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人物列传

原创首发

上篇我们说了商朝的历史以及商朝时期的发明和对后世的影响,这篇我们说一下商朝的名人,我们还是说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

商汤:商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古书中说:"汤有七名"。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 ,河南商丘人,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 以及夏朝的方国韦、顾、昆吾等,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与桀大战于鸣条,最终灭夏。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 ,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

商朝文武大臣(商朝人物列传)(1)

商汤像

商汤领导商部族和其他反抗夏王朝残暴统治的同盟部族,运用战争的武力手段,一举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他的所作所为,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愿望,因此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赞扬。商汤革命是政治上的一项进步之举,鸣条之战则是中国军事历史上一篇辉煌的杰作。它是中国古代通过“伐谋“、“伐交“、“伐兵“、“用间“的全面运用,最终达到战争速胜的最早的成功战例,对于后世战争的发展,事理论的构筑,都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

商朝文武大臣(商朝人物列传)(2)

名条之战

盘庚:盘庚,甲骨文作般庚,生卒年不详,子姓,名旬 ,商王祖丁之子,阳甲之弟,商朝第十九位君主。商朝自商王仲丁以后,国势逐渐衰落。当时废弃嫡长子继位制度,常拥立诸兄弟和他们的儿子继位,他们常争夺继承权,造成商朝九代混乱,诸侯都不来朝见,史称九世之乱。盘庚的父亲是商王祖丁。祖丁死后,祖丁叔父商王沃甲之子南庚继承王位。南庚死后,祖丁之子、盘庚的哥哥阳甲继承王位。阳甲统治期间,商朝国势继续衰落。 阳甲死后,盘庚继承王位。

商朝文武大臣(商朝人物列传)(3)

盘庚

盘庚即位之初,商朝国都位于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决定渡河南下,迁到商汤的故地亳(今河南商丘)定居。后来盘庚又迁都于殷,史称"盘庚迁殷"。盘庚迁殷后,推行商汤的政令,从此百姓安宁,商朝国势再度振兴。 故后世称商朝为"殷"或"殷商"。迁到殷后,他以强硬手段制止贵族们搬回旧都的企图。他还提倡节俭,改良风气,减轻剥削,终于安定局面。

商朝文武大臣(商朝人物列传)(4)

盘庚迁殷

纣王:帝辛(约公元前1105年―公元前1046年),子姓,名受, 沫邑人,商朝末代君主,帝乙少子,世称殷纣王、商纣王。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帝辛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继位后,重视扩张领土,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获得大批俘虏,并把商朝势力扩展到长江流域。但他刚愎自用,引发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之长期征讨东夷,造成国内兵力空虚。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率领诸侯联军击败商军,帝辛见大势已去,便躲进鹿台(今河南鹤壁)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商朝文武大臣(商朝人物列传)(5)

帝辛

关于称呼的问题,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帝辛,是商族人,或者说是商国的人称呼自己的国君的叫法。因为国君的名字就叫辛。按照现已发现的甲骨和史书的资料来看,商王朝的帝王的名字,一直是以天干命名的。商人之所以将自己的君主称为帝,而不是像夏王朝一样称为后,这是和商王朝的祖宗一元神教有关。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后,集王权、神权于一身,既是君主,又是祭司,在灭夏之时,按《尚书》的说法,是打着天命的大旗的。天命为什么在商汤一边,解释起来有些费力。因而自商汤起,经不懈努力,终将原始的多神教改造成祖宗一元神宗教。商纣王,或纣王,则是周人侮辱、蔑视性的称呼。周国没有灭商之前,称之为"天邑商"、"天裔商"、"大邑商",而周灭商之后,亦称之为"大邦商"、"大国",而周自称"小邦"。周王灭商后,因殷商人众多,周人不可能、也没能力把自己的祖先捧为天下共尊的上帝。再者,商王朝神权、王权的激烈的党争,亦使人对商王朝的祖宗一元神宗教的"神道设教"作用和效能不无怀疑。周人既不能、亦不肯重创此类宗教,故而只能居诸侯之王的位置,而不能称帝。周王称为天子是后世的事,至少在西周尚无此类证据。周王朝自古公亶父、王季历、文王昌、周武王发所延续下来的称王的习惯,被其不自觉地用到了帝辛的身上,因而才出现商纣王、帝纣这些滑稽的称谓。如果仅仅只是两个称号,还不至于如此郑重其事。因为拥有这个称号的那个人,代表着一段历史,一段影响中国数千年文化走向的历史。同样是这段历史,由不同的人来写,就有不同的模样和结果。两个不同的称号,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族群对历史截然相反的认知。在中国历史上,历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官方出面修的正史,代表着官方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一种是野史,代表着民间的历史认同和评判。同一段历史出现两种正史,则是商周之际的独特存在,是周王朝以小博大带来的后遗症,是官方意识形态和民间意识形态势力相当的结果。周王朝作为战胜者的虚弱和商人作为战败者的不可小觑,盘根错节的庞大势力。虽然周王朝官方意识形态在长期成为主流,成为正史,但商人记录的历史却并没有在周王朝的封杀和围剿下消失,而是顽强地在各种史料中"留下自己的烙印"。帝辛和商纣王,是同一个人,都是商王朝末代君主的称号。这两个称号之间差别是巨大的,对不同的人群来说具有不同的含义。

比干:比干(公元前1110年-公元前1047年)子姓,名干,沬邑(今河南卫辉市)人,因封于比地,故称比干。商王文丁庶子,商王帝乙之弟,商纣王帝辛之叔,殷商王室的重臣,幼年聪慧,勤奋好学。授以少师,辅佐商王帝乙。接受托孤之重,辅佐商纣王帝辛,历经两朝,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从政40多年,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成为"亘古忠臣"。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

商朝文武大臣(商朝人物列传)(6)

比干

在商朝历史中,还有很多人物,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帝辛在位期间,这篇限于篇章,不在这里表述,我准备再写两篇关于商朝灭亡的文章,一篇是商朝的灭亡的历史原因,重点写帝辛时商朝为什么会灭亡;另一篇是以封神榜为背景写一下商朝,写当时的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相结合,以及封神榜对后世神权天授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