

那您又要问了:这期不是写虎牢关吗?怎么又扯到昭陵六骏上了?

这个真的有关系,而且绝非攀缘附会。因为史书记载,昭陵六骏中有四匹(青、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直接跟随李世民参加了武牢之战。

先说拳毛騧。拳毛騧原名“洛仁騧”,是代州刺史许洛仁在武牢关前进献给李世民的坐骑,故曾以许洛仁的名字作马名。许洛仁死后陪葬昭陵,其墓碑上就记载着虎牢关进马之事。后来拳毛騧驮着李世民与刘黑闼的战斗中身中九箭,战死在两军阵前。

河南历史上最大的关寨(号称中原八关之首)(6)

▲中国邮政发行的《昭陵六骏》邮票

如果说“拳毛騧”仅仅是因为是在虎牢关前献给李世民的,硬跟虎牢关扯关系有点牵强附会。那么另外三匹却是实打实的在虎牢关前冲过锋、陷过阵。其中青骓身中五箭、什伐赤身中五箭、飒露紫当胸中箭而亡。武牢之战的惨烈由此可见一斑,也正因为如此,虎牢关在李世民人生中的意义也格外重要。

河南历史上最大的关寨(号称中原八关之首)(7)

▲正在为飒露紫拔箭的丘行恭

综合各种史料,这场战役还原以后基本上是这样的:

河南历史上最大的关寨(号称中原八关之首)(8)

▲虎牢之战示意图

那一年罗马人的传奇皇帝希拉克略正带领军队和入侵的萨珊波斯帝国正打得不可开交。而与此同时,作为日后大唐帝国最富能力与威望的皇帝、最具英雄气概的军事统帅,李世民也在进行他个人军事生涯中最出色的表演。那一年是西历620年。

那一年的8月,李世民率50000军队从山西向洛阳进击,要灭了王世充(就是82版电影《少林寺》里的大反派王仁则的二叔)。王世充被开挂的李世民打的节节败退,实在扛不住了就向河北的窦建德求援。窦建德大概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收到求援后,立马带着十几万人马向洛阳开进,来救王世充。

河南历史上最大的关寨(号称中原八关之首)(9)

面对这种情况,李世民选择了风险极大的两线同时开战:围城打援。一方面,留下大部队继续按着王世充在地上摩擦;另一方面,李世民亲率“骁勇三千五百人东取武牢”。他要凭借虎牢天险挡住窦建德,为最后拿下洛阳争取时间。这种决策既是对战争预判和自己能力的自信,更是对虎牢关战略地位的肯定,因为李世民和窦建德的兵力对比是1:34。

战争第一阶段:上兵伐谋,攻心为首。

野心勃勃的窦建德想要一举拿下虎牢关,但是魏征建议他直取关中,来个围魏救赵,既救洛阳,没准还能拿下长安。但窦建德心眼就那么大,他只想以救王世充的名义取而代之把洛阳据为己有。李世民对窦建德的小算盘拿捏的是相当到位,抢在窦建德之前赶到虎牢关,然后给他写了封信,说他是个战五渣,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让他趁早滚蛋。之后李世民又带着骑兵黑了窦建德一把,砍了夏军300多颗脑袋。果然窦建德被激怒了,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了,非要和李世民死磕。然而李世民在虎牢关闭门不出,窦建德愣是在关前无所作为地消磨了一个多月,十几万人马被拖得“再而衰、三而竭”。决战的时机即将来临。

河南历史上最大的关寨(号称中原八关之首)(10)

▲隋唐时期具装骑兵复原图

战争第二阶段: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王世充被唐军按在地上摩擦的快要着火了,不停地派使者带着真金白银催促窦建德出兵。窦建德把十几万大军沿汜水河一线排开,准备决战。

经过前期对窦建德夏军的充分摸底,在确定形势后,李世民把骑兵集中在窦建德已经有动摇迹象的左翼上,然后亲自率队向东涉过汜水,直扑敌阵,开始总攻。一个多月的无用功让疲沓的夏军被打了个措不及手,但毕竟十几万人马也不是白给的,夏军中的精锐骑兵进行了有效的对抗并掩护大部队后撤到汜水河东岸(今汜水镇口子村)的悬崖地区,这是一个不错的防御地形。

由于窦建德骑兵数量众多,唐军骑兵突击稍显不利,李世民立即命令其他骑兵支援,并趁夏军防御阵地转移造成混乱之机,亲率骑兵和程知节(就是抡斧子的程咬金)、秦琼等悍将一同发动了最后的猛烈冲击。所谓摧枯拉朽大概就是这样的,窦建德大军迅速全面崩溃。李世民率军“追奔三十里,斩首三千余级,虏其众五万,生擒建德于阵。”完胜。武牢之战就这样结束了,战马是武将的半条命,而始终冲杀在一线的李世民在这场战争中伤亡了三匹爱马。

如果从历史教科书上看,这就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例,最多加上一句是李唐统一全国的转折点。但就细节来看,李世民在战前是有确凿情报的,他之所以敢以少胜多、或者说他知道自己能够以少胜多,关键还在于他手中掌握着一支精锐中的精锐。

前面提到了李世民是带着3500人的队伍来到虎牢关的。这3500人马由2500名精锐骑兵和1000步兵组成,而2500名的骑兵中又包括了1000名“玄甲军”。在武牢之战中,“玄甲军”几乎是胜利天平上压倒性的砝码。

河南历史上最大的关寨(号称中原八关之首)(11)

▲出土文物中的唐代骑兵形象

史书对于玄甲军的记载是这样的:“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李世民使用玄甲军的战术,根据史书记载主要有这么几种:侧翼突击、埋伏、正面突击。而李世民最为偏爱的就是侧翼突击。他通常会让正面部队先与敌人接战,等敌人锐气受挫,受到消耗的时候,他再率领玄甲军突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或者直接迂回过去,前后夹击敌人。这样的攻击,往往是致命的一击,会让敌人就此崩溃。武牢之战的决战,李世民正是靠着侧翼突击才扰乱了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

河南历史上最大的关寨(号称中原八关之首)(12)

▲隋唐时期具装骑兵复原图

由于中国史书的作者对于军事装备并不是特别重视,在描写军队时经常用“铁骑”、“劲骑”、“骁骑”、“精骑”等词语模糊的描述精锐骑兵,致使我们到现在都不能完全了解玄甲军这支统一战争中的最精锐骑兵是否为重骑兵。但根据大部分研究唐帝国战史的西方现代战史专家定义,“玄甲军”必然为重骑兵,这就像二战中德军的虎式重型坦克蹂躏同时期的装甲兵团一样,在平原地区,重骑兵的冲杀无异于屠杀。

天下初定后,李世民又靠玄甲军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夺得帝位,登基大宝。回忆往事,历历在目。贞观四年,李世民诏令“于克敌之地,普建道场,情均彼我,恩洽同异”。于是在武牢战役中战死的双方士兵尸骨被集体掩埋,并建寺超度亡灵。寺成,名曰“等慈寺”。(遗址在今汜水镇赵村村南)

河南历史上最大的关寨(号称中原八关之首)(13)

清咸丰十一年,汜水乡绅牛梧冈以关隘失险倡修新寨。新修的虎牢关建在两山夹谷之中,砌石为基,筑土为墙,墙面六十丈,基厚三丈五尺,高二丈五尺,顶一丈五尺,并筑有敌楼一座,可藏军械、资瞭望。墙基甃水洞二,洩山洪,保关墙。

汜水县志载,虎牢关置将守险,有更夫击柝巡夜,柝声从夜色初降直响到五更之后,颇有塞外边关苍凉悲壮之感。关楼上的击柝声被后人冠以“崤关夜柝”列入汜水十景,有明万历年汜水知县杜汝亮作诗为证:

崤关旧是虎牢城,西接山河百二名。

满地篷蒿秦世垒,拂堤杨柳汉家营。

耕农尽息当年战,铃铎犹传静夜声。

村市月明无犬吠,关门不闭久清平。

近代战乱迭起,重修的虎牢关也未能逃过消亡的命运,年深日久、山洪冲刷,竟至无迹可寻,空留一通雍正九年镌刻的虎牢关碑供后人追思怀古。

河南历史上最大的关寨(号称中原八关之首)(14)

受到《三国演义》的加持,虎牢关作为一张文化名片,不管何时都能吸引关注的目光。1988年三国演义邮票第一组发行的时候,竟然有集邮爱好者不远千里坐火车跑来只为盖一个虎牢关的邮戳。95版三国演义电视剧热播后,虎牢关又掀起了一阵三国寻迹热潮,供奉着紫檀关公坐像的三义庙香火旺盛,半山腰的大铁链子绊马索被乡民们加油添醋说的神乎其神。可能是因为名气太大招贼惦记,那尊关公像到底还是被人偷了,至今下落不明。

河南历史上最大的关寨(号称中原八关之首)(15)

▲三国演义邮票第一组三英战吕布首日封

一阵热度过去以后,虎牢关又恢复了平静。但是这么好的资源在那晾着终归不是个事,于是新一轮的开发又开始了。2010年,一个号称集高新农业开发和文化旅游综合开发为一体的虎牢关生态文化园项目启动。这个项目计划投资2个亿,整合虎牢关周边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皋故城”和“吕布点将台”、“饮马沟”等古迹遗址搞个大动作。但是10年过去了,呵呵。

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徐立毅书记讲:“一座城市整体发展水平高不高,要看文化强不强;一座城市有没有希望,要看文化的氛围浓不浓,城市文化有没有引领力、吸引力”。所以,要是讲文化,汜水肯定不能缺席,而且是要大讲特讲的。

现在虎牢关村已经完成了整体拆迁,沿黄快速通道横亘在关前,又恰逢黄河战略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荥阳已经进入“黄河时代”的重大发展机遇,作为沿黄精品旅游带上的一颗硕大明珠,还是套用耿彦波的那句话:历史不会再给虎牢关第二次机会,冲上去做个大产业、大事业。

本文引用资料来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卷第一百二十五•方舆汇编•坤舆典•关隘部•艺文一

《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太宗•上

《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八十九•唐纪•五

《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八•颜师古•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