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人流传下来的诗作很多。有表达怀才不遇的诗句;也有称赞风景的诗句;也有述说离别之情的诗句。在我国的诗海中,描写民生疾苦的诗句也不少,《观刈麦》就是其中之一。这首诗反映出了诗人对穷苦百姓的怜悯,也和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观刈麦古诗前四句朗诵(观刈麦一首古诗)(1)

《观刈麦》全诗句为: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这首诗虽然语言朴实,但整首诗中诗人流露出来的感情却非常浓厚。

观刈麦古诗前四句朗诵(观刈麦一首古诗)(2)

诗句描绘的景象:

白居易的向我们展现了一副乡村农忙时节收割麦子的景象,诗句中有割麦子的人,也有捡麦穗的人。通过诗句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辛苦以及作者内心对他们的同情。

如同诗句中的描写,在庄稼人眼中本来就少有空闲的月份,可见庄稼人一年到头都很忙碌。他们的忙碌换来的并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将粮食交了税之后所剩无几的失落。这种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情形也是当时人们的悲哀,而白居易作为一个旁观者都非常怜悯这些忙碌的庄稼人。

诗句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更是让诗人对这些劳作的人们更加心疼。当时在田间的农人们不顾天气炎热,只盼着天黑得慢一些,以便他们能够干更多的农活,有更多的收获。

观刈麦古诗前四句朗诵(观刈麦一首古诗)(3)

诗句创作背景:

是作者在为官时所写,作者当时的俸禄每年都还有余,然而百姓却因为繁重的税赋而生活拮据。尤其是诗句中抱着孩子捡稻穗的贫困妇女,更是敲打着作者的心弦。

眼前的场景让诗人有感而发,他觉得自己没做什么反而生活无忧,而这些耕种的百姓含辛茹苦地劳作却将劳动所得大多都向朝廷交了税。通过这种对比,体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讽刺。

作这首诗的时候,白居易才三十几岁,他也正是负责主管征收捐税的人。面对民生疾苦,白居易又怎么不感慨万分呢?

观刈麦古诗前四句朗诵(观刈麦一首古诗)(4)

结合现状,对诗句进行分析:

根据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时候的农民的农作物成熟之后,一般都会纳税。 这些本来就身处社会底层的人们,交完税赋之后的日子并不好过。

再回到现实,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现在很多农业都是采用机械化种植采收了。与古人们相比,这不但解放了劳动力,而且产量也增加了不少。这也是现代化的设备给我们务农的人们所带来的好处,使得白居易诗句中'背灼炎天光'的景象在我们生活中少有出现。

除此之外,我们现在的农民种植农作物,不但不用交税,还有国家的补贴。这也使得农村的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升,让人们的幸福感得到增强。

观刈麦古诗前四句朗诵(观刈麦一首古诗)(5)

时代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的变迁。记得十多年前,农村还有不少农户在田间耕种,每到白居易诗句中所说的农忙时节,地里田间总少不了人们忙碌的身影。乡间稍宽的道路也会铺满成熟的谷物,人们为了一年的生计所劳作着。就算是在十多年前,我们的状况也比《观刈麦》中劳动人民的境况要好得多。

如今,我们的机械化耕种节约了许多人力、物力,使得许多农民朋友们不用再那么操劳,收成也翻了几番。我们国家对农业的扶持也使得'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情形不再出现。

结语

这首诗是白居易将农民和自己这样的两类人做了对比,反映出了当时农民生活的疾苦,表达出了他对当时社会农民的深深同情。

观刈麦古诗前四句朗诵(观刈麦一首古诗)(6)

结合现实生活,我们也可以发现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我们如今的生活也是多么美好。我们如今的生活状况,和当时的生活状况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以上就是我对《观刈麦》的相关理解,欢迎大家点评,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