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于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于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文言助读19(1)

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文言助读19(2)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挺秦王,不中,中铜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译文】

他们到了秦国,拿着价值千金的财宝礼物,贿赂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们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畏惧大王的神威,不敢兴兵以抗拒秦军将士,甘愿拱手把国家交出,充当大王的臣属,列位于诸侯,像郡县那样为秦国纳贡守职,以求能奉守祖先宗庙。由于惶恐不敢亲自来陈述,现谨斩下樊於期的头,献出燕国督亢的地图,封缄停当,燕王亲自于殿堂上拜送,派使者禀告大王,请大王发令。”秦王听了大喜,于是穿上朝服,用外交上最隆重的仪式,在咸阳宫召见燕国使者。荆轲捧着匣装的樊於期的头,秦舞阳捧着地图匣,顺次上前。

到了大殿阶陛前,秦舞阳吓得变了脸色,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不免觉得奇怪。荆轲回头讪笑秦舞阳,上前谢罪说:“北方偏僻地区没见过世面的人,从未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敬请大王略为宽恕一下他,让他能上殿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把舞阳所捧的地图拿过来。”荆轲取过地图呈上,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开到最后便露出了匕首。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握住匕首刺去。匕首还未靠近秦王的身体,秦王一惊,一下子站起来,扯断了被抓住的衣袖。秦王想拔剑,剑很长,嵌在剑鞘里。情况危急,剑又套得很紧,所以一下子拔不出来。荆轲追秦王,秦王绕庭柱而逃。群臣惊呆了,陡然发生意外,他们全失去了常态。按秦国的法规,群臣上殿不许带兵器;警卫官庭的官员手执兵器,只能在殿下守候,无诏令不准上殿。

正在危急中,来不及召殿下的卫士,因此荆轲便能继续追赶秦王,而秦王仓猝惶恐之际,没有抵御荆轲的武器,大家只好徒手同他搏击。这时,侍从医生夏无且随手把他手捧的药袋掷向荆轲。秦王还在绕着庭柱躲避,刹那间十分惊恐,不知该怎么办,侍从们喊道:“大王快把剑往背后推!”秦王把剑往后一推,顺势拔出,刺向荆轲,砍断了其左腿。荆轲残废了,动弹不得,便举起匕首掷向秦王,却没中,匕首扎在柱子上。秦王又砍荆打,荆轲八处受伤。荆轲知道事情已不能成功,靠着柱子狂笑,叉腿蹲下坐着骂道:“刺杀你所以不成,是想生擒你,迫使你订立条约以回报太子。”左右的侍卫拥上来杀死了荆轲。秦王过了很久仍不愉快。

【助读理解】

《刺客列传》记述春秋战国时期的五位著名刺客: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李景星在《四史评议》中这样评述说:“此五人者,在天地间别具一种激烈性情,故太史公归汇一处,别成一种激烈文字。文用阶级法,一步高一步,刺君、刺相,至于刺不可一世之王者,刺客之能事尽矣。”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歌声渲染了极为悲怆壮烈的气氛。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身影慢慢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而义无反顾的形象仿佛却越来越高大,凝成了一幅千古流传的悲壮图景。

秦廷行刺,是在双方激烈的冲突中,完成荆轲这一勇武刚烈、从容自若、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的最光彩的一笔。秦廷的威严,使秦舞阳“变色振恐”,而荆轲却镇定自若,先“顾笑舞阳”,再“前谢”致辞,接着图穷匕首见,紧追秦王。他一往无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气势令极为残暴的秦始皇及臣僚震骇,“尽失其度”身“被八创”,“自知事不就”时,荆轲“倚柱而笑,箕倨以骂”,这是何等的胆识,何等的气魄!对所谓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的极大蔑视,化作了一股不可遏止、义薄云天的浩然正气。刀光剑影、千钧一发、惊心动魄,这段极精彩的文字真可谓太史公最终完成塑造荆轲形象的神来之笔。

“秦王不怡良久”;可以说是太史公的画龙点睛之笔:荆轲虽然壮烈地倒在秦廷上,可他的壮举震慑了秦始皇;在精神上他是一个胜利者,而秦始皇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千百年来,荆轲这一艺术形象之所以能鼓舞人们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不屈不挠向黑暗宣战,和邪恶抗争,这或许是一个重要原因。

对暗杀、行刺这种进行政治斗争的恐怖手段我们持否定态度。我们还认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的必然,即便荆轲刺杀秦王成功,也难以挽回六国必然覆灭的命运。难怪熹兵说:“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朱熹的这种观点是不公正的,片面的。我们认为,司马迁塑造荆轲这一艺术形象,歌颂了为捍卫独立、自由,不屈服的最可宝贵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弱小民族、弱小国家终归要振兴,要自立不挠向黑暗宣战、和邪恶抗争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一种从历史的积淀中升华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