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地学环境的基本要素

人居地学环境重点是探究人类聚居所在区域的地学背景特征。包括:大地构造背景、区域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气候类型、生物面貌(群落)等六大基本要素。这是自然环境的核心内容,是与人类聚居密切相关的六大要素,这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方式、居住形式、民族习俗和风俗习惯。人居地学环境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在不同的地学环境条件下形成各具特色的风土民情、生活习俗等人类文明与人类聚居有关的社会文化环境等。

1. 大地构造背景

大地构造背景主要影响到区域地质环境的稳定与活动性能,可分为稳定地区和活动地区两大构造单元,介于活动与稳定之间的为过渡类型。主要表现形式:稳定地区一般地震、火山活动很少,地貌的差异升降运动的速度慢或小、不显著;活动地区地震火山活动多发,地貌反差强度高(差异升降运动速度大),具有强烈的剥蚀作用与堆积作用。人居地学环境的选择主要是大地构造不活动的地区,即稳定地区。在这个地区没有地震或很少有地震,或没有强烈的地震,这样才能保障人类生命和聚居地环境的安全。

2. 区域地质

区域地质是指某一范围较大地区范围内的岩石类型、地层、构造、地貌、水文地质、矿产及地壳运动和地质发展史等。

岩石类型即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地层包括前古生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各地质时期的地层;地质构造主要指断裂构造、推覆体和褶皱,如大区域性展布的大断裂带、断层、褶皱——向斜和背斜等。

人居环境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人居地学环境的6大基本要素)(1)

人居环境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人居地学环境的6大基本要素)(2)

岩石的相互转化(图片来源:互动百科)

3.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实际上是地质内应力和外应力作用的产物或遗迹,起主导作用的首先是内应力,即地壳活动地区。其次是外应力作用,对地壳活动形成的高差悬殊的山地,受到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蚀作用等的影响,形成多营力叠加的景观。一些地区可能会减弱地形的高差悬殊,但有些地区则会出现“山更高,水更深”的差异升降,是当地的地形变得错综复杂。

大地构造活动的地区或部位,地壳稳定性差,差异升降显著,容易形成高山峡谷,在一些地形差异显著的山地、山麓地区显然不适宜人类居住。平原地区或高原地区的地形地貌高差小,丘陵地区则是岩石圈表面形态起伏比较和缓的地区,其绝对高度在500m以内,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m。这里是人类聚居相对集中的地区。在山原或丘原地区,地形高差相对大一些,但还是能被人看中的宜居环境。例如贵州省,属于典型的丘原、山原地貌,但是贵州省的人口密度在全国各省当中,则属于人口密集的地区。

人居环境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人居地学环境的6大基本要素)(3)

泉州安溪县丘陵上的茶园(图片来源:Pixabay)

人居环境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人居地学环境的6大基本要素)(4)

贵州丘原地貌(图片来源:Pixabay)

主要地貌类型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沙漠、戈壁、盆地、沼泽、湖泊、海洋等;岩石类地貌有黄土地貌、碳酸盐地貌、花岗岩地貌、玄武岩地貌、变质岩地貌等。

4. 水文条件

即水文地质条件,主要是指有关地下水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等条件。水体的水位、水量、流速、水质及流向的变化;降水量、蒸发量及历史水情;河流的宽度、深度、河床结构等等。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是随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尤其是所处大地构造背景,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变化。

人居环境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人居地学环境的6大基本要素)(5)

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图片来源:Pixabay)

人居环境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人居地学环境的6大基本要素)(6)

长江三峡(图片来源:Pixabay)

5. 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一般是受到据纬度位置( 阳光直射与斜射)、海陆位置(季风)和地形地势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气候是分地域、分类型的,各个地方气候类型都不一样。

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高原山地气候。海南岛属热带岛屿季风性气候;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6. 生物面貌(群落)

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地貌特征、不同气候特征等环境所栖息的动物类型和发育的植物类型特征。

,