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灭韩,化韩国为秦颍川郡。20岁的张良,作为韩相之子,国破而家亡。此时的张良,是一个十足的贵公子:祖父张开地3朝韩相;父亲张平2朝韩相;韩国若不灭,他迟早接任相国。因此,张良恨秦国,他要刺杀秦始皇:


韩信遇到张良(韩信遇害后张良1年不出门)(1)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张良弟死不葬,东去拜访仓海君,招募刺杀秦皇的刺客。他散尽家财,找到一个大力士,铸造了120斤重的大铁椎。在秦始皇东巡,途经的博浪沙时,一椎击毁秦始皇副车,留下了“博浪沙刺秦”的美名。后人作诗云:

嬴政鲸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虏诸侯。 山东不是无公子,何事张良独报仇?——《咏史诗·博浪沙》


韩信遇到张良(韩信遇害后张良1年不出门)(2)


而后,海捕文书漫天下,张良隐姓十数载。在此期间,张良遇黄石公,得赠《太公兵法》。十数年勤学苦读,又仗剑走天下,成为了一名深谙韬略的游侠。

後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

一直等到,胡亥、赵高乱国,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张良再次举起了反秦大旗。他在淮泗地区,利用十几年的人脉,召集了上百个青年游侠。


韩信遇到张良(韩信遇害后张良1年不出门)(3)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在投奔景驹的路上,张良偶遇刘邦,两个天选之子,结下了毕生友谊。在行进的路上,张良讲起了《太公兵法》,阳谋、阴谋、奇谋、智谋,一条条计策,使得刘邦沉醉其中。

张良发现,刘邦和以往的义军首领不同,他是真正能听懂《太公兵法》的人。于是,讲的人越讲越高兴,听的人越听越沉醉。最后,刘邦握着张良的手,他说:今得张子房,天下无忧矣!他们不再投奔景驹,决定联手成事。


韩信遇到张良(韩信遇害后张良1年不出门)(4)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楚怀王有令:刘邦、项羽两路伐秦,先入关中者为王!张良为刘邦谋,复颍川、收南阳、破峣关、定蓝田、降子婴。刘邦披荆斩棘,多年血战,终成王者。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当刘邦大军,沉浸在入关欢乐中时,项羽摆下鸿门宴。项羽叔父项伯,昔日为楚地游侠。曾杀人犯下死罪,当初是张良冒死收留了他,两人有过命的交情。


韩信遇到张良(韩信遇害后张良1年不出门)(5)


项伯潜入刘邦军中,劝张良尽早离去,免遭战火涂炭。张良拉住了项伯,让刘邦殷勤地为项伯劝酒。一碗碗酒水下肚,在张良的旁敲侧击之下,项伯与刘邦结为儿女亲家。

刘邦赴汉中为王,躲过了项羽的致命一击。张良常年多病,因此刘邦不以张良为将,常让他出谋划策。张良之策,多有应验,是为帝者之师。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楚汉之争,项羽、刘邦对峙,陷入僵持阶段时。张良献策:拉拢英布、彭越,再令韩信独当一面,楚必破矣。这场“下邑之谋”,使项羽陷入了,四面皆敌的处境。


韩信遇到张良(韩信遇害后张良1年不出门)(6)


这场以汉王刘邦为核心的大团结,造就了之后的垓下之围,四面楚歌的项羽,最终乌江自刎。事实证明,力能扛鼎的项羽,终究不能独战天下,他成了千古悲情人物。百年之后,司马迁为了表彰,项羽的勇猛与武功,将其事迹记入《项羽本纪》,与刘邦的《高祖本纪》并驾齐驱。

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项羽乌江自刎了,刘邦成了汉高祖,韩信等异姓王,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韩信为萧何所骗,长乐宫死于吕雉之手;彭越以谋反罪,被刘邦灭族;英布见到剁成肉酱的彭越,起兵反汉,兵败而死。


韩信遇到张良(韩信遇害后张良1年不出门)(7)


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杜门不出岁馀。

从淮阴侯韩信之死起,一幕幕的惨剧,使得张良彻底“病了”。那个足智多谋的张子房,再也不管异姓王之事、刘姓皇室之事。无论什么人来找他,他都不愿相见。张良整日闭门修道,绝食辟谷以求轻身飞升,一年多都不曾出府门半步。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筴,上信用之。”

唯有太子之事,张良虽忧虑,仍冒死为之。这个经历了韩国灭亡、秦朝覆灭、项羽自刎、汉朝兴建的韩相之子,看倦了国破家亡、生离死别。他深深地感受到,无论贫穷富贵,久经战乱的天下人,对于生的渴望。

张良决定,帮吕雉一把,因为这天下真的需要安宁了。他告诉吕雉,去请四个老头,号称“商山四皓”的老头。他们会让刘邦,下定决心的。


韩信遇到张良(韩信遇害后张良1年不出门)(8)


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老迈的刘邦笑了,那笑容中夹杂着无限的苦涩,他对戚夫人说:“爱姬,陪我再跳支舞吧”!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美人舞惊鸿,楚歌声凄切。舞罢之后,相对无言,刘邦带着几分愧疚歌道:“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戚夫人含着泪,捂住了刘邦的嘴,她明白:刘邦是她的,可汉高祖是天下的。那个英雄一世的刘邦,就要走远了。只有那锦绣万里江山,才能填满他的心。


韩信遇到张良(韩信遇害后张良1年不出门)(9)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刘邦驾崩了,张良收拾好行囊,拖着消瘦的身躯离开了长安。汉太后吕雉,急忙赶来,含泪说道:“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先生何苦为难自己呢”?

难吗?多少人比自己更难?他想起了府中200家丁;想起了淮泗100游侠;想起了战死的项梁;想起了乌江的项羽;想起了长乐宫的韩信;想起了狱中的萧何;想起了驾崩的刘邦;想起了以泪洗面的戚夫人……无数的记忆,涌上了心头,他说:


韩信遇到张良(韩信遇害后张良1年不出门)(10)


原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洗尽铅华的张良,对世间的富贵尊荣,早没了兴趣。张良和刘邦、萧何,是不一样的,那些人是一生在写奋斗史。可张良的父亲,就是韩国相国,他的一生不是不断上升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圆画为满,是会回到原点的。所以,将世间凡俗,都经历了一遍的张良,最终选择隐世。


韩信遇到张良(韩信遇害后张良1年不出门)(11)


张良放弃了荣华富贵,选择了隐世修道,张良之后也逐步远离仕途。东汉年间,张良10世孙张道陵,创建了正一道,成为了道教的祖师爷。2000年来,张良后人,和道教有了不解之缘。直至今日,张良后人传到了60多代,还在道教有着不俗的影响力。

张良的智慧,成就了张家2000年的传承。张良的功绩不大吗?但他什么都不求。刘邦生前,张良闭门修道;刘邦死了,张良云游天下;吕后报恩,张良辞别隐世。正是这份智慧,成就了张良后人,2000多年的平静生活。

韩相之子,到国破家亡,再到亡命天涯;然后偶遇刘邦,成就大汉,功成身退。张良的一生,就是一个圆,一个完美的循环。拥有太多、失去太多、得到太多,最后张良选择放弃一切,换来了后人2000多年的平平安安。


韩信遇到张良(韩信遇害后张良1年不出门)(12)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张良是有大智慧的,他的智慧成就了2000年的传承。韩信、刘邦、萧何,一个个风华绝代的人物,都化为了大地的尘埃。他们的皇位、家业、富贵,也早成了过眼云烟。这一切,不又是一个圆,一个新的循坏吗?

权力是一时的,智慧是永恒的。张良有大智慧,他及早跳出了这个圆,选择刻画一条2000年的直线。直线虽无华,但胜在平稳,而又绵长不绝。

无论巅峰低谷,智慧都是必不可缺的。因此,向大家推荐一本《智囊全集》。此书为明代冯梦龙所作,从先秦到明代,记录着1238则名人智慧故事,取材于帝王将相、士子儒生、女子平民,专门分析他们的锦囊妙计。

需要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横条,直接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